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破解“五大课题”推动攀枝花科学发展

2009-02-04 03:38赵爱明
四川党的建设 2009年11期
关键词:资源发展

赵爱明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攀枝花作为国家在特殊时期采取非常规手段建设起来的一座资源型工业城市,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进程中,紧紧围绕”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战略定位和“四个倾力打造”(倾力打造高水平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重点,按照“解近忧、谋长远、惠民生”的总体思路,着力破解经济困难局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转型发展、人居环境优化和共享发展成果五大课题,是推动攀枝花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长远之计。

变“危机”为“契机”,破解经济困难局面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工业经济特别是上游基础原材料产业的反复和持续影响,使攀枝花面临着新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困难局面。为应对危机,攀枝花迅速出台了支持企业稳步经营壮大、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发展的25条措施,使全市经济下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经济运行开始稳步回升。当前,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发展的大方向,巩固和发展止滑回升、向好发展势头,坚定完成全年目标的信心,将压力变为动力、危机化为生机。

保增长必须保企业。坚持把帮助企业渡难关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改善企业投资经营环境,认真抓好支持企业发展的减免税收、贷款贴息、财政扶持等优惠政策的执行落实,强化融资担保工作,抓好企业债券发行,解决好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快自主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大发展关键要大项目。围绕“抓项目、抓进度、抓筹资”,强力推进总投资达1490亿元的100个重大项目,重点抓好有利于攀枝花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工业项目,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项目以及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建设,力争完成2009年投资增长50%以上的目标。

新突破需要新优势。围绕“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促进钢铁经济向钒钛经济跨越,在过去形成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上,加快壮大钒钛产业集群,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

变“依靠”为“依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攀枝花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资源总会有枯竭的一天,必须提早主动思考和推进城市产业转型。由于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因素影响,攀枝花以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在短期内不可能彻底改变。因此,攀枝花实施产业转型,并不是抛弃过去的资源型产业,重新培育新产业,而是重点以原有产业为基础,着力在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层次升级上下功夫,同时不断培育新兴产业,建立多元化产业支撑,做到“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

深耕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攀升。依靠技术创新与突破,产业装备与规模的提升,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目前,攀枝花已制定了规划,计划在2020年前,把攀枝花建成全球最大、国际领先的钒产业研发制造基地,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流程钛工业基地,国内一流的特殊钢、稀贵金属等新材料生产基地。

提高资源利用率,从传统开发转向综合利用。创新资源开发模式和体制机制,加大资源勘探力度,加强对矿山采掘、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加强伴生、共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用两年时间把钒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由现在的47%提高到55%以上,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由现在的15%提高到20%以上。

走向多元化,从“一枝独秀”转为“协同并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特色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培育壮大太阳能及生物产业两大新兴产业。通过支柱产业多元化和三次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形成多元经济竞相发展新格局。

变“潜力”为“实力”,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攀枝花地处川滇交界,位于成都、昆明两大都市经济圈的连接点上,在受到两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的同时,因自身具备人口、资金、人才、技术、消费和生产力等优势,攀枝花已实现了由工矿区到工业城市再到综合性现代化大城市的转型,成为一个“经济中心”。目前,攀枝花已确定了向更高层次城市转型的目标,提出力争到2015年将攀枝花打造为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商贸物流和金融业较为发达、交通地位突出、城市综合功能完善、城市软实力大幅提升的川滇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

“东西南北”延伸,打造区域交通枢纽。省委把攀枝花列为四川西南部唯一的区域性次级交通枢纽城市。我们将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把攀枝花打造成川西南滇西北承接东西、汇聚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点线片面”扩展,拉大城市骨架。立足攀西城市群建设和在2015年前构建百万人口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加快城市新区建设和空间布局结构调整,积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度改革,引导人口有序合理聚集,力争到2015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100万人左右,城市化率达到68%左右,中心城区人口达到80万人左右,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5平方公里。

“极化扩散”带动,构建区域综合服务体系。攀枝花要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综合配套功能除了要满足本地的需要,还要具有区域服务能力。攀枝花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彰显聚集、辐射和带动效应,将从构建区域金融中心、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区域特色旅游中心、区域科技服务中心、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区域教育中心六个方面着力。

“凝心聚力”培育,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攀枝花要增强凝聚力、扩大影响力,必须把文化软实力建设放在与经济硬实力同等的地位。要注重精神文化建设,大力弘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科学求实、团结协作”的“攀枝花精神”,赋予其更深的内涵,使之成为支撑攀枝花城市文化的内核。注重增强文化的发展含量和特色文化的融入,做好城市主题文化定位,大力培育移民文化、工业文化、民族文化,打造中国钒钛之都、中国阳光城市、金沙江文化、国家体育竟训基地等城市名片,构筑鲜明的区域文化形象。

变“博弈”为“共赢”,推动人居环境优化

从攀枝花当前的情况来看,发展经济必然要利用资源,在当前的技术条件和环保设施装备下,开发利用过程中难免遭遇资源和环境路障。因此,找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尽快从“环境换取增长”的发展困局中“突围”,已经成为对我们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考验。我们将按照“新账不欠,老账快还,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的思路,坚持把环境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发展速度、规划布局项目的首要前提,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在资源开发中落实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中促进经济发展,努力把攀枝花打造成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

现代化宜居城市。

坚定不移推进污染防治。一是抓存量削减。加大对现有污染源的治理,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认真落实工程减排措施,为全市的产业发展腾出更大的环境容量。二是抓增量控制。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审批,把新增的污染减到最低:加快推动城市区与工业区相分离,实现人口聚集区特别是城市区的环境状况持续改善,以最小的环境成本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坚持不懈改善城乡面貌。围绕建设宜居城市目标,突出攀枝花山地城市特色,抓好城市风貌规划和建设,着力建设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组团型山水园林城市。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进一步巩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成果,实现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

科学合理搞好生态建设。全面启动创建生态市工程,深入实施水土保持、小流域整治和金沙江、雅砻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提高森林覆盖率,营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力争在2020年前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目标。

变“民声”为“民生”,推动发展成果共享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就是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有效转化为城乡居民的实惠,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攀枝花将把以人为本、民生为重、民生优先的要求落到实处,着力解决与城乡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帮助困难群体、低收入群体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存环境,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f-k~全覆盖。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围绕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着力点,努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健全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各类企业职工在内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完善就业社会保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和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确保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主就业能力;积极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全覆盖。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不断深化改革,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财政支出用于民生方面的资金比重能够逐年增长,让全市人民能够分享财政增长的成果。

均衡配置公共资源。立足攀枝花“大工业小农业”、“大城市小农村”的实际,积极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支持的力度,加大城市资源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作者系中共攀枝花市委书记)

猜你喜欢
资源发展
让有限的“资源”更有效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