旅美杂忆

2009-02-04 03:38周邦坤
四川党的建设 2009年11期
关键词:轮椅

周邦坤

欢迎胡主席

来纽约不久,即逢国家主席胡锦涛9月22日到24日出席联合国气候、核裁军峰会以及匹茨堡20国集团第三次金融峰会。

胡锦涛主席的到来,令当地华侨、华人、留学生极为振奋。当地《侨报》连续三天每天以20个整版,刊登侨界各团体祝贺胡主席参会成功的专辑。美中商贸总会写道:“谱各国人民友谊新篇,创中华民族世纪辉煌”。美国亚洲文化中心的祝词:“领袖风范亲民形象,华人华侨尊敬爱戴”占了整整一版。美国福建同乡会的贺词是:“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日新月异,创建和谐社会,迈向灿烂明天”。各华侨团体以各种美好的词语,祝愿祖国繁荣富强,版面上龙舞、狮舞、烟花、灯笼,红光闪烁,喜气洋洋。

据报道,9月21日一大早,数千名华侨华人和留学生,就聚集在胡锦涛主席和其他20多位国家元首下榻的华尔道夫酒店附近街道上。人们身着红色T恤衫,手持大大小小的五星红旗和美国国旗,美国华商联合会还打着“欢迎你,中国富强的领路人”的红色横幅。

美国东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主席梁冠军对采访记者说:“胡主席在国庆60周年来临之际来到纽约,来到侨胞身边,我们心情很激动,很受鼓舞。”

来自美国东部侨界近百团体参加了当天的欢迎活动。原来有七八干人报名,最后压缩到3000人。广东、福建侨社分别印了1000件T恤衫,还不够用。早上6点多,在唐人街集合时,开来几十辆大巴,不仅有纽约州的华侨,还有来自康耐狄克州和新泽西州的华侨。排队上车时,一些中老年侨胞还唱起了《歌唱祖国》。

数百名来自纽约大学、纽约理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的中国留学生,也加入了欢迎队伍。哥伦比亚大学的100名留学生,是凭抽签参加的,觉得特别幸福。来自温州的学生叶醒说:“我们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今年9月刚入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戴峰说:“在国内还很少见到这么热烈的场面。中国人到了国外,凝聚力更强了。”

晚上,问在美国工作的侄女对此有何感想,她說,觉得这些年中国人的腰杆越来越硬了。

真诚的服务

人生活在社会上,既要服务于人,也要接受各式各样的服务。在美国,我对服务有新感受。

一次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参观。进门要检查包,然而我和老弟刚从公园过来,提矿泉水的布袋带子断了一根,用另一根把口袋扎紧了,打开不易。看见后面待检排队的人多起来,我心越慌越手忙脚乱。安检员是位中年女士,也帮我解开布袋。二人折腾一阵,打开了,“哦!water!(水)”,她笑眯眯地把手一摆“OK'请进了。一点也不觉得遇到我这啰嗦事令她心烦。

有一次乘大轮渡去看海上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回来时,宽大的趸船上,人潮涌动却有序行进。船上服务人员看见人群中有五六人推着儿童车,赶快走了过去。我还以为是让大家别挤着孩子。谁知,这位彪形大汉迅速组织了一个童车队,引领他们走向特殊通道提前上岸了。

还有一次坐公交车,离终点还有两三站时,车子的细细嗡嗡声响得时间长点。驾驶员走过来,把前面竖摆的两个坐椅收起,贴放窗边。我还以为是为打扫车内清洁作准备。谁知,从车门上来一个轮椅,轮椅上一位妇女手扶车轮在车内转一圈,人朝前,把自己安放在那两个座位的空位置。驾驶员过来,拿起两根车上预置的粗厚的保险带,用带前的铁钩把轮椅轮子挂住、扭紧(车子行驶中,轮椅才不会滑动),然后笑眯眯地对这位残疾乘客说声“OK!”回归驾驶台,继续开车,也没有一丝不耐烦的表情。

下车时,我特地看看这洋机器是怎么把轮椅(或老人的手扶助步架)送上送下的。原来是车门下的步梯到时就拉伸变成一个平台,边上竖起像个抽屉,免得轮椅滑出。轮椅上去,平台缓缓上升(或下降),轮椅走了,平台又变成步梯放在车门下。这是多么周到的服务啊!

又有一次,我和亲戚们乘轮渡过海选购家具。船上的跳板又宽又平,老人、小孩上去都放心。然而在回来时,发现跳板和趸船衔接的金属接头,有个斜角20。的小斜坡。有两个工作人员弯着身子,指着那小小的斜坡,不停地说:“watchwatch!(注意!注意!)”

我又感动了。对亲人们说:“我对这跳板的质量已相当满意,而服务人员还那么细心地提醒你,真难得。”可亲人说,“你知道不,如果他们工作不认真,有人在跳板上跌伤,会把轮渡公司告上法庭呢!”

我想,以法制来保证服务质量,保障群众的人身安全,有什么不好呢?而这正是国内还没有完全做到的。

润物细无声

在美游览,看了几个大城市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名牌大学。

当我来到名校耶鲁大学时,给你介绍的第一件事,不是说罗斯福、老少布什总统,或者我国的詹天佑等这个学校的毕业生,而是一个昂首站立、手脚被捆、颈部吊有绳索的青年学生的雕像。这位青年叫耐森威尔,时年21岁。1773年美国独立战争时,被俘绞死。雕像下刻着他临终前的一句话-“我最遗憾的是,我只有一次生命报效我的祖国。”

在麻省理工大学,起初被我误认为是图书馆的一座高大宏伟的建筑物,里面四壁都是大理石砌的。每面都镂金刻着历次国际战争中牺牲的该校学生和教师的名字。人们可以从这个纪念堂的大厅走过,进入到后面的办公室和教室。

这些雕像和石刻旁边并没有什么标语、口号。我想,它会每日每时无声地告诉青年学子,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

在参观罗斯福故居纪念馆时,我看见二楼过厅里挂着一幅深情凝视的美妇人的油画。我问讲解员画像是谁。讲解员说,她是罗斯福的第二任妻子(前妻因病早逝k可他又指着对面墙上另一幅油画,上面是一位英姿勃发的青年。他说罗斯福有三个儿子牺牲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母亲最爱的小儿子,1944年死于法国战场。“就让她慈爱的眼光,永远注视着自己的孩子吧!”说到这儿,解说员语音低沉,观众也为之动容。

而在美国的纪念馆、博物馆中,解说员(多为年长者)不是背诵解说词,而是向观众讲完一段展室内容介绍,就会问:“还有什么问题吗?”他们和观众互相问答、态度和善、语言幽默。遇到学校组织青少年来参观,那场面活跃极了:孩子们从展室中走出来,你会看到他们个个喜笑颜开,充满获取知识的满足感。

在费城的一个黑人博物馆,我看到了另一种讲解。有个展厅叫“费城的对话”。费城是美国第一个立法废除黑奴制度的城市,博物馆展出了1776年建国时到1876年解放。黑奴的南北战争结束的百年黑奴解放史。

“费城的对话”展厅中有8个大型立式屏幕,屏幕上各有一位由当代人化妆、穿着当年服饰的人物,有政治家、法学家、牧师、音乐教师、画家、建筑师等,还有一位穿家务围裙的黑人老太太。他们都表情真挚、目光炯炯地看着你,似乎有话对你说。屏幕边有人物简介,并有3个按钮标明他要讲什么,如“我为

什么对他们说不”,“他们都不能否认我的回答”等。屏幕前设有木凳,可以坐下来听。

我试着按了一个按钮,那位叫约翰的人马上站起来告诉我,他父亲是一位自由的黑人,给他留下了很多钱,还有几个奴隶,他可以不工作而生活。然而他感到自己不能参加当地的立法活动,于是就联合黑人争取参与立法,保护黑人的权益……这些简要而生动的介绍,至今还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这种活泼、诱人的“教育”方式,真亏他们怎么想出来的。

当然,当今美国社会里,虽然有非洲血统的奥巴马当了美国总统,但黑人社会地位的改善,仍有待时日。在波士顿的剑桥镇、罗德岛州的新海文市等学院和科研机构多、居民文化水平高的地方,黑人所占比例就较少。而在纽约等大都市里,还存在由政府补助的黑人聚居的贫民区。

法制与自治

听人说,美国人爱排队。这次眼见为实。

一次过河乘渡船。渡船未来时,几十人在趸船甲板上,三三两两闲谈、看海。因带有一名6岁儿童,我和老弟们则坐在候船室内避风。渡船快开过来了,甲板上的人群马上排成单行。尽管阳光有点灼人,可没有人往前乱挤。

又有一次是在马路边的公共汽车站。七八个人散站着等车。车来了,这几位马上排咸单行依次上车。我为这自觉行动感动,掏出相机打算拍下来带回给国人参考。旁边的老弟却立即制止:“别拍!”我问为什么,他说,在美国,你随便对人拍照,可能有人会不高兴,说你侵犯了他的肖像权,把你告上法庭。

有这么严重?

美国是重视法制的国家,老百姓有很强的参与法制的意识和守法、自治的能力,生活中形成了许多自觉维护公众利益的美德。

比如,我去過的几个城市和乡镇,居民的住房外面,没见到有人晾衣服,每栋楼面整齐干净,不像国内城市楼房常见的“彩旗飘扬”。是美国人不洗衣服吗?一问才知,这是各州通过立法,为保持环境整洁,不准在屋外晾衣物。

当然这也牵涉到百姓的经济能力和国家资源付出。各家除去洗衣店洗衣外,自己洗涤都备有干衣机。难怪人家买袜子、内衣都是成打买。一双袜子洗一次、干一次,不是太浪费了吗?

纽约城是一栋挨一栋的楼房,这寸土万金之地,留不下半点空隙。而在乡镇,这个地广人稀的国家,老百姓的住房就像国人讲的“别墅”,一栋栋的两层小楼(地下室有车库和其他生活用房)散建在住宅小区的土地上。每家至少有几分空地,花儿朵朵,绿草茵茵,苍翠的树木掩映着白色的小楼,真是好看。家住在紧靠首都华盛顿的马里兰州的侄子告诉我,这洁净的环境全靠自己收拾。草坪每周必剪,落叶要扫干净,房子定期粉刷清洗。否则,邻居会来批评你。保持住宅环境整洁也立了法,居民自觉监督。国内一位老友曾告诉我,他儿子搬家不久,没来得及剪草。邻居找上门来。听说他们当时未买剪草机,便主动把自家剪草机推来,请他们快点把革剪平。这可不是“多管闲事”,而是立了法就必须执行。

邻里之间是否只有监督批评呢?当然不是。10月3日星期六一大早,我从侄子家走出。发现四邻不少人家门口,有的摆着各式家具,有的挂一排旧衣(甚至有幼儿穿的),有的摆张桌子,上面放着锅、磁杯、艺术台灯、画框等。侄子说,这是今年来本小区的一次露天市场。秋凉了,再不摆就没人参加了。各家可以把不需之物出售。

侄子还说,10月底是美国传统的万圣节(类似我国农历的盂兰节)。那时,孩子们戴着头饰、贴上胡子、眼罩扮鬼,挨家挨户敲门要糖吃,可热闹呢!我认为这些活动确能增进邻里的交往和团结。

猜你喜欢
轮椅
改善手动轮椅使用感的电动轮椅设计
Determination drivesacademic achievements 轮椅上的修行
周连海:轮椅上的生态环境志愿者
轮椅上的爱
我的轮椅
爱的轮椅
轮椅上的姑娘(外三首)
便于残疾人进行登机的Skycare轮椅
轮椅
雷德聚:轮椅上怒放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