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通胀预期是个伪命题

2009-02-01 03:29
中国经济信息 2009年24期
关键词:供应量经济体货币

滕 泰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制造业产品过剩、服务业工人过剩的经济体而言,全世界最不应该担心的就是她会发生通胀。

在第二季度看到新增贷款连续快速增长就开始担心通胀的观点曾经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在三季度就开始呼吁有关决策部门控制信贷政策建议也一度获得较高的认同——然而,毕竟单月CPI尚未转正,2009年全年的CPI也依然为负。在通缩的背景下,大谈通胀忧虑,仿佛有点杞人忧天。

在CPI依然为负的背景下,大谈特谈通胀的肯定是“货币派”,他们只盯住有多少过剩的货币,而不计算有多少过剩的商品卖不出去、有多少产能闲置,就妄言通胀。

通胀的意思是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按照货币派的定义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因此,单位产能对应的货币供应量,才是我们分析未来中国到底会不会有通货膨胀的核心要点。

国有部门专门计算年度单位产能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发现单位产能货币供应量与通胀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但是通胀的出现一般比产能货币供应量开始增加之后3年。前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主席格林斯潘判断通胀的依据也不仅仅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而是产能货币供应量。根据这一指标格林斯潘在6月份撰文指出,美国可能在2012年出现通胀。

从全球主要经济体分析,中国的制造业在GDP的比重最高。尤其是上一轮经济扩张周期长达5年,在这五年中,不仅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连续高增长,而且厂房设备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逐年提高,从而积累了巨大的过剩产能。

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既有国内前几年设备投资增长过快的原因,也有国际原因,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既需要扩张内需,也需要国际经济环境的好转。从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看,等西方经济复苏以后,西方的货币由现在的收缩重新进入到扩张阶段,去杠杆化之后的杠杆化又重新开始,那时候美国、欧洲甚至俄罗斯、印度都可能先于中国面临通胀的风险,那时候只有中国的产品才能平抑全球的物价水平。从产能货币供应量来看,中国的通胀肯定发生在欧洲、美国之后。

当前,实际经济复苏乏力,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不可能重复2007、2008年的局面。即使出现阶段性的上游能源原材料上涨,也不可能传导下游,中国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都不用担心制造业的价格上涨。

与制造业价格传导机制不同的是粮食和食品。由于粮食到食品中间的产业链比较短,下游产品没有能力消化上游的价格上涨。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势头良好,夏粮实现连续6年增产,全国夏粮产量2467亿吨,比上年增长2.2%,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为3580万吨,同比增长6.3%;上半年,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下跌6.2%。所以粮食和食品领域也不存在通胀风险。目前,大蒜、青菜等部分小食品的价格上涨既有季节性因素,也有炒作性因素,不能就此判断粮食和食品价格会出现普遍的、趋势性价格上涨。

由于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较高,食品价格在我国CPI中的权重约为三分之一,粮食价格的波动是导致CPI波动的主要力量。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或维持高位,会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导致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只要食品价格不上涨,中国CPI很难出现所谓的通货膨胀。而对于一个年平均GDP增速在8%以上的经济体而言,3%左右的通货膨胀率对于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是有益的。

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结构已经与90年代的经济结构有天壤之别:现在是过剩经济,而那个时候为短缺经济,对于一个制造业产品过剩、服务业工人过剩的经济体而言,全世界最不应该担心通胀的就是中国!

作者系银河证券研究所所长

猜你喜欢
供应量经济体货币
中国石材业的多个第一正在被其它新兴经济体国家所替代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应对空间有多大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货币供应量 (年底余额)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
货币供应量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
论中国的社会福利建设:在转型经济体中提供退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