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老子的传说和他的哲学思想

2009-01-29 10:27余志鸿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老翁老子万物

余志鸿

老子原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间,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曾当过周王朝的王家图书馆官员,《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他见周室衰微,于是弃官而去,到了城关,关长尹喜不让出关,一定要他把自己的学问记录下来才放行。这样李耳就把自己的思想见解著录成书,为5000余言,分上下两篇,这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道德经》先后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翻译出版。美国《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名著之首。

老子倡导的“道”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只代表一种控制着整个思想的原则,其具体内容则应该是“德”;“德”是“道”的一部分,也是“道”的具体化,所以老子反复强调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要发扬“德”的思想,那么首先要遵循“道”的准则。如果把“道”传播到具体的物质世界,就成为有形的“物”,并转化为日常生活中有用的“器”。老子在宣讲他的道德论时创造了两组术语,即“常道”和“常名”,“常无”和“常有”。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故以观其徼(ji3o,界限)。”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常道;可以说出来的名,不是常名。他把天地混沌的状态叫“无”,把生育万物的宇宙叫“有”;把混沌天地的运行规律叫“常无”,把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叫“常有”。这两组概念不能按经验的认知去分析和理解,它们是纯粹思维的对应物。

在教育观念上,老子跟孔子不同,他主张“不言之教”,指出万事万物具有相对性原理,他对言语在人际交流上持批判态度,既肯定言语的重要性,又指出其局限性。老子说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因此老子主张大智大慧的人从事非人为的事,推行不用言语实施的教育;万物生长不加拒绝,也不占有;有所成就并不骄傲,也不居功;因为不居功,所以也就不会失去。总之,他认为在教学问题上,教的行动比言语更重要,主张行动必须符合客观规律,说话必须切中要害,所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学习的行动应该细观察、少说话,特别强调顺应自然:听到正确的理论,就要化为行动,不能一笑了之。所谓“希言自然”“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老子认为客观事物的发展是不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他从“无为”的观点出发,指出人的言语行为也具有同样性质,会说话不等于你有学问,你真正了解了客观事物,他提出“知(智)者不言,言者不知(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自然的规则,不在乎善于争辩,而在乎善于取胜;不在乎善于言谈,而在乎善于应对客观事物的变化。他强烈地批评用言语欺骗人的行为,指出“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其内容大至宇宙天地万物、阴阳变化,小至人情世事、言语行为。

老子的一生非常离奇,至今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传说,老子的母亲姓理,理氏怀胎81年,生下一个白头发、白眉毛、白胡子的男孩,就感慨万分地把他唤作老子。老子,就是老儿子的意思。传说老子一出生就会说话,他生在李树下,老子指着树说:“好,我就以此树为姓吧。”从此取姓李。至于怀胎81年这个说法看似荒诞,却寓意深刻。暗示老子象征着人生的智慧,他有一个“理性”的母亲,在体内经过长达81年的深思,理解了生命的真实意义,终于来到这个世界,注定要超脱一切的痛苦和厄运。又传说老子西行出关,被函谷关府尹留下写《道德经》,有一位年逾百岁的老翁去找他,老翁说:“我今年已106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起一直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四舍屋宇却落身荒郊孤坟。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安享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身居房舍。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老子听完,莞然一笑,嘱咐府尹拿一块石头和一块砖头来。老子转身问老翁:“如果只能选择二者之一,你要石头还是砖头?”老翁毫不犹豫地说:“要砖头。”老子抚须笑问:“为什么?”老翁得意地说:“石头无所用,砖头有用!”众人闻之皆附和。老子又问老翁:“石头寿命长还是砖头寿命长?”老翁断然回答:“当然石头寿命长。”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也!”老翁顿时大惭。

还有一则传说,有一个叫常枞的老人患了病,老子前往探视,说:“先生有何教我?”常枞问:“子过乡里必下车徒步而行,如何?”老子曰:“君子不忘故旧也。”常枞道:“然,先生过乔木必疾行,如何?”老子复曰:“乔下疾行以示敬也。”常枞很高兴,他张大了嘴,问道:“你看,我的口里舌头在吗?”老子诧异地说:“在。”常枞又问:“再看,我口里的牙齿还在吗?”老子回答:“先生牙齿一颗都没有啦?”常枞继续问:“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老子倏忽所悟,变恭敬地回答道:“我明白了,您要说的就是舌头还在,不就是因为它是柔软的吗?牙齿没有了,不就是因为它刚强的缘故吗?”常枞欣然道:“说得很对,天下的道理尽在于此,吾将无以教尔!”

老子的哲学体系包容万象,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政治观。虽然老子跟孔子的思想有极大分歧,但是两位中华民族的伟大学者却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老子属于西周中央集权统治系统下的人,曾任周的史官,谙熟周礼,也深知周礼的弊端;而孔子属于春秋时期分封体制下的人,曾任鲁国地方分权的史官,无论眼界和见识都比不上老子。老子和孔子都讲“道”,但是内涵很不相同,老子提倡的“道”是天地之道,万物生化之道;孔子提倡的“道”的概念要比老子狭窄得多了,他说的只是礼仪之道而已。所以,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道,并且十分感慨地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庄子·知北游》载,孔子问老聃以“至道”。老聃曰:“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强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这样解释“至道”,实际是发挥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庄子》所记老子向孔子说的这段话,不能简单地当作寓言看待,因为其中“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即人兽九窍而胎生,禽鱼八窍而卵生的说法,亦见于《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执辔》篇,记载了一段子夏讲人和万物生成之本源的话:“子夏问于孔子曰,商闻易之生人及万物,鸟兽昆虫,各有奇偶,气分不同。而凡人莫知其情,唯达道德者能原其本焉。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从奇,奇主辰,辰为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五九四十五,五为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四九三十六,六为律,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二九一十八,八主风,风为虫,故虫八月而生。其余各从其类矣。鸟鱼生阴,而属于阳,故皆卵生。鱼游于水,鸟游于云,故立冬则燕雀入海化为蛤。蚕食而不饮,蝉饮而不食,蜉蝣不饮不食,万物之所以不同,介鳞夏食而冬蛰,龁吞者八窍而卵生,龃者九窍而胎生,四足者无羽翼,戴角者无上齿,无角无前齿者膏,无角无后齿者脂。昼生者类父,夜生者似母,是以至阴主牝,至阳主牡,敢问其然乎?孔子曰,然。吾昔闻诸老聃亦如汝之言。”这些以周易的阴阳数理观点,对生物自然现象所作的解释,由于孔子以前曾经听老子说过,所以当子夏说出来时,一点也不陌生。

同时,老子还曾以五行生万物之说教孔子。《孔子家语·五帝》篇记说:“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故其生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这些内容又是孔子听老子讲的!这条材料表明,我国古代的五行生物说和五德终始论,原来与老聃的思想有关,而孔子乃是其直接传扬者。

传说老子曾以“道法自然”的理论传授给孔子。老子问孔子读什么书,孔子说在读《周易》,老子说:“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什么要读它呢?你知道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孔子沉思后说:“精髓是宣扬仁义的。”老子说:“所谓仁义,是一种白白惑乱人心的东西,就像夜里使人难以入眠的蚊子一样,只能给人增加混乱和烦恼罢了。”老子继续说,“你看,那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也用不着每天染墨儿就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是排列有序,草木自来就有区别。你如果修真,就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那些仁义之类的有什么用呢,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你是在破坏自然规律,败坏人的天性啊!”老子又问孔子:“你已经得道了吗?”孔子说:“我求了27年,仍然没有得道啊。”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人,那人们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都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然而这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个人心里没有正确的对道的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心中的。”

孔子师老子,师徒俩互相赞誉,留下了千古佳话。孔子见老子之前,对老子已很崇拜,他说:“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既见老子之后,认为老子的知识和见解,高深莫测,不可企及,犹如“乘风云而上天”的“龙”。“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大为惊叹。《庄子》云:“老子见孔子,从弟子五人。问曰,前为谁?对曰,子路,勇且有力,其次子贡为智,曾子为孝,颜渊为仁,子张为武。老子叹曰:吾闻南方有鸟,名凤凰,……凤凰之文,戴圣婴仁,左智右贤。”孔子喻老子为“龙”,老子喻孔子为“凤”,老子和孔子一龙一凤,龙凤呈祥,共同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

猜你喜欢
老翁老子万物
万物皆可折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万物生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智者老子
为了忘却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