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军
【缘起】
翻阅资料,不意邂逅了李贺的“锦囊”。李贺是著名的“鬼才”诗人,7岁即席赋诗,语惊四座。他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其成诗亦颇不易。为搜集素材,常常背着锦囊,四处漫游,留心观察,捕捉灵感,一旦触景生情,想到诗句,即写在纸上放入锦囊,归家后则整理成篇。与之类似,文学家陶宗仪偶有心得体会,也立马记下,家贫无纸,便写在树叶上,积于陶罐,终成《南村辍耕录》。
由此想到,要解决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生活体验贫乏,人云亦云、千人一面、毫无个性的难题,不妨引领学生亦自制“锦囊”。在不知不觉、轻松愉快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让学生们去注意、观察,去发现、研究,去追忆、再现,去想象、推断,去剖析、感悟,不受写作时间、地点、体裁、选材、篇幅长短等诸方约束,养成有感就发,有事就说,有理就议,率性而为,自由表达的习惯,川自由之笔,抒自我之情,表自觉之意,最终实现个性化表达。
【践行】
一、亲历实践,形成个性化观察视角
应试的功利,使得不少教师的习作指导往往集中在文章立意上,内容安排上,结构布局上,技能训练上。一节指导课下来,学生写出的文章已经不可避免地对教师或其他学生的话语进行了复制,于是,内容“撞车”,语言形式雷同等“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弊病凸显。因此,我抓住学生集体参与一次次实践活动的契机,尝试着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多角度观察,多角度立意,在作文中吐真意、发真情,放飞自己的心灵,展示多彩的童心世界。
一次,学校要举行运动会,针对学生以往文章只关注本班比赛的情况,告诉他们像这样的活动可以写成很多种很多篇,孩子们既兴奋又诧异。怎么写呢?我抛出了一系列的问题:1你是运动员,比赛前后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2哪一场比赛最吸引你?运动员们表现如何,哪些细节打动了你?3你对本班哪一位运动员参与的比赛最有信心?结果呢?面对结果,你又怎么想?4你的“摄像机”关注到了哪些优秀运动员,他们各有什么特点?5运动会的开幕式精彩吗?你还想怎么设计?6裁判员老师们都有哪些特点,试着介绍一两位……问题先由教师提,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领悟到,观察可以选取多种角度,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去看是截然不同的,从而引领学生更相信自己的眼睛,聆听自己心灵的声音,从自己选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写自己愿写想写乐写的,而不随波逐流,让随笔呈现万紫千红的斑斓。
二、记录生活,聚攒个性化生活经历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歇。”的确,生活是作文之本,是学生积蓄情愫、放飞语言的重要磁场。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我们应引导学生即时用手操作,用心体验,用语言反映个体对生活情境的真实感受,一次践行一次升腾,多次体验多次积累,聚攒个性化生活的经历,丰富个性化情感体验。
1、美景卡——采自然景观的斑斓多姿
我所在的学校位于城郊结合处,学生亲身亲近自然的机会多。我引导学生关注周围自然景观的细微变化,用探究的目光重新审视平常熟视无睹的事物,去观察、去感受、去发现、去歌颂充满泥土气息的四季更替、鸟鸣虫唱、风霜雨雪……身在自然间,眼观自然景,心感自然意蕴,或三言两语,或洋洋洒洒,即时描摹眼中的风景,定格属于自己的美景:
今天上学时,天还是很冷,看到墙角的草冒出了嫩芽,鹅黄色的叶,毛茸茸的,怯生生地。春天原来已经来了。
坐在爸爸的车上回家,那片绿绿的菜不仅又长高了许多,还在绿色中泛出了浅浅的黄。像是绿色的大海涌起的浪花——油菜花已经开了呀。一两只麻雀懒洋洋地飞过,悠闲极了。蜜蜂就不一样了,嗡嗡地吵着,忙得不可开交……
秋天将落的梨叶,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丽而不耀眼,如同一面面小小的旗帜,紫红的、暗红的、浅红的……挂满整个林子。
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展示一帧帧自己发现的“美景”,这卡片上的“纸言片语”,不正是他们个性点染的风景吗?
2、家庭故事卡——品家庭之酸甜苦辣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家庭都是与众不同的社会单位,都有自己特有的存在状态。家庭又是孩子成长的港湾,锅碗瓢盆的奏鸣曲,喜笑颜开、悲欢离合的经历,演绎着挚爱亲情。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从平凡而又独特的家庭生活中撷取材料,记下家庭生活与众不同的动人篇章。为了让学生的描写更具个性色彩,我请家长参与进来,及时告知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再指导学生写下只属于他的家庭生活短剧,其随笔自然生动而独特。这样由扶到放,促进学生记下听长辈讲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稼穑艰难的往事;“报道”家庭聚会觥筹交错的亲情氤氲;录下在家长的指导下种植、栽培瓜果蔬菜,体验农事艰辛……学生们真正开始留心平淡无奇却爱意浓浓的亲情关怀,描摹自己熟悉而又绝不会雷同的家庭动态,成为自己成长最美的收藏。
曾经有一个学生就是这样记录自己周日的清晨:虽说是星期天,可妈妈还是早早地把我从床上拖起来,读背英语,爱睡懒觉的爸爸却“抗旨不遵”,依然在床上呼呼大睡。妈妈叫他几次,他眼睛都不睁,含含糊糊地应着:“唔。”一翻身继续睡,全然不管太阳已经晒到屁股了。他的大肚子顶着被子上下起伏,像只大青蛙。我便去拍拍它,像敲小鼓一样。爸爸只是不耐烦地推了我一下:“去去去,背书去!”还是睡。真是个懒爸爸,让我羡慕死了。
这些信手拈来的文字虽然不怎么优美,比喻也不够贴切,但却洋溢着孩子特有的原始、稚气、可爱的语言特点。读着读着,会被那发自内心的真话实话深深打动。在这样日积月累的随笔写作中,学生会感受到自己的家庭就是这社会中独一无二的一员,记录下的一幕幕家庭生活散发着个性的芬芳。在对这一个个家庭生活小镜头的捕捉中,如何将作文写细致,如何写出真情实感,他们也慢慢摸出了一些门道。
3、偶记卡——描社会之百态人生
生活中的每样事物,成人有成人的审视角度,孩子有孩子的观察视角。社会生活呈现的百态人生,是一场动态的活剧。我们要做的,是尽一切可能让学生们主动去观察和述说。繁华街道的车水马龙、市井的普通人物、街头巷尾的新闻、耳闻目睹的邻里长短,在孩童的眼中是别样的色彩。随时随地地现场“采访”,触动着学生的心灵,让孩子们有积极的倾吐欲望和表达冲动,逐渐敏锐地捕捉事件、刻画人物,积累着社会生活的写作素材,写出他眼中的社会动态。
如放学时,学校的门口常常如集贸市场一样热闹,学生们留心观察,筛选出自己感兴趣或觉得容易写的对象,揣摩不同人物不同场面的特点,即时描摹,一张张卡片为我们呈现的就是他们眼中的社会小景。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带,有人看到车子相碰车主互
不相让的争吵激烈,有人为一溜摆开的金鱼摊着迷,有人感叹吹糖人的老人化平凡为神奇……社会生活的多彩多姿,满足了学生个性观察、个性表达的欲望。
4、心情卡——撷成长之喜怒哀乐
小学生写作,要鼓励他们说真话、诉真情,尤其是倾诉他们的心路历程。一张张卡片让他们聆听自己的心跳,无拘无束地倾吐有了一个渠道,真正“情动而辞发”。这些文字,他们可以选择与大家分享,与老师交流,与家长沟通,或自我珍藏。也许有些内容的表达并不合情合理,甚至有悖常理,但请相信,这个世界总有足够的力量影响他,让他们自己修正自己,逐步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在这里,我们要的只是他们留下自己成长的一段经历,能够自由地表达。
三、聚焦媒体,张扬个性化思维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媒体已与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报纸、电视、网络等以其无法阻挡也无可比拟的优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生是受其影响的主要人群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接受信息,丰富各种表象,同时,激发其兴趣,轻松愉悦地在关注、搜集、思考、评述中主动地进行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训练,超越思维定势,大胆求异,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
1、浏览新闻时事,品头论足
生活中每天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新闻事件发生,我们的学生是社会的人,不应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无论是国际国内重大事件,还是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山南海北的新鲜趣闻(适合学生们了解的),当学生们关注到时,我都让他们即时记录,积累这些时事素材,并调动自己的经验和积累,进行思考、分析,在此期间,多尝试换个角度换个层次去看,再梳理头绪,整理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认识见解。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即引导学生关注相关新闻报道,针对自己有感触的,即时写下自己的感受。虽说只是寥寥数语,但流露了他们对于英勇的人民子弟兵由衷的崇敬,对灾区英雄少年的钦佩,对地震预测技术领域的期望……一字字,一句句,尚显稚气的见解,却体现了他们对灾区的热切关注与自我内心的悸动,让他们从中领悟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将这一切融入自己的灵魂与血肉中,成为自我生命的底蕴。
2、徜徉电视文化,或编或评
电视文化中引人入胜的节目首推电视剧,而其中的卡通剧、神话剧、科幻剧等又是少年儿童最热衷的节目。他们常常沉浸其中:剧中的人物命运扣人心弦,特效制作的场景让他们心驰神往,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让他们欲罢不能。于是,我让学生们在欣赏过精彩的剧情后,乘余情未了之际,让他们做一回编剧,根据自己的理解及感受,揣测人物的命运、故事的发展。还让他们做做评论员,对于某些节目、某些广告,依据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喜好,或赞叹或抨击。徜徉于电视文化中,学生在学到知识与经验的同时,也丰富了想象力,懂得不迷信媒体,练习从逆向思维、多向思维、联想思维出发思考,生成自我的独特认识,让思维成果飘散个性的芳香。
3、流连网络生活,创意表达
每一部具有独创性的艺术作品,如同它的内容是具体的独特的“这一个”一样,它的形式往往也是独特的。现代的网络中,不少的文字作品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语言形式、观察视角等吸引着人们的服球。利用学生们爱好上网的特点,我带领孩子们浏览各种新颖活泼的文章,积累多样的写作形式,让孩子们感悟到:只要把内容表达好了,什么形式都可以用,不要有“作文该不该这样写的顾虑”。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自己平日的随笔着手,根据内容,大胆地发挥创造力,给自己的文章寻找到一个最有利于表达而又符合自己个性的外部形式,展示自己独特的写作思维。
四、班级秀场、展示个性化成果
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渴望将自己经过辛勤努力所得的成绩展示在众人面前,得到他人的赞誉。因为成功总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激励学生写好作文。基于此,我想方设法积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1、人人及时展示
我们的教室,每一堵墙上都有一个随笔展示主题,如“我爱我家”、“心语心愿”、“感受自然”、“走进社会”等,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随笔写作情况。随时自由粘贴、取回自己的作品,享受展示成果的快乐。
2、人人主动参评
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品评同学的随笔,用约定好的标记对各类作品作出评价,并饶有兴趣地吸收他人的长处,在直言不讳地指出他人短处时,教育自身,作为自己写作的前车之鉴,还从他人的写作角度、表达形式、写作内容等方面的选择中受到启发,增加积累。有些同学不尽如人意的“作品”可收回修改后再展示。根据学生们的“标记支持率”,每周评出“最动人的场面”、“最优美的风景”、“最有趣的家庭”、“最多产的作者”、“进步最明显的作者”等诸多奖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调动他们的内驱力和积极性。
3、个人成果要“储蓄”
让学生们将自己的随笔放人“锦囊”,分门别类,成为以后写成篇作文的素材,也让他们在打开“锦囊”时,感受收获的喜悦,品尝成功的乐趣。
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尝试,让我真切地感受到,随笔式的即时写作,不仅使学生拥有写作素材的“锦囊”,更让学生在情感的支配下,去细致地观察,积极地构思,热情地表达,写出自己的体验,张扬自我的个性,而这正是我们作文教学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