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追求

2009-02-03 10:24钱俊华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1期
关键词:文本情感语文

钱俊华

怎样才能构建一个有效且具备发展意义的语文课堂?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国画艺术的时候,发现它与语文教学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家胸怀中的一方天地,一腔精气神,就在这几尺素宣、一枝妙笔间荡漾开来,以求得神韵彰显、意蕴高远,带给观者无穷的艺术享受。这种以最简单的方式承载着最精致情感的艺术,不正是追求有效的最深刻的阐释吗?既然在追求有效的层面上,国画技法和语文教学具有一样的价值取向,我们不妨努力让语文教学与国画艺术有效对接,最终实现课堂如画,风景独好,张力无穷。

线条简洁,“冗繁削尽留清瘦”

著名画家郑板桥笔下的竹子秀俊挺拔,别有韵致。这种“冗繁削尽留清瘦”的细竹被称为“郑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所要做的是放弃繁冗步骤,洗练教学节奏,让拖沓的教学环节变得简洁,最终构建一种简约、实用的课堂,达到“大道至简”的境界。

课堂是由学生、教师、文本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文本凝聚着作者和编者的睿智和情感,就是一个个范例,从中我们挖掘到许多“矿藏”,如遣词造句、故事情节、布局谋篇、思想意义等。然而,40分钟的课堂容不得我们处处落墨。那么,面对文本辐射开来的众多信息和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应该怎样取舍,实现教学流程的简洁流畅呢?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语文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我们应该删繁就简,以简驭繁,整体架构,懂得取舍。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指出:“语文老师是要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的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哩啰唆,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时,既没有表演,也没有课件,却受到好评。好就好在指导学生五读课文,于是课堂有一条清晰的主线索,即“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来感受语言,感受精神内涵”。在这条主线索牵引下,学生感悟文本、理解语言、情感升华等学习活动层次分明、水到渠成,教学过程浑然一体,显示出别样的精彩。

苏格拉底说:“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因此,我们必须摈弃面面俱到的分析,略去穷追不舍的逼问,尊重学生,遵循学习规律,挖掘文本的潜在意义,寻找一条能契合学生和文本的线索,设计一条引导学生能动学习又能达到既定目标的简捷路径。课堂上,我们可以抓住结构线,理出文章的脉络,抓住一两个重点内容,进行板块式教学;也可以扣住主旨,准确地归纳出主题,悟出内涵;还可以关注情节,梳理情感变化线索,整体把握课文。

空处“留白”,此时无声胜有声

茅盾先生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白石老人作画。老人只在画纸上点了几只小蝌蚪,于两石激流中奔游,留出大块供遐想的空白,使人如闻十里之外的蛙声一片,这是“留白”的经典。而语文课巧妙的“留白”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自觉体验的能力,丰厚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可以给课堂带来动静相生、张弛有度、疏密有致的效果。

1. 延续氛围,丰富情感体验。我校一位老师上《二泉映月》一课时,情境创设、情感铺垫都到位了,配乐朗读更是让学生沉醉其间。然而,随着音乐的戛然而止,师生之间的感受交流开始了,优雅的氛围,学生情感的河流被粗暴地截断了。我们是否应该给学生留足时间,让他们进入文本和情境体悟,和作者悠然神会,产生共鸣,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体验的愉悦呢?

2. 冷却知识,实现自我构建。在课堂上,我们不需要为了教师的个人才华尽情展现,而让课文的触角恣意拓展,无限延伸。我们可以把某些知识搁在一旁冷却,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样学生带着喜悦、带着探究欲望去追寻。在这样探寻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丰富体验,自行内化,收获喜悦。

的确,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知识体系与学生的知识体系,可以交融,但不能替代。尊重学生的理解方式,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让学生的心在语文诗意的旅途中自由地徜徉。

3. 停住时间,展现思维过程。课堂上,教师一个颇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刚抛出去,就急着请举手的学生发言了。结果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颠三倒四,热情的火焰立刻熄灭!其实,此时学生缺少思考时间。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个过程。所以,每次提问后都应有意识地留一些时间给学生,一分钟甚至十分钟!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索,主动探讨,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教师要有耐心,此时的寂静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随后而来的可能精彩纷呈。

总之,空处“留白”,语文教学一定“意造景生”,灵动飞扬,妙不可言!

工笔细描,百般红紫斗芳菲

工笔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特点是笔法工整,描绘细腻。我们的语文教学也需要这样的精致细描。捧读一篇美文,我们往往都会有这样的举止:精妙处,忍不住击节叫好;伤感处,止不住泪眼婆娑;激愤处,耐不住拍案而起;谐趣处,忍不住哑然失笑。的确,这些容易拨动读者心弦的地方,蕴含着陌生感的语言,是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与品味的。因此,我们不妨领着学生放慢脚步,甚至可以驻足停留,凝神屏息,好好欣赏美文!

【教例】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一夜的工作》(片段)

师:同学们,周总理这样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极其认真审阅的仅仅只是一份文件吗?

生:(齐答)不是!

师:是呀,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极不平凡的一夜。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打开了他今晚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生齐读)

师:夜很深了,只听见时钟“嘀嗒嘀嗒”走动的声音,总理坐在办公桌前,继续审阅文件,只见他——(生齐读)

师:夜更深了,人们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的总理依然坐在办公桌前,只见他——(生齐读)

师:东方发白,晨曦微露,总理坐在办公桌前审阅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生齐读)

教者创设了四个时间段的情境,层层递进,通过对细节的描绘渲染,使学生进入情境,穿越时空,仿佛看到了总理极其辛劳的一夜,极其伟大的一夜。因此,学生朗读起来感情充沛丰盈,对总理深深的崇敬之情在朗读中喷薄而出。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抓住“极其简单”让学生涵泳品味、把玩体味,使得原本平常的一个词组,因为有了这样的引领理解和深刻体验,就使学生们感受到了平常后面的不平常,也就是一个大国总理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人性美。

其实《爱如茉莉》结尾处的多元解读,《我的战友邱少云》中那震撼人心的“纹丝不动”,《鸬鹚》中那意蕴深长的“一抹”……这些我们难以忘怀的精彩的点睛之笔,都可以融入学生的血液,造就一个个的精彩生成。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我们要努力让学生潜心会文,揣摩意蕴,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

站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当有画家之风范,让一枝妙笔涂抹勾勒,一方天地气象万千,营造魅力如画的语文课堂。最终,课堂效益在师生共同追求中实现最大化。

(作者单位:如皋市桃园镇新华小学)

猜你喜欢
文本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