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最大变局

2009-02-04 03:38吴成钢
四川党的建设 2009年1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世界经济

吴成钢 薛 萍

新中国60年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奏响了民族复兴的恢弘序章,开启了改变世界的伟大征程。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工厂”,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成功转轨到高效运转的市场经济,从濒临崩溃边缘的经济弱国到今年有望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一切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都书写在新中国60年腾飞的轨迹上。

十月的中国,成了欢乐的海洋。刚刚过去的“十一”国庆,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扬国威、军威,振民心、民气,举国欢腾,世界瞩目,中国又一次成为世界的焦点。面对新中国6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喜庆、激动、兴奋之余,如何理性、客观分析其在世界范围和中华民族自身发展史上的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近日专访了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新初。

《四川党的建设》:黄部长好!国庆前夕,您在为省委党校主体班学员和党员干部所作的精彩的形势报告会上,提出用“两个坐标系”,即要以历史的视角和世界的眼光来看待新中国60年的成就。“两个坐标系”的提法新颖又鲜明。为什么这样考虑?

黄新初:要评价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绝不能就60年谈60年,更不能就中国论中国。我们一定要把这60年放到历史长河和世界格局中去把握,放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兴衰史特别是近一百多年的民族自强史中去观察,放到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史特别是近300年现代化的发展史中去考量。有了这两个宏大的坐标系,我们才能以历史的视角和世界的眼光,对中国的发展成就作出精准评价。

纵观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史,新中国60年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最大变局,使我们这个长期占据人类文明中心地位的古老民族,在落后于世界现代化进程近一个多世纪后,又迎头赶上现代化的最新浪潮。打开了重返世界舞台中心的命运之门

《四川党的建设》:60年对于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仅仅是历史的一个瞬间。您站在整个中华民族兴衰史的高度指出:新中国60年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最大变局”。能否请您详细地解读一下?

黄新初:现代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主题,也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的根本主线。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年,我们背离了这条主线,中华民族急剧走向衰落;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我们抓住了这条主线,中华民族迅速迈向复兴。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新中国成立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分水岭。为什么说这60年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全面最深刻最迅猛的时期?可用四个巨变来描述。

第一个巨变:这60年,我们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深刻的经济形态转型,彻底结束了延续几千年的农业社会,阔步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迅速开启了工业化的历史大幕,彻底解构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现代经济格局。描述这一深刻变革的关键词,就是“世界工厂”。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中国制造”畅销全球。欧美发达国家用了将近三个世纪,才使10亿人口进入工业社会;而我国仅用了60年,就把13亿人口带入了工业社会。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最大变局。

第二个巨变:这60年,我们实现了国家经济实力的最重大提升,彻底终结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经济下降通道,重新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为民族复兴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60年来,我国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经济实力最迅猛的提升。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大关,我们用了37年:突破10万亿大关,又用了15年;再突破20万亿大关,只用了5年;紧接着突破30万亿大关,只用了两年。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当前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就是“经济引擎”。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今年中国的贡献率有望超过50%。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出口贸易国,近期有望超过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

第三个巨变:这60年,我们实现了民生状况前所未有的巨大改善,使曾经贫穷落后的中国迅速逼近世界“高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开始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大同社会”梦想变为现实。我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无徭无赋”的千年梦想,彻底结束了2600多年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第一次实现了“学有所教”的千年梦想,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免费义务教育体系,“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3%;第一次正在实现“老有所养”的千年梦想,全面建立起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第一次正在实现“病有所医”的千年梦想,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千年梦想正在变为现实,这是中国的又一个巨大变化。

第四个巨变这60年,我们对中国大地的自然地理面貌进行了最深刻最积极的改造,彻底打破了束缚发展的严重自然阻隔,使中国成为一个经济社会联系高度通达的有机整体。我们建成了涵盖水陆海空的立体高效交通体系,建成了调节功能强大的水利工程体系,建成了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通信网络体系,建设了无数个“高峡出平湖”、“天堑变通途”的重大工程,把长江引入了黄河,把铁路修到了“世界屋脊”,创造了世界工程史上的一系列“吉尼斯纪录”,把中华大地的各个行政区划、各个自然区域、各个经济单元、各个社会细胞联结成了一个密切交往、高度融合的有机整体。

纵观整个人类社会进步史,新中国60年极大推动了整个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模式和有益经验,为f-大后发国家树立了实现繁荣富强的典型示范

《四川党的建设》:中国有占世界1/5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贫穷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现代化强国,被西方媒体誉为“中国模式”,中国的发展成就到底具有怎样的世界意义?

黄新初:纵观整个人类社会进步史,新中国60年极大推动了整个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模式和有益经验,为广大后发国家树立了实现繁荣富强的典型示范。所以我说,新中国发展成就的世界意义,不仅在于以自身成功加快了世界发展进程,更在于它的成功模式对世界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第一个贡献:我们在60年的时间内,实现了世界最大规模人口群体不可逆转的整体脱贫,对推进人类反贫困事业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新中国带领世界1/5的人口,只用36年时间就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只用51年时间就进入了小康社会。世界银行2008年宣布,过去25年全球反贫困事业成就的67%来自于中国。中国的成功脱贫,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世界贫困人口提供了重要经验。

第二个贡献:我们在60年的时间内,成功树立了世界第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范例,对构建持续稳定的和谐世界具有重大的标杆意义。我们始终奉行“和平崛起”战略,韬光

养晦,绝不当头,积极扮演国际秩序的“建设者”而不是“解构者”。特别是中国的对外开放,更是开启了世界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交流合作、同生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这样的崛起,对实现世界持久和平具有深远意义。

第三个贡献:我们在60年的时间内,创造了大型经济体持续快速增长的世界奇迹,对广大后发国家加快经济赶超进程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我国连续60年保持8%以上的增速,创造了长达30年年均增长9 8%的世界纪录。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最大、社会深刻转型的复杂经济体,能够保持这样长时间、这样高速度的发展态势,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成功范例。

第四个贡献:我们在60年的时间内,创造性地进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对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重大的实证意义。中国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手段结合起来,释放出推动发展的强大制度活力。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以远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速度强劲发展。“苏东剧变”20年后的今天,社会主义的大旗不仅不倒,而且更加光彩夺目!中国的成功实践,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促进了对人类更高文明形态的有益探索。

《四川党的建设》: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以其自强不息精神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自身也有其劣根性。我们怎样认识新中国成立60年的变化发展,对于中华民族“民族性”的积极影响?

黄新初:新中国60年的发展,通过彻底摧毁小农经济这种周而复始简单再生产的产业体系,改造了中华文明基于这种经济根源而产生的保守封闭、僵化守成的不合理因子,改变了中华民族内敛性的文明特征和民族心态,蓬蓬勃勃地生发出一种由内而外的张力。在传统社会结构被激烈社会革命摧毁的基础上,60年的发展还在中国重新塑造了一个富有活力和效率的社会组织体系;而改革开放的实施,更是极大激发了中华民族善于致富、敢于创新的天性。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几千年从未间断的中华文明浴火重生,使中华民族摆脱了每几十年或者几百年来一次治乱兴衰循环的历史怪圈,使中华文明不可逆转地走上了一条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嬗变的超越之路。这,才是60年发展对中华民族最根本最长远的意义。_中国经济奇迹的奥秘,可以归纳为五条经验:强力型的政府主导,低成本的要素供给,高效率的经济体制,主导型的产业政策,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

《四川党的建设》: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是“二战”以后全球现代化浪潮中最宏大的主题。而任何一个奇迹的创造,都有其奥秘。您认为中国经济奇迹的奥秘在哪里?

黄新初:中国经济奇迹之秘,可以归纳为这样五条经验:一是强力型的政府主导。政府对经济运行的高度参与,为我们成功解决现代化后发国家共同面临的“先天缺陷”和转轨国家必须克服的“核心命题”提供了基本路径。二是低成本的要素供给。积极高效的宏观经济政策放大了我国作为总量大国的资源优势,为经济腾飞提供了低成本大规模的要素供给。三是高效率的经济体制。导向鲜明、统一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为生产要素的高效聚合提供了创新活力和市场平台。四是主导型的产业政策。坚持“制造业立国”的产业政策,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崛起奠定了雄厚的产业基石。五是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城市经济和东部地区的率先发展,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传导动力。

《四川党的建设》:我们注意到您把“强力型的政府主导”作为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第一条经验,这种说法有何深意?

黄新初:纵观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历程,~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就是政府对经济生活的高度参与。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60年来,政府对经济运行主要发挥了四大功能:原始积累“蓄水池”的功能、体制转轨“稳定阀”的功能、资源配置“助推器”的功能、经济安全“防火墙”的功能。

从1949年到1978年,我国长期保持30%以上的积累率,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工业化初期1 0%左右的积累率。尽管这个阶段有一些大的政策失误,但不容否认的是:前30年的持续积累,为后30年的经济腾飞提供了原动力。我国没有像俄罗斯那样,采取一夜之间全面放开市场的激进做法,而是推行渐进式转轨战略。政府始终主导着转轨节奏和转轨进程,根据市场主体的成熟程度逐步放开政府管制,从而实现了平稳转轨和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快,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源配置速度快。我国成功地躲过东南亚金融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开放资本账户,形成了一道保护国内金融市场的政策“防火墙”,使国际游资不能自由进出国内经济体系。

《四川党的建设》: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体制对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成倍的放大功能。具体到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这种“乘数效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黄新初: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增长,生动印证了体制的“乘数效应”。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树立了最鲜明的“经济利益导向”,从主观上激发了全社会的致富热情和创新活力。第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坚强保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从容观上为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提供了高效的制度平台。统一的市场体系与庞大的“致富热潮”结合在一起,促成了中国经济潜能的大释放、大爆发。这就是高效体制所带来的“乘数效应”。

《四川党的建设》:今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包括四川在内的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如何理解西部大开发巨大成就与国家“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关系?如何理解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与“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关系?

黄新初:非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没有区域发展的差别性,就没有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也就没有梯度发展的联动性。我国的区域发展,走的是一条梯度式、非均衡发展道路。绝对的均衡,只会带来共同的落后!非均衡发展,是实现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就是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我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城乡发展格局上,我们经历了以“城市优先发展”战略为路径,向“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演进。没有长期实施的“城市优先”战略,我们今天就不可能有46%的城市化水平,也不会有“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第二,在地区发展格局上,我们经历了以“东部优先”战略为路径,向“东中西部联动发展”战略的演进。这是对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思想的深入实践。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贯彻落实第二个“大局”思想的重大决策部署。近10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强力推动下,西部地区进入了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时期。正是由于我国正确实施了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才有现在“东中西部全面开花,城市农村共同繁荣”的可喜局面。在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格局中,我省提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努力实现四川在西部区域内部的率先发展。这不仅对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意义,而且对加快整个西部区域发展也将起到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世界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