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燕山教研中心
“九年一贯课程‘五四学制背景下中小衔接问题研究”是基于燕山“五四学制”特点而开展的教学实践研究。本课题于2005年9月提出,2006年4月立项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这项研究有效地解决了“五四”学制特点与市教材“六三”体系不配套情况下中小衔接中的实际教学问题。
从1991年开始,燕山实行九年一贯“五四”分段学制,学生五年级小学毕业,升入初中。相对于城区“六三”学制同学段的学生,他们年龄较小,再加上教材、课标等因素的影响,学习内容方面出现断层。2006年9月,燕山的课程改革工作有了新的变化:小学恢复六年制教材的学习,但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中校学习,身份是小学生,教材是小学的教材,学习环境却是初中校,教师也是初中教师,这种情况就给正常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初中教师不熟悉小学的教材和课标,而且部分教师是刚从初中毕业年级下来的,不能正确面对小学生,不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基础,这就要求课题研究应以初一为主,勾连小五,同时考虑到初二的坡度。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研究燕山中小衔接问题的要求变得更为急迫。
一、在学科教学中实施“中小衔接”
1.深入课堂,调查研究,找准衔接切入点
为了解中小衔接过渡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寻找衔接研究的突破口,2006年5月- 6月,课题核心组成员从初一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入手,对小学五年级和初一年级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教师普遍认为中小衔接问题的研究有必要。本次调研了解了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了解了中小学课堂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异同,分析了燕山中小衔接问题亟待解决的内容及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撰写了调研报告《关于燕山地区中小学衔接问题研究调查报告》,组织教师撰写了《加强中小衔接,共商教育良策》教学随笔集。
2.专题研究,课例分析,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改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紧密联系。针对研究中出现的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的课程标准、不会使用小学的教材、授课中用中学的标准要求小学生的现象,课题组开展了专题研究和课例分析的研究活动,分语文、数学、英语3个学科,组织小学高段教研员为初一授课教师解读小学课程标准,解说小学教材编写理念,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尝试在课堂教学案例中寻求教法上有效衔接的突破口。
3.专家引领,课例观摩,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需要深层研究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针对研究中出现的初一下学期新课少、复习课时多,教师不能系统地把握小学整套教材,复习课效率不高等现象,课题组聘请专家指导教师学习理论,进行经验介绍,并亲自上示范课,解决了相关问题。在学习和交流中,教师们开始进一步思考如何通过中小街接的研究,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质量监控,总结提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小学五年级课时紧,没有复习时间,学校不能对小学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评价这一实际问题,课题组在完成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及时指导教师调整、整合教材内容,并依据学科特点采取了有效的监控评价手段,即语文、数学、英语3个学科在小学五年级结业时只检测刚学过的高段内容,小学整体教学质量的监控安排在初一进行,由中小教研联合命制监控试卷。同时,课题组本阶段还对六年级总复习阶段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为中学教师比较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提供帮助,实现中小学知识内容的有效衔接。
二、课题研究的效果及意义
1.教师教学行为发生根本性转变,教学实践智慧得到显著提升
教师能够整体把握教材,课堂教学目标更加明确。通过衔接研究,中小学课堂开始互补,中小学的教师了解了不同阶段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异同,调整了各自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师的教学知识体系更加完整,能够统揽全局,彼此多搭桥、多引路,从而少走弯路,提高了教学实效。
找准衔接突破口,课堂教学变得“灵动”起来。中小衔接从课堂教学的研究入手,找准了衔接突破口,做到了“瞻前顾后”。小学毕业年级关注“顾后”的问题,即在教学中逐渐引入初中的一些方式方法,适当加深一些要求,让学生在习惯、思维、心理等方面为进入中学作好充分的准备;初一年级关注“瞻前”的问题,即在初中的教学中充分了解小学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抓好“过渡期”。
树立科学质量观,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调研结果显示:92.3%的初一学生适应了中学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认为能够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有较强的自信心。实验教师普遍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由评价体系的重结果轻过程向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相统一的转变。中小学教师在教法的改进上达成了共识,并一致表示在教学中要锐意改革,努力进取。中小学教师共计有30人次执教了校级课题研究公开课,15人次执教了区级课题研究公开课,4人次执教了市级课题研究公开课。
2.课题研究构建了中小学衔接中的教学指导体系
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先后开设了有关衔接教育的“教育教学论坛”,课题组核心成员和各校主管教学的校长就有关衔接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展开交流,明确中小衔接教育的重要性及燕山“五四”学制背景下衔接教育的特殊性与必要性;创建了“中小衔接主题资料库”;明确了衔接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指导全区各校开展了多样的课题探究,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在教师教学上,实现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师生交往四个方面的衔接。在学生学习上,实现了学习心理、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的衔接。
3.课题研究建立了区域内两校教学衔接操作的运行方式
燕山地区突破了中小学管理之间的隔阂,通过共同的研究和实践,创造了“校本自主、互动合作”的衔接期机制。区域的衔接期研究是分别由对口的两所小学对一所中学共同进行自主结对,并通过友好的合作建立有利于衔接期学生发展的教育管理操作机制。
燕山开展的《九年一贯课程“五四学制”背景下中小衔接问题研究》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研究中,通过中小学课堂实践展示交流研讨、专家引领,优化了课堂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了每一个学生的潜质,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不仅使中小学教师看到了学生的发展、变化和成长,而且家长和学生也分享了取得学业成绩的喜悦,达到了课题研究预期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中小学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之间、各学段教师之间、各学科教师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信息圈,达到了相互间的理解和支持,在教育观、教育意识上达成最大限度的协调与共识,有效地处理了小学阶段教育和初中阶段教育两个子系统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一个相互开放、相互衔接、相互依存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