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藏当代文学批评及其学科构建

2009-01-28 03:52蓝国华
西藏文学 2009年6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文学批评西藏

蓝国华

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互为辅翼。活跃的文学批评不仅能使文学创作相应地活跃丰富起来,而且能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加强人们的文学修养,促进地区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文明建设。粗略地审视西藏近年来特别是自2005、2006年以来当代文学的批评,呈现出几个对西藏当代文学学科构建值得关注的现象。那就是学院型批评的理论梳理和大众网络传播的泛文化批评,另外,女性批评者和青年批评群的兴起也值得关注。

一、几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1、学院型批评的理论梳理

学院型批评的理论梳理是近年来西藏文学批评出现的显著特点。与西藏过去主要盛行的基于作家群和非专业身份的印象式文学批评相比,它的学理性和现代学科特征更为鲜明。其主要作者是一批从事高校教学、学术研究或正经受学院专门训练的工作、学习者。比如朱霞、于宏、徐琴、罗布、黄波、张国都、克珠群佩、拉巴群培、德伦·次仁央宗、顾浙秦等。他们或正从事文学相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或有着高校教学研究的经历背景,或已从高校获得硕士、博士等较高学位,或正在高校攻读硕士、博士等较高学位。至于其他涉猎西藏文学批评的胡沛萍、徐美恒、郑靖茹、刘国娟、刘雅君等,也都具有类似的特点。这和曾活跃于或仍活跃于西藏文学批评界的李佳俊、杨世君、次多、马丽华、金志国、萧蒂岩、周韶西、刘志群、肖干田、张宗显、张耀民、张隆高、张治维、李文珊、于乃昌、廖东凡等或以民俗审视者、或以文化参与者、或以文学爱好者、或以文学创作者、或以文学管理者身份涉及文学批评相比,近年来的学院型批评在学科性方面显然更具有自觉性,其专业分工的类别化更强。

2、大众网络传播的泛文化批评

关于文学的泛文化批评在文学批评中历来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如民间曲艺歌舞、民俗神话传说故事、地方风土人情和历史的记录整理等。这既与批评者本人大都是以泛文化参与者的身份进入文学领域相关。也与现时文化管理的引导和相关学术研究的理论热点相关,同时,这也是文学与文化的互为关联性和文学蕴含本身的阐释需要,然而其在现代的突出更基本的是现代化生产方式上的大众化需要,这一点直接导致了在信息化条件下泛文化批评的大众网络传播。这主要表现在近年来,不仅在各大涉藏网站上开辟有文学文化板块,而且其他较有影响的综合性网站也都有相关链接,甚至专门的西藏文学文化网站也已建立并有民间性的网络年度汇集,而随着网络个人博客(播客)的流行,一些个体的西藏文学爱好者更是纷纷建立自己的网页,并构建相关的好友圈,呈现出泛文化参与的特点。在网页中,不仅有文学作品原创板块,而且还有专门的评论板块,相应的留言板更是齐聚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留言。这些都成为文学泛文化批评新的生长点,其大众传播性十分突出。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文学批评的即时性、现实针对性和文学互动的反馈,另一方面大量无深度性、游戏性、解构性、语言狂欢等现象也对文学批评具有平面消解作用。对于这一现象,西藏近年来相关刊物中的文学批评除了《读屏时代的西藏文学》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外,关于批评的批评,尚无更深入的展开。

3、女性批评者和青年批评群的兴起

女性批评者和青年批评群的兴起是我区文学批评近年来另一值得关注的现象。在2006年至2008年10月《西藏研究》、《西藏文学》、《西藏艺术研究》、《西藏大学学报》、《西藏民族学院学报》、《西藏文艺》等西藏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包括西藏古典文学和《格萨尔》及其他民间文艺在内的70余篇文学评论文章中,女性作者的文章就有20余篇,而针对西藏当代文学的40余篇评论中,女性作者的评论文章占一半强。2008年第1期《西藏文学》还以专刊的形式出版了一期女性作者专辑。在当期组发的15篇稿子当中,评论文章占有4篇,而2008年第2期中,3篇评论文章全为女性。可见,近年来西藏文学批评中女性批评者确实是一个群体性的存在。正如《西藏文学》杂志在女性专辑的编者语中指出的:“她们是西藏文坛近年来涌现出的新生力量,是值得期待的一批作者。”至于青年批评群的兴起,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比如,不仅上述提到的女性批评者大部分是70后的,而且男性中亦有不少70后的。可以说,现阶段70年代出生的作者已经活跃于我区文坛,而且“80后”的也开始崭露头角。

二、现象略析

以上几个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完全偶然的,而是有着各自内在的一致性。特别是青年批评群的兴起,这既是人员代际过渡的必然,也是现阶段学院型批评兴盛和大众网络传播流行的必然。从现阶段学院型批评的兴盛来看,大部分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处于副高职称及以下的批评人员年龄层次均在25~45岁之间,可谓正处青壮。而从大众网络传播来看,由于工作习惯及信息化对知识结构更新的要求,现时的网络流行也主要在青年之间(当然,从未来的趋势看,网络信息化必将进一步扩大范围,成为非常重要的载体),因此,青年批评群的兴起也就可以理解了。至于女性批评者的群体存在,也不是突发的。综合西藏50多年的文学发展来看,其中就历来不乏女性作者的身影,如和平解放初期的杨星火、新时期后的马丽华、次仁玉珍、白玛娜珍、皮皮、格央、央珍、冯良、杨金花等。不过,与早期这些女性作者主要得名于文学创作不同的是,近年来出现的女性批评者是以批评者的身份而群体性存在的,因此,其独异性也就不言而喻。不过,从现有评论文章的内容来看,还不可视为西藏的女性批评已然兴起。严格意义上的女性批评应是女性作者从女性立场出发对女性文本自身特点的独有揭示。因此,无论是从文章的关注点还是批评的视角和理论认识的侧重,西藏现有女性批评者的存在还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女性文学批评。这也说明西藏现阶段的文学批评在主体意识方面还未取得更大的突破。

至于学院型批评的兴盛,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既与西藏各方面的建设整体繁荣相关,也与西藏当代文学发展的自身逻辑有关,而现代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的系列体制则是其直接助因。具体来讲,西藏社会的发展无疑有助于文学创作的繁荣。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当代文学的长期积淀使得西藏文学批评的自觉适应有了丰厚的基础,不过,现代教育的学科规范和学术研究单位的系列体制则是其兴起的显著外在因素,这突出地表现在学位论文与职称评定等现实相关利益的制约上。由此,学院型批评的兴起既有可喜的一面,也有着并不可过分乐观的地方。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它有力地推动了西藏文学批评的理性深入和拓展,使西藏的当代文学批评学科建设可以逐渐提到更为自觉的规划日程上;另一方面,职称评定和学位论文的现实驱动如果没有一套长效机制的保障,将很难维持其后续动力,特别是对高校教学人员和在校攻读学位

的学习人员来说更是如此。

三、一些思考

总的来看,无论是近年来女性批评者及青年批评群的出现,还是学院型批评的兴盛,都还不能视作西藏目前的当代文学批评已经完全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比如,就现有文学批评中的人员队伍来说,其中在读博士、硕士学位的居多,已获博士、硕士学位的较少;副高级职称及以下人员居多,正高级职称人员较少;反映在刊物上,《西藏文学》、《西藏艺术研究》等文艺相关类刊物的文章居多,《西藏研究》、《中国藏学》等学术综合型刊物的文章较少;在学术研究相关的规范性要求和同类文献引征的影响因素方面,除个别受到普遍关注的作家和文本外。单一资料引征的较多,同期或近期文献关联的较少,文章的影响力和彼此的关联度及延续性不强。如《西藏文学》2006年第1期至2008年第4期的36篇评论文章,仅以彼此的互引来看,关联性即较弱。以上这些既说明对西藏当代文学的研究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也说明在对西藏当代文学的研究体系内尚缺乏自身的一致性及权威的核心群体和广泛的影响力,大多数评论者本身还缺乏长期的整体关注意识,由此也就导致了包括对西藏当代文学研究在内的西藏当代文学学科的构建尚不具有强势的可持续能力,真正具有高学术水平和深厚理论功底及体系化的自觉学科构建还没有突出出来。

针对这些情况,一方面既应在整体上加强西藏的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另一方面也应从人员队伍、学科规划、课题组织等方面加强引导,特别是鉴于不时泛起的少数别有用心地对“西藏文学”、“藏族文学”进行“正名”或作家身份认定的伪学术探讨,更应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西藏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地区和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它不仅直接与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关。而且对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也有着相当的影响,特别是它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重要意义尤为不容忽视。就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讲,一部西藏当代文学史,就是一部当代西藏社会发展史。很好地研究西藏当代文学的发展,不仅可以增进人们对西藏现代历史发展的感性观念,充分认识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所走过的辉煌而又艰难曲折的历程,而且对于现代爱国主义及“老西藏精神”将有更深的领悟,从而在塑造人们的现代人文精神和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西藏方面做出贡献。

任何特定时代的文学与一切既有的历史都不是僵滞的对应关系,不是对历史的静止呈现,而是一个将历史与现实相融合的活动过程。一些人习惯用僵化的、静止的观点对待西藏文学,似乎西藏文学不是人们活生生的现实,而是某个既定的传统,或者历史的抽象概念的派生物,这显然不是事实,这正如不是藏传佛教诞生了藏族人民的生活,而是在藏族人民的实际生活中诞生了藏传佛教一样,西藏文学也是以西藏各民族的现实生活为必要条件的,而不是西藏各民族的现实生活以西藏文学为必要条件。由此,我们应反对那种僵化的西藏文学研究,这既是我们对西藏当代文学当代性认识的基本前提,也是我们进行西藏当代文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而这也恰是应加强西藏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意义所在。

目前,对西藏当代文学的研究,除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学院及四川、甘肃、青海、陕西、北京、上海等区外的研究机构和人员曾有所侧重和仍在涉及外,西藏区内的当代文学研究机构和人员,大致集中在西藏民族学院、西藏大学、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作协当代文学研究会,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西藏文学》编辑部、《西藏文艺》编辑部等,其力量大多比较薄弱,如西藏作协当代文学研究会就似难为继,文联的文艺理论研究室也仅次多和郭阿利等在维持,而西藏大学的现当代文学依托吉林大学的援藏项目尚在规划阶段。相对面言,近年来在西藏当代文学研究方面,较为突出的是西藏民族学院,其当代文学研究不仅已有一定基础,如近年来涌现的女性批评者和青年批评者中部分即是西藏民族学院的教师,如朱霞、于宏、徐琴等,并且,西藏民族学院已有相关的西藏当代文学研究的规划;另外,西藏社科院的文学研究室也在建设之中。针对这些情况,建议:一、以对西藏当代文学的批评促进当代文学学科的自觉构建,以当代文学学科的构建推动对西藏当代文学的研究;二、以西藏高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为基础,重点突出对西藏的当代文学研究;三、夯实西藏民族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四、加快西藏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五、加强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和西藏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特别是民族文学理论的研究;六、在规划西藏传统文学研究课题的同时,加强西藏当代文学研究的课题立项;七、搭建西藏文联的网络信息平台;八、积极发挥西藏作协当代文学研究会的功能、吸纳更多的会员参与;九、加强《西藏文学》、《西藏文艺》等杂志文学批评栏目的建设。

责任编辑:克珠群佩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文学批评西藏
文学批评新生代
都是西藏的“错”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从史料“再出发”的当代文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一个人的西藏
当代文学授课经验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