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殉 余小林 马 云
[摘要]《植物生物学实验技术》是农学院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通过改进实验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科学思考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生物学;实验技术;教学改革;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265—02
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根据蔬菜学二级学科专业培养的要求,充分利用学科现有的实验条件,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实验教学的开出率。自2004年开始,针对刚入学研究生生源多样性、实验能力参差不齐以及对学科前沿了解不多等现况,我们在农学院范围内独立开设了专业选修课《植物生物学实验技术》,36学时。现将近5年的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如下。
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而是要逐步确立和发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使学生从“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到“独立完成实验”,进而达到“独立设计实验”的最终目标。本课程以学术研究为课程设计的原则,追求课程环节的前沿性和有效性,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时把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写进实验讲义,将最新的生物学实验技术以一种直观、清晰的实验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针对实验课程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科研实验由三个阶段组成(图1)。但大多数研究者在实验中期投入很多的精力,但由于文献掌握不够全面、深刻,导致研究方案存在不足,最终事倍工半,给后期研究报告或论文撰写带来极大困难。针对这一现象,《植物生物学实验技术》特别增加了生物学软件应用、网络信息交流与数字资源利用等内容,这些是在科研中常常被忽视、但却非常重要的实验技术,如引物设计软件Primer、Oligo、图像处理软件IPP、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以及各种生物技术论坛、NCBI、google schoolar等资源。课程内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在课上需要详细讲解的,具体内容在PPT里,另外一部分是课后需要学习的,用事先设立一个的公共邮箱,给出简明的阅读材料列表和课程PPT,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师生之间的问答,从而大大提高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植物生物学实验技术》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技术两者的教学在时间上统一,同步进行。模式基本为:理论一实验一理论,对注重实际操作的课程来说是最合适的。内容详尽丰富,大到基因芯片的制作,小到移液器使用,紧紧围绕生物学实验技术展开,并以经验教训支撑课程。在分子生物学常规实验部分,不是重点验证专业化实验细节,而是结合仪器管理的经验,传授所有实验技术和实验操作的规则,以及容易出错的细节和规避危险、危害的方法。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重视实验室安全与健康,这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障。
《植物生物学实验技术》存在不同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交叉选课的现象,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学生可根据专业或者所想学的技术自由组合,结合学科实验室的不同功能,如分子生物学实验、蛋白组学实验室、品质分析实验室、组织培养实验室等,设计一项完整的实验方案。从获取背景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到分割任务,都由学生自行组织完成。如ANS基因扩增实验,包括文献查阅、DNA提取、引物设计、NCBI比对、电泳、片断回收、质粒提取、序列分析等。在实验中,既强调了观察、分析、判断等科研基本能力的培养,还加强了合作、团队精神等素质的培养。实验课程的研究性也促使教师不仅要熟悉课程理论前沿,更要熟悉仪器设备、实验手段的新发展,并运用于教学。
三与时俱进,充分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植物生物学实验技术》教学形式丰富,实践性强。既有课堂讲授、照片和FLASH放映,又积极与仪器公司联合,邀请他们针对某些专题作讲座,将最新的技术动态介绍给学生。由于教学时间的局限,充分利用数码相机和摄像机,将部分实验流程翔实的拍摄记录下来,供学生观摩、学习,如分子杂交实验、荧光显微技术等;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教学,采用FLASH演示一些先进的实验技术如基因芯片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双向电泳、毛细管电泳、激光显微切割等;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拍摄好后制作成PPT,并配上原理,基本操作与维护,让学生对实验室所有仪器有一个清晰、全面的感观认识:对仪器使用和实验操作过程中大家容易出现的错误和不当使用,都有图片说明,同时现场操作和讲解,防止大家犯同样的错误,从根本上减少实验仪器的非正常损坏,有利于维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畅通,达到实验室绩效管理。
为调动课堂气氛,增加互动环节。利用邱建立共享平台,同学们准备的资料也可以共享,相应的这些资源会越来越完善充实,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选择部分仪器前先让学生做准备学习怎样使用仪器,再教授给大家,这样可以学生增加收集资料地能力,让学生认真对待平时的实验操作,达到理论和科研动手能力的完美结合。实验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强调过程性(包括准备工作、设计思路以及数据记录、现象分析、故障排除等)、自主性(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或专业,选择实验方案,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既锻炼了学生解决纯技术性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适应环境、交流协作和团队协作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四实验与科研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由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单一的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实验管理和教学的需要,加强交叉学科的学习和了解,不断拓展知识面,让实验技术人员更具有技术优势,有利于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有利于高校实验室的发展和建设。实验教学和科研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科研项目本身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及实际需要,科研成果可以及时应用于教学,教学同时催生新思路、新研究成果。
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的根本。由于仪器设备不断向高精尖发展,具有许多新功能;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出现,对实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学科考核实验技术人员既有实验教学任务,又要承担大型仪器功能开发和维护等工作,要求主持或参与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科研项目及社会服务工作,编写实验指导书、大型仪器操作指南等,实现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的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有利于研究型大学实验室的发展和建设。
五教学改革的显著成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使实验室的仪器正常良好的运行,必须在研究生进实验室之前做必要的技能训练,使之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动手实践能力,更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本着边探索、边实践的原则,经过5年的教学,共有116名硕、薄研究生选修了《植物生物学实验技术》课程,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良好,让他们尽早地知道本学科有哪些新的仪器设备和新的实验方法,能做什么,怎么做,大大缩短了他们进入课题研究的适应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5—2008年期间,农学院研究生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都显著提高,研究生在校期间人均发表学术论文数达1.6篇,以第一或第二作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了284篇论文,其中SCI论文72篇。继2005年有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后。2006年又有1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通过拓展《植物生物学实验技术》实验教学内容,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全面掌握植物生物学实验技术,熟悉常规仪器和部分大型共享仪器的基本操作,减少设备人为操作损坏的频率,增加仪器的开课率,使仪器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促进了实验室的绩效管理。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这也将促使实验技术人员不仅要熟悉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手段的新发展,并运用于教学,让实验技术人员更具有技术优势,有利于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和高校实验室的发展和建设。对进一步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2008年以园艺一级学科实验室为骨干的综合实验室再次被遴选为农业部“园艺植物生长发育与品质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