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通胀预期?

2009-02-02 04:10
金融博览 2009年12期
关键词:经济运行预期政策

陈 宪

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提出要“管理好通胀预期”,通胀预期已成为当前经济领域中一个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的看法和期望,是一种主观的东西。然而,如果很多人的主观倾向是大体一致的,那就比较接近客观现实了。经济学意义上的预期,是指经济主体根据掌握的信息,对未来经济环境和条件进行的估计。预期在经济生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它影响着经济行为。

经济学将预期分为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前者是指人们对新近的经验作出反应和相适应的预期;后者是指人们基于对经济结构的理解,并充分利用所有可以得到的有关经济信息的预期。通胀预期,既可能是适应性预期,也可能是理性预期,它是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率的心理承受状况。这一心理感知可以基于对过去的经验,更主要的是对未来的期望。一般而言,在今天的宏观经济分析中,人们所说的通胀预期,或者说要管理的通胀预期,主要是指理性预期。

为什么要管理预期?用前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的话说,其“目的是要将突发坏消息造成的不利影响减至最小,以及将突发好消息带来的有利影响增至最大”。为什么要管理通胀预期?道理也很简单,这是因为。通胀一旦形成,将产生对经济和社会的危害。经济学家认为,通胀是“对市场机制的破坏”,这种破坏首先会造成对资源配置的错误引导;其次,将引起对低收入者更为不利的再分配,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再次,通胀无法在长期内解决失业问题,并可能孕育新的通缩。

今年我国第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实现GDP(国内生产总值)2178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第三季度GDP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9%。这说明,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逐步增强,总体形势积极向好。但是,未来是否会出现通胀,政府将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胀风险,成为新的社会关注焦点。因此,管理通胀预期也成为新的任务。

管理通胀预期的目标,是平滑价格总水平的波动,避免通胀和通缩的交替出现,使经济运行的环境尽可能稳定,以及避免因预期而产生恐慌性的群体性行为。例如,购买不动产以应对可能到来的通胀等。我们知道,现实经济环境总是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要利用各种经验研究的数据和结论,分析当下的经济运行,对通胀抑或通缩的可能性作出判断,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合理引导通胀预期,以及避免因通胀预期产生的非理性行为,以达到管理通胀预期的目标。

当然,管理通胀预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困难主要在哪里?首先,需要有一个比较真实的通胀测定标准,从而在经济运行发生变化时,可以准确地确定是否存在通货膨胀及其严重程度。现在主要以CPI(消费者价格指数)作为观测通胀的指标,是不够全面的。要综合CPI、PPI(生产者物价指数)、GDP平减指数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等指标,确定通货膨胀的测定标准,使这个标准比较确切地反映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价格水平变化,并反映现实的通货膨胀形成机制。

其次,预期的主体是企业和居民,预期管理的主体则是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它们之间的行为差异,容易导致经济政策和预期管理的措施不能达到预定目标。例如,当通胀预期形成时,居民和企业都会作出反应,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或投资行为,由此会对实际通胀产生影响。此时,政府往往也会采取相关政策措施,对形成中的通胀作出干预。但是,由于居民和企业的行为已经对实际通胀产生影响,使政策本应针对的情况发生变化,因此,很容易导致政策的实际效果打折扣。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即任何政策在实施前,应当考虑企业,居民已经和将要作出的反应,即对市场主体的预期进行预期和管理。这样,政策将会更为客观、稳定,政策的效果也将更好。

再次,在不同时期经济运行和政策实施的环境中,都可能存在某些特殊因素,它们对通胀及通胀预期的形成和走向,产生不同方向及程度的影响。目前,在我国通胀预期已有了一些新的表现形式。例如,天量信贷所形成的充裕流动性,其中相当部分流入资本市场,引发资产价格的快速大幅上升。当然,由于全球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存在,由实体经济反映出来的价格上涨并不明显。在我国,除了全球结构性产能过剩的成因在起作用外,还存在内生于体制和发展阶段导致产能过剩的因素。因此,我们既要进行总量调节,管理通胀预期,更重要的,是要“调结构”。只有形成比较均衡的市场供求格局,才能使货币政策保持稳定,进而通胀预期也比较稳定。管理通胀预期的现实可能性正在于此。

猜你喜欢
经济运行预期政策
政策
政策
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良好
助企政策
政策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4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