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009-02-01 05:23张静君章雅青
现代教育技术 2009年13期
关键词:人格特征心理健康

张静君 章雅青

[摘要]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影响学生学业、身心、人格的重要因素。我国对职校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研究较少,本文就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普教、职教系统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心理健康研究方法,职校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这些方面进行探讨,并对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做出展望。

[关键词]职校教师;心理健康;人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067—03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社会各界对于教师、教育十分重视,不少学校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设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一项教育能力指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行为以及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必须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因此,对教师心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可为教师教育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本文将对近几年来的职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状况进行探讨,并且对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做出展望。

一研究概况

1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都十分重视。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已把对教师的教育作为一个专业。而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对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亦同时起步,教师的社会地位也随之慢慢提高。

近十年来,我国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关于教师心理状况的实证调查。韩向前(1989)使用EPQ艾森克人格问卷对1697名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进行测试,得出结果:与普通成人相比,我国中小学教师比较外倾,情绪化较稳定,其中男教师的外倾性和倔强性高于女教师,女教师的情绪性和自身隐蔽性高于男教师,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近十年来,我国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出现了一定的精神症状,例如:烦躁不安,性情急躁,记忆力衰退、入睡困难或易醒等项目,这些症状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都产生消极的影响。

随着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不断增强和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新型师生关系的产生,教师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重要因素。美国鲍德温研究发现: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因此,不少研究者针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对职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2职校教师与普教系统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近年来,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高发人群。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经过抽样检测后的研究结果为:51.23%的中小学教师有心理问题,其中48.74%有中轻度心理障碍,2.49%已构成严重的心理疾患。许多研究都表明,教师心理障碍率高于普通成人,且有显著性差异。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且心理障碍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在职校范围内,54.03%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44.23%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问题,8.2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1.53%的教师有重度心理疾病。由此可见,对职校教师进行心理干预已成为各职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3关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

(1)目前调查所用量表以SCL90为主

笔者查阅了近数十年的文献,发现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量表有50%以上为SCL90。另外还有一些作者在研究中采用自编量表,如吴真,赵子真(2005)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编制。

(2)常用方法是对比研究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行业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赵国秋,王义强(1996)等进行了中国教师与医务人员职业心理紧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职校教师与国内成人、职校教师与普高教师的对比,同一学校内男女教师的对比,同一学校内青年与老年教师的对比,谢胜林,柳梅红(2005)关于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等。

对某一地区的教师进行调研。如张炳耀(2005)在天津中等职业学校抽样调查;或跨地区、跨文化比较,如王玲等(1994)的研究。

对某些特殊群体的研究。李建雄等(2006)对农村女性教师的身心健康的研究。陆少明(2007)对新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连榕(2005)对专家。熟手新手型教师教学策略与成就目标、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3)对于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教师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疲于奔命。周如俊(2005)对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分析,认为现在教师多角色,学生管理难度大,职校教师成就低,工作环境相对封闭是教师倦怠的原因。

(4)其他方面的研究

如曹光海等(2007)对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潘孝富,赫红英(2006)对学校人际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赵美玉(2006)对教师婚姻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与其相关性的研究等等。

(5)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迄今为止,对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仍未非常明确。国内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研究的局限性很大,很多研究仅仅限于某一类学校,不能进行有效的推广。例如:机工类学校的情况不能类推到医药类的学校。

比较类的研究较多,但大多是将职校与普教类学校做比较,但是职校系统内部的学校情况如何,是否有差异并没有深入的探讨。如:卫生系统内各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或各种不同的专业下教师心理状况的比较。

所用的量表比较单一,以SCL90为主,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也缺乏多样性。

由于某些原因,纵向研究较少,缺乏对一批教师的追踪研究。

4职校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对研究结论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职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常模。教师的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1)职业观念:职业倦怠、态度偏差等。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身心衰竭、人格解体、缺乏成就感等等心理问题。职校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职校教师付出同等的甚至是更多的努力,却得不到回报,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态度偏差等状况。

(2)人际关系:人际敏感、人际沟通不良、自卑、嫉妒、盲目攀比等。

(3)抗挫能力差:遇到任何挫折,不是客观分析其原因,而会将挫折不合理扩大。

(4)心身疾病: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等。

5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较多,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三方面。

(1)职业因素

劳动强度大,社会回报低。经常加班工作,报酬却未与社会上的其他职业相挂钩:付出后结果难以预期,如为学生尽心尽力,但是学生仍经常出现突发状况;文人相轻,同事

之间竞争压力过大;出现了压力也找不到宣泄的渠道等等。吴真,徐富明,黄蓉等(2005)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及工作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表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之间存在正相关。李康耀(2006)揭示了教育制度缺陷是教师心理问题的根源。

(2)社会因素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同时,教师还承担着父母、知识源泉、朋友、发泄对象等角色。面对社会期望、家庭角色、社会地位、教育体制的变革,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便会影响其教学工作。不少职业学校正处于转型期,无论学校是转、并、升或停,对于教师个人而言都是强烈的心理应激,考验着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

(3)个人因素

教师本身的人格特征,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认同程度、教师的个人成长经历。钟以彬(2007)阐述了新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俄国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一位教师的人格与他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前对于优秀教师应该具有的人格有以下看法:谢千秋(1982)等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喜欢的教师的前五条品质是:①热爱、同情、尊重学生;②知识广博,肯教人;⑧耐心温和,容易接近;④实事求是,严格要求;⑤教学方法好。韩进之(1989)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优秀教师应具有的优良个性品质应该是:①热忱关怀;②真诚坦率;③胸怀宽广;④作风民主;⑤客观公正;⑥自信自强:⑦耐心自制;⑧坚韧果断;⑨热爱教育事业;李龙辉等(2005)得出结论,教师的人格品质应该是:①真诚;②真实。

人格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行为模式。对教师人格的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影响教师人格的因素:性别因素、年龄因素、学历与职称因素等等。第二,师生问的交互作用: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已成为公认的事实,但究竟教师身上的哪些因素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其中机制是什么?这些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三,教师人格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教师人格的健全发展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心理健康的水平又反过来会影响教师人格的健全。

6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不少的研究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在实际经验中总结,提出了丰富的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1)从两方面入手,改变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首先,调整教师的认知倾向。不少中职的教师面临相同的问题,如在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当初踏上工作岗位,对岗位职责仍然不甚了解,如今在明确了自己的任务、有了奋斗目标以后,学校可以统筹安排,通过职后教育,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对教师进行完善,缓解其压力。改变外部环境。其次,作为社会的人,教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是教师心理变化的催化剂,作为校领导,应该为教师营造一个充满凝聚力、活力的空间,为教师提供一种能让心灵健康发展的校园氛围。

(2)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师心理进行干预:第一,帮助提供和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应该仅仅是我们以往所认为的学校物质条件或教师的荣誉地位,它应该是一个涵盖着与教师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学校、家庭、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支持系统,能使教师处在一个更富有支持性条件的立体的社会网络之中。一旦一位教师出现了压力,需要他人帮助、支持时,他应该有可以求助并且能为其提供帮助的对象。第二,缓解职业压力。第三,协调人际关系。教师并非圣人,同事间的竞争,人际沟通中的矛盾,都会为他们带来负面的情绪。作为教师本身,或校领导,都有义务协调教师的人际关系。第四,学习调整情绪的方法。境由心生,教师应该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对于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展望

对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已经有十多年了,研究者发现了很多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但教师心理研究仍未成熟,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展望。

1研究方法多样性。目前对职校教师的调查研究较多集中在横向研究上,纵向研究较少。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可对同一批职校教师进行追踪研究,如学期开始、学期中、学期结束等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人格特征。

2心理健康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量表层面上,在调查中还应适当加上观察法,与职校教师社会适应能力、生活适应等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评价。

3调查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各要素。例如职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是因为哪些原因在发生变化,这些要素能够更加明确的表现出来。

4针对职校教师的心理状况所提出建议及改进方法,应当更具有可操作性,而非纯理论性质。

5研究应该覆盖教学各个层面。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主要针对的对象是一线教师,但是学校中并非只有教师在影响着学生,行政班主任、教学辅助人员也参与了教学过程,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同样也值得社会关注。

6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应该立足于教师的生活世界,以教师为本,植根于教育实践中。

猜你喜欢
人格特征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一线员工人格特征与计件工资激励效果关系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调查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客家神婆的人格特征研究
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人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