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柴达木的记忆

2009-02-02 04:10王文杰
金融博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日月山宝镜海西州

王文杰

世纪50年代初,国家发出开发大西北,建设柴达木盆地的号召,全国各地青年踊跃报名。当时在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工作的我和几位同事也向组织提出了建设柴达木盆地的要求,很快组织批准了我们的请求。

出发地点在西宁市南门外长途汽车站。记得出发那天天刚亮,开往海西的车牌前就已经排了许多人,全是去支援柴达木建设的男女青年,大家都穿着皮大衣、长筒靴,头戴皮帽,个个“全副武装”,显得英姿勃勃。开车铃一响,汽车缓缓出了站。大家情不自禁地望着西宁市发出“再见,西宁”的告别声。

那时的青藏公路说起来还不如今天县乡道路的状况。仅西宁到湟源50多公里的路程就走了两个多小时。虽然车上盖着篷布,但车在行进时卷起的尘土,还是把所有的车和人全部覆盖,大家一会就成了一伙“土人儿”。到了一座山顶,车停了。司机同志大声招呼说:“同志们,到日月山了,大家下来活动活动。”说来好笑,由于长时间坐车腿脚不活动都麻木了,大家谁也动不了。司机只好帮助最后面的人先站起来,然后才一个个依次慢慢下来。同行的人中有两位柴达术人,他们热情地向大家介绍日月山山名的来历。相传唐代文成公主至吐蕃与松赞干布成亲,皇后担心公主远行思念亲人,遂赐给她一面日月宝镜,并告诉她,想家时,持镜一照,就能从镜中看到长安的母亲。当她西行千里,登上这座名叫“赤岭”的高山时,看着这茫茫草原的凄凉情景,便动了思念之心,面对日月宝镜伤心不已,不幸将宝镜失手,碎成两半,从此赤岭得名日月山。好美丽的传说。

日月山海拔3500米,系交通要道,也是入海水系和内陆河流的分水岭,它把青海省分为东西两部分。4月韵时节,日月山东面已是杨柳吐翠,麦苗盖地;日月山西面却是光山荒滩,一片残冬的景色,形成明显对比。难怪过去曾听人说:“过了日月山,眼泪擦不干。”可当时站在日月山石碑前的我们32人,没有一人流泪,大家一个个笑逐颜开。

过了日月山,风雪交加,大家闭着眼睛,蜷缩着身子,一声不响。汽车沿着青海湖南边的路向西行驶。翻过“橡皮山”,很快就到了大水桥,远处呈现出一片银色的海洋。车上热心的柴达木人向大家介绍说:大水桥是海南州与海西州的分界线,过了桥就进入柴达木盆地,远处那白茫茫的一片,就是茶卡盐湖。据说它已被开采了200多年,是一种再生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全国人能吃几百年,像这样的盐湖柴迭木盆地就有20多个。柴达木盆地是个聚宝盆,的确名不虚传。我们刚一到盆地边,就见到了茫茫耀眼的大盐湖,它好像在向进入盆地的每一个人先行一个见面礼,以显示它的富有。天快黑了,一天的行程在茶卡终止。茶卡是青藏公路的交通要冲。当时这里还没有像样的建筑物,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排小平房和活动帐篷。银行办事处的同志就在帐篷里办公,住宿。办事处的主任邝培松、会计师守祥等几位同志忙着给我们打洗脸水,倒茶,做饭,他们的热情接待使我们忘却了一天的疲劳和室外的荒凉。晚上我们从车上拿下自己的行李睡在帐篷的办公桌上。夜间,茶卡滩上的风吹得帐篷摇摇晃晃,吹得电线发出口哨一样的响声,帐篷里吹满了呛人的土腥味。

翌日一早,我们又向察汗乌苏进发了,这天行程有140多公里。如今这段路程用不了两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但在那个年代汽车艰难地行进了一天。刚开始还有坑坑洼洼的路,出发后不久便是一片茫茫草原,没有了路,车辆在草滩上自由行驶,到处都是汽车轮压出的痕迹。

下午3点多钟,我们到了海西州府所在地察汗乌苏。这里有一排排的平房,有很多的帐篷,有银行,邮局,医院,形成了一个“工”字形的帐篷城市。街上行人很多,几乎都是学生模样的青年人,给人的感觉是好像这里有多所高等院校。其实,他们都是从祖国四面八方自愿来柴达木的建设者。海西中心支行有50多名职工,其中就有20多名来自江南水乡无锡的女青年,她们是刚从青海银行学校训练班毕业分配来海西工作的。她们一个个欢快活泼,充满着对开发柴达木的信心。当天晚上中心支行为我们举办了欢迎会。从此我正式加入了开发柴达木的行列,成为建设柴达木第一代人中的一员。

猜你喜欢
日月山宝镜海西州
日月山
要文导读
星空遐想
日月山以西
通过物流一体化促进海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