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英
小学语文教材中,“情感型”课文占了比较大的比重。所谓“情感型”课文,指的是那些人文情感特别强烈,适合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课文。它们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语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在文本解读中走向言意共生
教师在解读任何一篇精美文章的人文情感时,要在体验的基础上,提炼文本的意义内涵,将初步的情感通过言意一致的阅读过程,转变为真实的感悟,才能使文本的解读饱满而有力。例如,很多教师在解读《船长》一文时,读到的是船长哈尔威的舍己救人,但仅有这点是不够的。作为一名船长,哈尔威的个性品质和人格魅力,应当体现在对全船人员的生死决策上。譬如对于船长决策时简短有力的对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文意解读:
(1) 决定弃船。面对灾难,船长首先问机械师,了解船的情况,为弃船逃生的决策提供了基础。问题无一多余,可见船长的果断和沉着。
(2) 是否可行?船长接着问大副,了解整个船的实际情况,一个“够了”,为弃船逃生的方案提供了可行性。20分钟,全船600余位乘客逃生的可能性,不仅来自船长精确的计算,而且来自船长几十年的丰富经验。
(3) 怎样逃生?一句简短有力的话——“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震耳发聩。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哪个男乘客和船员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可以开枪打死他!其实,决策的一刹那,船长已经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船长的恪尽职守、果断沉着,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语言展现得淋漓尽致。文本解读,实现言意统一,对于强化理解人物性格,深化感悟文本价值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潜心涵泳中走向言意共生
“情感型”课文中,有不少语义丰富或是深刻的重点词句值得品味感悟。对这些蕴含丰富的词句,教师要在关注言语形式的新颖性、独特性的基础上,寻求人文教育的最佳落脚点。因为,文本内容的精彩处、语言的经典处,往往集中体现了作者深厚的遣词造句的功力,同时也蕴含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价值。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密切接触,沉潜于文本语言的深处,鉴赏玩味,潜心涵泳,领会其中的独特意义和情味。
【教例】《珍珠鸟》教学片段
师:珍珠鸟淘气、美丽、可爱、娇小还胆小,作者可喜欢它了。在文中,作者用了三个带“小”的词语形容珍珠鸟。(出示:小脑袋、小红嘴、小家伙)听老师读读这三个词儿。(读出儿化音)什么感觉?
生:用上这三个带“小”的词语,让人感觉珍珠鸟的确是小巧玲珑的。
生:读的时候带上“儿”字,让我感觉珍珠鸟更可爱了!
师:课文中还有好几处地方称珍珠鸟为“小家伙”?请大家读读。(出示文中带“小家伙”的四个句子)
师:“小家伙”是对人的称呼,这儿为什么称珍珠鸟为“小家伙”?现在请你们把“小家伙”换成“珍珠鸟”,再读一读,比一比,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用上“小家伙”,让我感觉作者把珍珠鸟当作自己的孩子了,很爱它!
生:用上“小家伙”,看出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文章显得很有情趣。如果换用“珍珠鸟”,句子就像一杯白开水,毫无滋味。
上述教学立足文本语言,精心玩味三个带“小”的词语,比较品读“小家伙”的四个句子,学生在潜心涵泳中,读出了文字背后蕴含的感情,提高了语言的鉴赏和运用能力。可见,“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只有从语言形式上来把握人文情感,才能够真正激活阅读。
在入境想象中走向言意共生
“情感型”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深藏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我们可以把文本语言想象成画面,再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这对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想象能力,以及美好细腻的情感乃至语言的表达能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例】《“蚁国英雄”》教学片段
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那是一场怎样的大火?
生:这是一场可怕的大火。熊熊的烈火在草丛蔓延,形成了一片火海。浓烟滚滚,呛得人直流眼泪。热浪扑面而来,好像要把整个世界吞没!
师:是呀,这真是“火神肆虐、火舌舐动”呀!(出示词语,齐读)这一刻,对于区区弱者——蚂蚁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它们即将葬身火海;意味着它们将会失去生命;意味着这个蚂蚁家族将全军覆灭。
师:在熊熊烈火中,万万没有想到,蚂蚁们像雪球一样飞速地滚动着、滚动着,它们要穿越火海,远离火神。在熊熊烈火中,我们仿佛看见了……仿佛听见了……仿佛闻到……(学生静思片刻后回答)
生:我们仿佛看见了火山在熊熊地燃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流动,蚁团在迅速地滚动、滚动;我仿佛听见了刺里刺啦的烧焦声,这声响是外层蚂蚁肝胆俱裂发出来的声音!我们仿佛闻到了一股股烧焦的味道扑鼻而来……
这一教学片段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蚁团突围时的情景,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从而把句子表达的感悟、思维(想象)的拓展,情感的震撼巧妙和谐地统一起来。
在联系语境中走向言意共生
在“情感型”课文的教学中,利用语境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和气脉等。
【教例】《桂花雨》教学片段
师:(出示: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你被哪个词深深吸引了?
生:沉浸。
师:想象一下,你仿佛闻到桂花的香气在哪里飘荡?
生:桂花的香气在村子的上空飘荡;桂花的香气在村子里飘荡;桂花的香气在家家户户房间里飘荡。
师:“全年”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年、整年的意思。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生:春天、夏天、冬天怎么会有桂花的香气?
生:这三季我们可以吃桂花糕,喝桂花茶,都能感受到它的香气。
师:让我们一起想象当时的一个画面吧!(出示句式:盛夏的夜晚,村头的老槐树下;寒风凛冽的冬夜,邻家张奶奶家?摇?摇?摇?摇?摇。)(生小练笔,交流)
师:读着听着,你仅仅闻到桂花香了吗?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还感受到乡里乡亲的友谊;浓浓的乡情;淳朴的乡情。
《桂花雨》一文写了台湾女作家席君对故乡的思念,对乡情的眷恋,对孩提时代的怀念。文本表面是浓浓的摇花乐,其实字里行间流淌的是淡淡的忧愁。以上教学片段根植于文本的情感基调,找准了言意共生点,着力抓住表情达意的字眼“沉浸”“全年”“整个村子”展开教学。这样立足文本的整体意境,在语境中锤炼、体会那浓浓的情感。只有站在整体的高度,才能做足“言意兼备”的精彩。
在深层对话中走向言意共生
对话,并不是简单的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而是围绕文本展开的将沉默着的文字还原、活化、复苏的过程,是师生间敞开心扉、真情交汇、精神契合的诗意之旅。要使“情感型”课文教学感人,在于心灵深处真诚地对话,或是移情体验后的感同身受,或是切身体察后的真情告白,或是潜心涵泳后的心领神会。在逐层推进的深入对话中,理解得以深化,感受得以深刻,情感得以升华。
【教例】张祖庆老师的《我盼春天的荠菜》教学片段
师:夜色越来越浓,小动物都已经回到妈妈的身边,但是女儿却久久没有回到家。母亲在村口会焦急地怎么呼唤?她又在担心些什么呢?……
又冷又饿、非常孤独地在田野里游荡的小女孩,听到了母亲声声的呼唤,她多么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请大家拿起笔,这边四排同学写母亲想对女儿说的话,就接着这句话:(大屏幕出示)“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啊……”往下写;那边四排同学,写小女孩此时此刻很想对妈妈说的话:“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啊……”接着往下写。(在低沉凄凉的音乐声中,学生静静写话)
师:孩子们,让我们停下手中的笔,一起走进那个无比寒冷的黄昏,一起走进那片让人恐惧的田野。(对着屏幕深情地)“田野里升起了一层薄雾,夜色越来越浓,周围静得可怕。我听见妈妈在村口呼唤着我的名字”妈妈是怎么呼唤的?
教学中,张老师利用文本营造了倾诉的情怀,搭建了语言表达的平台。师生全身心地置身于情境之中,深层的对话更为洋溢在课堂中的情感推波助澜。由于教师到位的铺垫,学生已分不清此时置身在课堂还是荒野,也分不清文字是我之文、彼之文了,母亲一声又一声的深情呼唤,强烈地撞击着女儿的心房,而女儿一句又一句令人心酸的真情告白,也同样打动了母亲的心。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得到了有机的整合,言意得到了高度统一。
在迁移抒写中走向言意共生
只有在语言的迁移抒写中,才能更深切地感悟到遣词造句之真义,谋篇布局之技巧,绘形摹状之韵致,表情达意之魅力……语言与精神同根互生,精神越充盈,语言就越畅达、越适切、越具有感染力。
【教例】 《孔子游春》教学片段
师:水仅仅只有这四种美德吗?孔子还会怎么说?模仿文中的句式写一写。(生写后交流)
生:水包容万象,亲吻人间所有事物,它好像有博爱的思想;水清澈透明,一望见底,它好像有光明磊落的胸襟;水勇往直前,从不停止,它好像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水源源不断,汩汩流淌,它好像有无穷的活力……
师:说得太好了!孔子对水怀有什么情感?
生:孔子对水满怀赞美之情、感激之情,还有敬仰之情!
师:是啊,在孔子眼中,水是什么?
生:在孔子眼中,水是亲爱的母亲,水是敬爱的老师,水是知心的朋友……
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情景是有限的,但如果加入迁移抒写,便会衍生无穷的意境。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简简单单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范本,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文本语言遣词造句之真切,表情达意的魅力,被学生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拓展反哺中走向言意共生
一个文本,即使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完整结构,也会留下许多有待确定的空白。在教学时,拓展必要的文本(信息),促使文本间互相阐发,形成互相补足的理想效果,将有利于学生对文本难点的理解和对情感的把握,文本的意蕴才得以最大限度地提升。
【教例】 《珍珠鸟》教学片段
师:一只本来怕人的珍珠鸟,因为信赖,变得与人亲密、友好。老师读了课文,深有感触,写下了我的一点感受:(出示并配乐朗读:信赖缘于一份关爱,一份呵护,也缘于宽容。只要我们心中充满了爱,善待身边的每一种生灵,就会看见它们出自天性的自由和欢乐。也许有一天,我们漫步原野,会有飞倦的小鸟在我们肩头歇脚,会有美丽的蝴蝶在我们头上扇动翅膀,会有可爱的梅花鹿,从远方的小山上向我们欢快地奔来……播放一组人与动物和谐友好的画面)我想,同学们和我一样,一定对“信赖”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谁来说说你对“信赖”的一点感受?(出示:信赖,?摇?摇?摇?摇。生练写,交流)
师:同学们体会出了这么多对“信赖”的感受,真好。是呀,只要有信赖,老师相信不仅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你、我、他都能创造出更多美好的境界。
教学中,教师展示自己的读后感受,这样的拓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触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升了他们的人生感悟。这样的拓展反哺是基于文本、服务文本的,文本深藏的人文情怀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情感型”课文教学中的语言形式与人文情感,不仅仅是简单的呈现与被呈现的关系,它们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的。“言意共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的、文化的、生活的、生命的内涵。“共生”会形成一种“力”:一种言语的力、意念的力、生命的力;一种个性的彰显、灵性的飞扬、崭新的生命的成长。抵达“言意共生”的境界,语文就真正成了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
(作者单位:海门市东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