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欣 张 文
人在困境之下表现出的心理韧性,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就此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促使人们从多重结果的角度审视困境之下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以积极的视角看待困境中人的发展。这种蕴含积极构念的研究,一方面丰富了心理学者对高危群体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关注到了那些在困境之下放弃自我的对象,也关注到了那些在困境之下坚持自我并取得良好发展的对象;另一方面也是对当前积极心理学的响应,有助于挖掘人类在困境之下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以及外在资源。
培养学生的自强人格
自强就是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努力向上,奋发图强。《周易》从效法自然的立场出发,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样的人格品质,是熔铸我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基石,是中华文明得以绵延千载、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具言之,有如下四种途径:1.注重培养学生踏实而富有远见的实践态度。有必要先说明的是,自强绝不等同于自大。因此,教育者有必要引导学生形成由近而远、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的逐渐积累而达贯通的学习耐心和长远的发展目光,进行广泛而又主动的学习,虚心向周围的人请教。2.培养学生豁达的胸怀和自制力。在生活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如嫉妒、愤怒、伤心、孤单、自卑等负性情绪,这个时候的他们封闭自我,容易变得狭隘甚至偏激。因而很有必要让学生先做到既不自欺也不欺人,通过感恩、幽默的心来化解不良情绪,学会用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管理自己的感觉和行为,以期专注于自己热衷的事业。3.懂得扬长“补”短和“善假于人”。面对自己的长处要发扬它,与人共享,充分展现出自己的自信和魅力;面对自己的不足,不能回避,因为人生就像一只木桶,它所能蓄水的多少往往取决于自己的短板,因而有必要引导学生养成自省的习惯,同时鼓励他们善于发现和请教别人的长处以为己用,从而加强自己的短板。4.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要教导学生秉持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态度与人交流、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反面则需要引导学生将个人追求与社会追求和谐地结合起来,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多元的、丰富多彩的社会事业之中,去追求和实现自我的意义和价值。
唤醒学生的危机意识
对儒家而言,困境具有促进自我成长的作用。但当下温室里的花朵越来越多,虽然美丽,却经不起风雨。有鉴于此,教育者有必要重新唤醒这份对困境继往开来的亲和感,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危机意识再次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唤醒学生的危机意识需要:1.量力而行。在向学生引入危机意识之前,必须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循序渐进的途径,这些困境既不能太“恐怖”,以免学生杞人忧天,但也不能无关痛痒,不然学生就无法引起重视。在向学生描述了他们可能遇到的困境之后,应紧接着给他们介绍可以解决困境的办法,以免他们产生不必要的恐慌。2.悦纳困境。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困境的必然性和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对困境进行心理意义的转化,并在此基础上树立信念:面对困境,接受它,但不要自我放弃,这是一个培养自己的品性、锻炼自己的意志、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将来做准备的机会。3.重视榜样的力量。历史长河中卓越人才饱经忧患、磨难成长的事屡见不鲜;前辈英烈为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艰苦奋斗,甚至献出生命的事迹举不胜举。这些都可成为学生警惕自我和激励自我的活教材,启发他们认识和掌握事物曲折前进的发展规律。4.建立家校互联互教机制。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教育沟通,普及正确的、合理的教育知识,帮助一些溺爱子女的家长认识此举的错误,了解怎样才算是对子女真正的爱,与学校共同关注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5.帮助学生“自讨苦吃”。在合情合理的条件下,鼓励学生揭露自己的弱点,协助他们克服和战胜这些弱点,以磨炼和提高自己。
倡导挑战式学习
让学生在教育者的支持下,适当超越自我当下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进行挑战式学习,一方面符合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思想,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且,无数事实已经表明,给予学生适当的压力或者刺激,更能激发他们前进的动力和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勇气,不畏惧威胁、挑战和困顿;乐于寻找和体验新事物,对持续的体验和其内在因缘产生兴趣;思索新颖而有价值的方法以产生概念和做事激情,使生活和学习充满激情和能量;谦逊,知道自己的不足。
如何倡导挑战式学习?笔者认为可通过如下途径。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挑战性。如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一些限时、限力或者限景完成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如体育课、课外活动和军训等具有竞争意味的活动之中,投入竞争,养成“不服输”的性格。2.开设富有挑战性的课程。如开展具有挑战性的团辅活动或者心理拓展训练,通过角色扮演、个体任务虚拟等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尝试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境,切身体悟困境,在做好心理准备的同时发展应对困境的技能。3.鼓励学生尝试新方法。如在课堂中引入刺激学生反应的头脑风暴,尽量让学生采用新颖的、独特的方法,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采取多样的、发散的解决方式,以期使学生保持开明的头脑,可以全方位地测验和思考事物。4.帮助学生制定挑战自我短板的计划。如帮助学生了解、分析和理解自我的“优劣”,学会欣赏自己长处(增强自信)以及短处(激发动机),从小处、容易处入手改变自己,针对自己的弱点制订一个逐步训练的计划,并坚持不懈地予以执行。5.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建构多样的社会支持系统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或重或轻的困境,严重的如父母离异、家庭贫困、自然灾害等,轻的如亲子关系失和、朋友争执、考试失败、逃课等。当学生遭遇困境时,仅仅依靠学生调整和改善自我的认知是不够的,还需要他们身边的父母、教师以及同学等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关注、爱护和帮助。有时候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帮助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当别人生病时及时送上一份问候,病人的伤痛便会减少一分;当别人在学习上有困难时,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他便会对学习多一份兴趣;当别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力所能及地给予物质支持,他便对生活多了一份希望。因此,非常有必要为学生建构多样的社会支持系统,以便修复、应激和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中主要包括家庭与学校。
对于家庭支持,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经验主要有:1.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抚慰。当学生经历困境时较容易出现无助、沮丧和恐惧,他们急切需要得到家人的支持和安慰。2.家长与学生进行情绪上的分享与支持,让学生将经历的困境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实现信息互通,并对学生激烈的情绪波动表现容忍。在讲述的过程中,可能会激发学生很强烈的情感爆发,如愤怒、恐惧、悲伤、负罪等。当痛苦、无法接受的感情得不到表达和支持时,则容易出现情绪骚动、愤世嫉俗、破坏性行为、药物或酒精滥用。因而,家长需要量力而行,对于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要不遗余力地予以支持,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则要妥善地寻求帮助。3.扩展家庭的社会网络,使学生获得亲人、社区、社会网络在心理、情绪、行动和经济上的有效支持。
具体到学校支持,一方面需要从学校层面提供各种策略性支持。如为学生提供参与有意义活动的机会;建立并保持对学生的高期望;创造相互关爱和支持的学校氛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增强每个人的亲社会倾向,师友并提,在同学之间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为学生制定清楚而一致的行为规范;为学生传授生活技能和社会技能。另一方面根据国外有关心理韧性教育的启示,需要着重发展教师的情感能力。例如:1.发展教师的理解能力,懂得换位思考,关心理解学生,客观公正、全面发展地看待自我、他人和社会;2.发展教师的沟通能力,具备师生交流中的吸引力,懂得体会学生的心情和反省自我的言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爱”;3.发展教师的管理能力,可以自如地应付日常的琐事,克制自我的情绪;4.发展教师的创造力,思索新颖而有价值的方法以产生新的教学方式,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培养出自由的思维和健康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养成足够敏锐和智慧的洞察力,可以准确地着眼于对己对人有意义的世界,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善于发觉学生的问题,给予学生明智的建议。
(作者单位:重庆北碚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