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1+V+有+NP2”句的两种意义类型考察

2009-01-29 06:07
现代语文 2009年7期

周 凌

摘 要:“NP1+V+有+NP2”句包括了两种意义类型:存在句和领属句。句子类型不同,“V有”的性质也不同。本文从存在句和领属句的角度分别研究“V有”句,包括“V有”中V的性质,“V有”的性质,以及“V”和“有”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V有” 存在句 领属句

关于“动+有”句式(以下简称“V有”句),虽然在汉语中出现的频率十分低,(孙宏林认为此句式仍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句式),但是作为“有”字句的一种极有特色的表达方式之一,还是受到了很多人的注意。虽然如此,对于该句式的讨论还只是停留在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上,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有说服性的结论。因此,本文希望在综合学习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此句式做全面探讨,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何为“V有”句式

从格式上看,“V有”句可归纳为:NP1+V+有+NP2。如:

(1)木版上刻有作者名字。

(2)莫尼列王后生有西哈莫尼亲王和诺林达拉邦王子。

从属性上看,“V有”句是有字句的组成部分。

二、“V有”句的意义属性

无论从“V有”句的格式“NP1+V+有+NP2”或者它的属性类型,我们都可以判断出“V有”句应当包含两种意义类型,即存在句和领属句。这与罗建邦,范美群(2006)文中通过一个能进入“V有”格式“V”的测试格式判断出“V”必须含有[+存在]或[+领有]是一致的。但该文据此确定“V”的性质,并判断“V有”属于动态关系,仍过于笼统。既然“V有”句存在两种可能句式,即“V有”本身可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属性或意义类型,因此,本文拟从存在句与领属句两种不同角度来研究“V有”句。

一直以来,“V有”句研究的主要是:动词V的性质和范围;V和“有”之间的关系及“V有”的性质。这些也是“V有”句争议最大的地方,本文也以这个思路分别研究存在句和领属句中的“V有”。

三、存在句 NP1+V+有+NP2

(一)动词V的性质和范围

孙宏林(1996)凭借语感的方式在《汉语水平考试词汇大纲》的2897个动词中筛选出3类共88个动词,可以成为“V有”句中的V动词,并认为这88个动词都可用于动词加“着”“了”构成的存在句,而其他许多能构成“着”“了”存在句的动词则不能进入“V有”句。然而这种看法通过语感判断不能保证准确性,且没有任何结论性结果被推论出来,将动词分为及物或不及物并没有太大意义。笔者认为,既然“V有”句与一般的由动词加“着”“了”构成的存在句有相关联的地方,那么就应该将这三类句子放在一起研究,如:

01

很明显,A、B、C三组句子中,“V有”“V着”“V了”可以相互替换,表达的意义几乎没有不同。观察句组中的动词“挂”“铺”“绣”“藏”“装”,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动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其完整的语义是动态义和静态义的复合,而且动态的动作的完成同静态的状态的开始是相互重合的,动作完成的直接结果便是状态的引发。对此可作如下图示:

02

“Vm”代表动词词义,“Vm1”代表动词的动态义,“Vm2”代表动词的静态义,Vm =Vm1+Vm2。[1]

此外,这些动词还可以做如下解释:它们都包含了[+完成][+持续][+状态]的语义特征。这也是部分汉语动词词义“阶段性”的表现,即一些动词的动态意表达完后会转换为一种状态形式而持续下去。

如动词“挂”所表示的动作既可以瞬间完成,又可以持续进行,还可以表示动作完成之后所遗留下来的某种状态。笔者认为,因为“V有”句中“有”字的存在,使前面的动词必须以一种状态持续下去。如果不看“V有”句而单纯看“V着”“V了”句,动词的要求则宽泛得多。

当然,并不是所有包含[+完成][+持续][+状态]语义特征的动词都能进入“V有”句,如“坐”“躺”“站”等几个典型动词一般不能进入该句型,具体原因将在下文分析。

(二)“V”和“有”之间的关系及“V有”的性质。

上文已经提到,因为“有”字的存在,该句式要求“V”必须有[+持续][+状态]的语义特征,那么,“V”和“有”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1.“V”和“有”之间的关系

首先,本文同意孙宏林(1996)关于该句式层次分析的观点:

03

从逻辑上来看,该句式包含两个命题,后一个命题以表存在的“有”为中心,包含两个论元,存在主体(NP2)和处所(NP1),前一个命题以V为中心谓词,谓词结构包括三个论元:施事(在句中不出现)、受事(NP2)、处所(NP1)。如“楼上设有雅座”可以分解为:

a.有人在楼上设雅座。

b.楼上有雅座。

命题a是命题b的原因,命题b是命题a的比如结果:只要“有人在楼上设雅座”那么“楼上有雅座”。因此,“V”和“有”之间应该是述补关系。

同时可以看出,这种句式中通常需要一个不出现的施事来使V被完成,而动词“坐”“躺”“站”等自主性较强,被动性弱,所以很少进入“V有”句式。

2.“V有”的性质

“V”和“有”之间是述补关系,因此,“V有”应是一个述补短语。但“V有”句仍然在发展过程中,它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一部分“V”+“有”结合越来越紧密,已经逐渐形成词语,如“拥有”“具有”“含有”等,将在接下来的领属句中加以分析。

四、领属句NP1+V+有+NP2

领属句和存在句最大的区别在于存在句中的NP1为方位词或相关短语,而领属句中的NP1则表示人或单位。这也是判断存在句与领属句最主要的标准。

此外,领属句中的“V有”与存在句中的“V有”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领属句中的“V有”一般不能与“V了”,或“V着”互换。如:

(6)鲁迅先生著有《阿Q正传》。

*鲁迅先生著着《阿Q正传》。

*鲁迅先生著了《阿Q正传》。

(7)德国奔驰公司雇有37.6万职工。

*德国奔驰公司雇着37.6万职工。

德国奔驰公司雇了37.6万职工。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在领属句中,“V有”重心转移,“有”的意义凸显出来,“V”中如果有[+领有]含义时,“V有”可与“V着”“V了”替换,如:有些官职较高的人发配到云南,竟还带有(=带着=带了)厨师及菜谱。如果“V”中[-领有],则多不能替换。

(一)动词V的性质和范围

相比于存在句,领属句中的V要宽泛一些,首先,很明显,因为领属句表示的是对某位的占有,因此,V必须是及物动词。其次,V动词的结果必须与领有不矛盾,如写(有)、佩戴(有)、穿(有),并且和存在句不同的是,领属句中的V多为自主动词。

(二) V和“有”之间的关系及“V有”的性质

1.“V”和“有”之间的关系

和存在句不同,在领属句中,由于“有”的表意地位上升,成为句子中心,而V则表示“有”的方式,所以笔者认为在领属句中的“V有”应该属于一种状中结构。当然这并不说明“有”可以取代“V有”,而只是“有”表达出“V有”的核心内容,但是“有”的方式由“V”来决定。

2.“V有”的性质

因为“V”和“有”是状中关系,所以“V有”是状中短语。但是上文提到的“拥有”“含有”“具有”大概是最早的“V”和“有”结合的产物,同时,“拥”“含”“具”都不能单独表意,和“有”结合后自身的意义也不断弱化,几乎可以等同于“有”,因此,它们率先结合成词,而不再是短语。

五、结语

“V有”句作为存在句和领属句时,从动词性质到“V有”性质并不相同。在存在句中,“V有”应属于述补关系,“V”也必须是动态义静态义复合的动词。在领属句中,“V有”是一种以“V”修饰“有”的方式的状中结构。至于“V有”句在存在句和领属句中的其他特性,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注 释:

[1]任鹰.静态存在句中“V了”等于“V着”现象解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0,(1).

参考文献:

[1]孙宏林.由“V+有”构成的存在句[J].世界汉语教学,1996,(2).

[2]任鹰.静态存在句中“V了”等于“V着”现象解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0,(1).

[3]刘海燕.试论存在句中“了”和“着”的互换问题[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

[4]罗建邦,范美群.“V有”式“V”“有”之关系及相关问题[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1).

[5]罗建邦,范美群.从三个平面看“V有”“V了”之差异[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3).

[6]宋玉柱.动态存在句[J].汉语学习,1982,(6).

[7]张豫峰.试论现代汉语领属结构[J].商丘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5).

[8]胡建刚.述语为“有”“是”“在”的存在句的语义、句法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2).

(周凌 成都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