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霞
在小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因此,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实践中,我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优化阅读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
注重学生积累性阅读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对于背诵记忆的积累作用谈得非常直白,他说:“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海里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地研究过,但这么多的具体东西最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便是阅读积累作用的很好体现。
学生的阅读积累也是同样的道理:读得多了,自然就会从各个方面得到提高。尤其是文章的情感,它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哀乐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而受到熏陶。如我在引导朗读《天鹅的故事》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该生读得声情并茂。这时我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语速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看和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重读后,我再让他们自己练习也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表情朗读有了长足的进步。
认认真真地读,本身就是一种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靠读;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纯熟度,也主要靠熟读。有些文章的好处、妙处,它的弦外之音与韵外之意不容易分析出来,讲解也难以深透,只能靠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吟咏,然后才能悠然有所意会。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读书,让学生‘潜心会文本。”学习语文重在实践,重在训练,而读又是最为基本的实践和最为有效的训练,我们应该变多余的分析讲解为扎实认真的阅读训练。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把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一切都会水到渠成。小学生处于学龄初期,该年龄段的学生一般说来很乐意并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他们渴望学会阅读。他们在认识中的特点,表现在感知上有较强的情感性,有插图的书,教师的描绘性语言,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最先识记的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而是对他们产生最深刻印象的东西。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社会情感(如爱国、崇尚勇敢、乐于助人等),并以此来评价作品、评价人生。
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最为活跃的因素。要产生这种内驱力,首先是需要;其次是满足;第三是入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有关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在师生共同活动中让学生阐发自己的观点,使他们获得满足之后的快乐。在教学中,可适当鼓励语文基础薄弱的同学回答较为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在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经过多次练习以后,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便提高了。当阅读的兴趣成为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时,便会从内心产生学好语文的自我要求,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自觉地去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适当组织一些课内外的阅读竞赛。在平时教学以及竞赛中注意发现、培养阅读能力强的苗子,鼓励并公开表扬他们,让他们经常在班上朗读,在校会上发言,推荐他们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诗歌朗诵会、演讲会,使他们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水平的阅读,会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兴趣,阅读效应也会逐步形成起来。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叶圣陶先生所提倡与追求的“不待老师教”的境界便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重视阅读方法的掌握
阅读方法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近年,国外流行一种“SQ3R”读书法。这种“五步”读书法,最早出现于美国衣阿华大学,后来,美国和欧洲各国普遍采用。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一致认为,这种读书法符合人们读书的一般思维规律,有助于理解书本内容和增强个人记忆力。
“五步”读书法包括:浏览,这是读书的第一步,当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应概要地读一读该书的提要、目录,以便对该书有个大体的了解;发问,一边粗读一边提问,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己的钻研;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部分反复读,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也就是边读边思考、边圈画批,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做读书笔记,以保存“知识印象”;最后是复述和复习。
在阅读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整体性与创造性。如每教一篇课文,都不应急于进入分析阶段,而应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主要是材料内容)和形式(文体和语言),要求学生确定对课文的整体观念,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那种盲目照抄教参资料,一开始就支解课文,一背景、作者,二解词,三分段,四归纳中心,五指出写作特色,让学生一开始在头脑中便留下支离破碎的印象和不少疑问的做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美国诗人柯勒律治把读书人分四类: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读书好像漏沙,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比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变;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漏了,留下的只有豆渣;第四类,像是石床的矿工,把渣甩一旁,只捡些纯净的宝石。这第四类读书人在阅读过程中完成了从“矿石”到“宝石”的升华过程,便带有一定创造性阅读的特色。而具有创造性阅读能力,又是现代社会创造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这更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上自觉学习,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良好的阅读习惯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它由许多具体的习惯组成。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从一个个具体的阅读习惯做起。
1. 明确阅读目的。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务。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订、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采用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
2. 精选读物。阅读研究专家波瓦尔宁在其《应当怎样读书》中特别制定了“自学者选书守则”,共有以下五种:① 读得少些,但要好些;② 读必读之书,即使没有兴趣的也要读;③ 读能够找到的最好的书;④ 读不容易的和不太难的书;⑤ 按照一定的阅读计划读。这样读书,就不会因胡乱泛览而浪费精力,也不会因为读了不必读的书而耗费时间,更不会读那些坏书而使身心受损。
3. 按计划读书。漫无边际地胡乱阅读,终其一生也很难有所建树,甚至会在漫无际涯的书海中搁浅、翻船。因此,应养成阅读必有计划、阅读必照计划行事的好习惯。
4. 合理利用时间。一要坚持按计划使用时间;二要严格检查用时情况,发现问题马上纠正;三要珍惜零星时间。
5. 读写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是古今中外许多学有成就者的共同经验。读前,笔和笔记本与读物同时到位;读时,笔与阅读同行,该画的画,该抄的抄,该记的记;读后,要检查写笔记的情况,未写的要补上。久而久之,读写结合的习惯便自然形成。
6. 读思结合。阅读的核心是思维,波瓦尔宁把思维和想象的懒惰视为“阅读最凶恶的敌人”,并号召与之作“毫不松懈”的斗争。要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就要坚持阅读时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要边读边思、多方质疑。读完之后,要掩卷而思,看究竟有何心得和体会。
7. 灵活运用不同阅读方法。英国学者阿普斯在《学习与技法》中指出;“学生和其他读者所具有的普遍错误之一,就是他们都以同一种阅读方法去阅读不同的资料。”为了养成灵活运用不同阅读方法的良好习惯,阅读前在想“为什么读”的同时,也要想一想“怎样读”“采取何种恰当的方法读”这个问题。
8. 善于使用工具书。工具书是读者的无声老师,是随时可以咨询的顾问,是解疑释难的好帮手。阅读前,一定要把工具书置于身边;阅读时,遇有疑难,就要翻查,严格要求自己,决不放过“拦路虎”。
9. 虚心求师问友。古今成大学问者,无不虚心求师问友。师友间互相交流,切磋琢磨,就可产生群体互补效应。英国科学家卡罗尔在《科学漫步》中讲道:“如果可能,找个和你一起读书的好友,和他一起讨论书中疑难之处。讨论常是潜移默化地解决难题的最佳方案。”
10. 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既是前人成功的经验,又符合现代科学理论。在知识将要遗忘而未遗忘之前,安排一次温习,记忆就会保持长久。此种温习安排数次,必将一次深入一次,次次有新意,大大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理解的加深。
阅读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付出的过程。在阅读中注意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良好阅读习惯。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支柱,只有加强阅读,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如皋市白蒲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