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个省委书记眼中的“大事”与“小事”等

2009-02-04 03:38
四川党的建设 2009年10期
关键词:刘奇葆西柏坡小事

林 伟

省委书记刘奇葆日前在调研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时说,一个地方的“脏乱差”不是小事。一个领导干部,如果连自己身边的环境都熟视无睹、管理不好,连打扫卫生都不愿做或者做不好,还想做什么大事、还能做好什么大事?

我个人理解,所谓大事,即重大的或有意义的突发事件或事情。小事也称小事情,即人们常说的如打扫卫生的琐事,微不足道的事。但是,大事与小事是相互联系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小事无所谓大事,小事是大事的根,大事是小事的结果,大事与小事可以相互转化。

这正像刘奇葆书记所指出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一个地方的‘脏乱差不是小事,事关群众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事关群众的安全和健康。”“可以说,搞不好一个地方的城乡环境,就谈不上是称职合格的地方官。”

我感到,刘奇葆书记的这番话,道出了真情,说出了至理。古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又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引申开来,就是做大事之前必须做好小事。然而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却热衷于“办大事”、习惯于“大手笔”,却不屑于为群众的小事操心。对他们来说,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生活疾苦,摆不上案头、上不了心头:孩子上学难是“小事”,老百姓就医难是“小事”,小区垃圾堆积如山是“小事”,居民出行不便、交通拥堵是“小事”。

殊不知,这些“小事”,恰恰是群众最需要办好的事。从垃圾、厕所到整个环卫,从道路、桥梁到广场的修建,从公交到自来水,点点滴滴,件件桩桩,无不与老百姓的工作、生活休戚相关。此等“小事”看似不大,实则影响着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如果对每件小事只是务虚、做表面工作,只是“挂在墙上、写在纸上、讲在会上”,最后也会积少成多、积小成大,造成的损失和消极影响同样不小。

由此可见,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千条江河汇成大海,无数小事变成大事。任何宏图伟业都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去实现。小事、琐事,往往和大事紧密相连,所以,作为领导干部,大事应该想、应该干,但小事也不能忽视。一个连小事都抓不好、办不了的领导,抓大事也好不到哪里去,更何况百姓身边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在这一点上必须要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正因如此,刘奇葆书记特别强调,目前,既要克服一些干部认为环境治理是“小事”、就应付着干的问题,也要克服认为是积弊多年的“难事”、就不下工夫抓的问题。要跟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一样,一点形式主义都不能搞,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锤炼和培养干部作风,塑造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刘奇葆书记眼中的“大事”与“小事”,饱含着对人民群众浓厚的感情,蕴涵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着我们党的传统、作风和宗旨,体现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值得各级领导干部研读、深思、领悟、践行,这正像西方有句谚语所说的:一副坏马掌毁了一匹战马,一支被拖垮的马队输了一场战争,一次失败的战争灭掉了一个国家。不做好该做的小事,必然也会误了大事。

公选干部突破“体制内”值得期待

朱海滔

日前,四川面向全国公开选拔79名县级领导干部,并突破了干部选拔任用中身份、任职年限规定,报考人员既可以是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的“体制内”干部,也可以是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的优秀人才。(9月14日《四川日报》)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关乎事业发展的关键。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华民族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主动权,赢得话语权,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伟大复兴,就急需选用一大批富有朝气、思维敏捷、创新意识强、有开拓精神的优秀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在选人实践中,真正确立以能力、水平和业绩为主要依据与考核标准的人才评价体系。

但我们也看到,虽然近年来,我国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也有少数单位、部门对长期形成的用人观念、习惯做法不敢改进,在选人用人上模式化,甚至附加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條件。如“唯资历论”、“唯文凭论”、“35岁以下为限论”、“不要女性论”等等。诸如此类,不但严重妨碍了人才的脱颖而出,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也使不在组织圈定范围内干部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直接影响到我们事业的发展。

古人云:“常格不破,大才难得。”大败匈奴的名将卫青和瞿去病出身卑微,卫青是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的家奴(马夫),霍去病的母亲也是平阳公主的家奴。但汉武帝发现了他们的军事天才,果断任用他们为军队统帅。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英明!唐太宗李世民说“得人才者得天下”。他放胆用仇敌魏征为相,可谓最大的破格。他慧眼识马周,传为千古佳话,由于他选贤任能而创造了贞观之治。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用孔明为相,创立了鼎足而立的三国局面。

“英雄不问出身,人才不唯身份”。一个人不管在什么岗位,属于什么类型,只要德才兼备,都应平等地接受组织和群众挑选。历史也证明,一个国家只有不拘一格选拔并重用人才,这个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四川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选拔干部突破“体制内”的新理念,值得借鉴推广,我们也更期待在此基础上,各地能进一步开放选拔渠道。只有破除那些“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唯年龄”的条条框框,我们才能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我们永远走在“赶考”的路上

袁浩

在西柏坡纪念馆,保存着这样一张发票:交税单位(人):胡锦涛;日期:2002年12月6日:项目:5日至6日餐费;总计:30元。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半个月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冒着漫天纷飞的雪花,轻车简从来到西柏坡学习考察时,西柏坡宾馆给他开具的一张发票。

西柏坡纪念馆原副馆长贺文迅说:“这不是一张普通的发票,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带头实践毛泽东倡导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精神,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力证明。”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当年毛泽东提出的“赶考说”。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由西柏坡迁往北京时,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60年来,在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党经受住了执政与建设的考验,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全党上下有了“赶考”的心态,我们党才经受住了大大小小的多次“考试”,并取得优异成绩。

60年过去了,毛泽东同志的“进京赶考”、“不当李自成”,对于今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来说,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事当极盛之地,必有阴伏之机。”今天,我们党的社会地位较之60年前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然而“赶考”还在继续。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赶考”,与当年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赶考”,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如今我们所从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新的环境对领导干部如何永葆党的优良作风,展示党的先进形象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只有谨记“赶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永远走在“赶考”的路上,常怀为民之心,常修为官之德,常除非分之想,永葆共产党人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才能在各种复杂的局势面前不迷失、不懈怠,才能在各种考验面前,向党和人民交出新的合格答卷。

因为我们永远走在“赶考”的路上,所以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当年“赶考”时的清醒和冷静,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十七届四中全会已经闭幕,我们将迎来党和国家事业新的大发展,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这又是一次新的“赶考”。我们要牢记胡锦涛总书记2002年12月在考察西柏坡时的重要讲话:“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是这场考试的继续。我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同志,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在这场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党的事业无止境,“进京赶考”无穷期。让我们记住:我们永远走在“赶考”的路上。

猜你喜欢
刘奇葆西柏坡小事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西柏坡
关于快乐这件小事
小事不小
难忘那件小事
刘奇葆:促进民心相通实现合作共赢
刘奇葆近期重要言论摘录
风雨西柏坡行
走进西柏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