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爱之心育人

2009-01-27 08:25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童谣校长学校

王 丹

编者按:教育是什么?有人说教育是职业,有人说教育是事业,有人说教育是科学,有人说教育是艺术。北京市宣武区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校长杨英认为,人们对教育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但始终贯穿于教育过程中的,应该是“仁爱”。正所谓“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了这种仁爱之心,教育工作者才能视学校为家庭,视学生为子女,视同事为手足;才能有信念、有责任、有激情;才能真正把教育事业当作人生大事,全心全意,坚定不移,无怨无悔。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把教育比成水池,而“教育上的水”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在北京市宣武区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以下简称宣小)校长杨英的教育理念中,“仁爱”是很重要的字眼儿。无论作为教师还是校长,杨英都在用自己的坦诚和付出努力营造着爱的氛围,这种“爱”体现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亘古格言上,体现在对每一个个体的充分尊重下,更体现在校长和老师、老师和学生、学校和家长之间以心换心的完美融合中。

“以仁爱之心育人”,这是杨英从教30余年来对学校教育价值的深刻认识,更是实践中她倾力探索的学校教育路径。

在教育事业中书写人生的价值

在杨英的记忆中,一直珍藏着初为人师的美好记忆。

1976年,高中毕业的杨英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抉择。本想在医护行业发展的她,因班主任的一句“你的性格适合当老师”,而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师范学校的大门,踏上了小学教师的工作岗位,从此与小学教育结缘。

“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充分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只有将自己从事的日常工作变成自己的兴趣之所在,才能创造出精彩和奇迹。”回想那一段青葱岁月,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杨英更多的是凭着一份发自天然的、本真的爱心。“面对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感觉越教越有意思。”就这样,杨英在课堂中慢慢品出了当教师的“味道”。

采访中她所谈到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于是总是想着要怎么样把自己的这桶水装满,用更多的方式给予孩子更多的东西。”凭借着这样的信念,面对各种各样新的技术、新的教学手段,杨英总是想方设法地学习、掌握,并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在现代信息技术还未广泛普及时,在杨英所带的班级里就有了当时全校唯一的一台投影仪;工作仅两年,年轻的杨英因教学成绩突出被选拔进入宣武区教研组,成为当时组里年纪最小的兼职教研员;在随后的日子里,“宣武区首批百名青年教师”、“首批破格晋升的小学高级教师”、“宣武区最年轻的校长”、“北京市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者”、“第一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等一个个荣誉也伴随着她前行的脚步纷至沓来。

不论是当一名普通的教师还是担任肩负学校发展大计的“掌舵者”,杨英都努力追求人生闪光的轨迹,同样也成就了每个角色的精彩。或许有人会说,杨英很幸运,在她的成长路上几乎没有波折。的确,从普通教师,到骨干教师,到副校长,到校长;从普通小学到窗口学校,杨英走得似乎很轻松、顺利,但走近真实的她,你会发现,这轻松、顺利的行程,其实是一个又一个扎实而执著的脚印衔接而成的。

这一点,从杨英的学习经历上就不难看出。

在她的履历上,坚持不懈、学无止境俨然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特征:1978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师范学校;1980年,考入宣武区红旗业余大学;1998年,考入北京教育学院系统地学习了教育管理;2001年,分别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颁发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两个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书;参加了北京市第二期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不间断地学习、反思、探索,杨英在脑海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己推人,她将自己的校长工作定位在:以仁爱精神为载体,以人的发展为宗旨,以教育科研为途径,以积极的评价为手段,实现师、生、校的共同发展。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杨英也逐渐形成了心目中理想学校的雏形:那是一所让师生回归健康和快乐的“本色学校”,而不是对学生考试成绩洋洋得意的“功利学校”。这样一所学校,需要“校长真心爱教师,教师真心爱学生”,真正以师生的健康快乐、持续发展为办学目标。宣小,是杨英实践教育理想的新平台。

做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领路人

宣小的前身为1908年建校的京师官立初等第一小学,是一所历史名校。作为继任者,杨英显然深谙“流水不腐”的道理。她说:“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模仿和沿袭他人的教育活动绝不会成为优秀的校长。只有根据时代的特点,教育的现状,不断调整我们的思路,发展我们的观念,才可能成为合格的校长。”在这个校园里,她正在沿着前人的足迹,努力让学校成为人才不断涌现的源头活水。

人们常说,任何组织和个人,在成长、发展的路途中,常常要借助“机遇”。机遇不期而至却又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校长作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领路人,要能够帮助大家把握机遇,以此加快整个学校的发展。

“让童谣唱响孩子们的快乐童年,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就是杨英抓住发展机遇,创意、策划出的一个“教育金点子”。

故事还得从杨英走上宣小校长岗位时说起。

2002年,恰好是宣武区进入国家教育改革试验的头一年。学校在新课改的大潮中何去何从,关键取决于校长的办学思维和策略。如同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所倡导的:作为校长,必须关注并有能力成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策划。

“课程改革实验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作为新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师的创新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杨英如是说。

如何设立真正具有宣小特色的校本课程?就在苦苦思索的时候,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赵书找到了杨英,希望以宣小为基地,推广北京童谣。深入调研后,杨英决定以“童谣”这一传统文化为载体,全面构建宣小的特色课程体系。

“童谣作为人类口头文化的珍品,积淀了祖国优秀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孩子们在童谣声中能回顾历史、体验民俗、感受生活。同时,童谣可以创作,具有广泛的渗透性,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002年,宣小利用童谣的这一特点,确定以《北京童谣》作为课改实验年级的校本课程,每周安排一课时,把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进课堂,引入学生的生活。现在,遵循着“学、说、书、画、传、编、演、唱、荐、用”十字方针的指导思想,童谣已渗透到宣小教育的各个领域,从一门校本课程逐步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2004年9月,宣小出版发行校本教材《童谣伴童年》一书,其中60%的作品源于学生的创造;2007年2月,《校园童谣游戏集锦》发到了同学们的手中;2008年5月,学校创编的童谣集《奥运赛场礼仪手册》作为庆祝奥运倒计时100天的礼物送给宣武区每名小学生。新童谣作为教育的载体,给学生带来了自信与成功,给教师带来了探索与思考,给德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亦给宣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长点。胡锦涛总书记还专门作了批示:“北京此事办得好,体现了与时俱进和‘三贴近的精神。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要举一反三,创新更多的教育途径和方式。”

以建设校本课程为契机,宣小抓住了童谣这一既有民族文化传统,又融合了小学生生活的形式,形成自己的特色,还给孩子们一个快乐而充实的童年。事后我们才了解到,当时民间艺术家协会曾经就推广童谣一事联系过很多学校,但只有杨英敏锐地捕捉并把握了这次机会。

这几年,在杨英的积极争取与决策下,宣小先后承担了京味小学名校现场高研论坛、校本课程新童谣师资现场培训、全国教育行政学院校长高级研修班参观、全国新时期优秀班主任研讨会及中央及市区文明办、美国教师汉语交流代表团和泰国教师考察团等接待任务,这些活动使学校的管理队伍得到了锻炼,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也使师生有了和名家大师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开阔了师生的视野,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机会永远给予时刻准备着的人,给予敏感而行事果断的人。正因为能够高瞻远瞩,抓大放小,杨英才得以抓住一个又一个的发展机会,使学校以此为平台,不断地向更高的水平攀升。

阳光校长的文化管理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这是校长们的共识。但相对于制度建设,杨英更关注制度背后的精神层面,因为“制度管不到的地方,只有靠精神。跟制度比起来,文化、氛围更重要”。因而在经营学校的过程中,她总是努力营造着一种氛围,让教职员工对学校有一种归属感。

“学校的经营中最重要的是经营人心。心在哪里,你的财富就在哪里。”杨英说:“校长在管理过程中要‘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合理地满足教职工的需要,体谅教职工的困难,真心实意地帮助教职工解决后顾之忧,要以‘容人之短,待人有情,让人参与,激人追求,助人成功的方式,挖掘教师个人的潜能,为教师搭设成功的舞台,促使其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杨英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实践中,她淡化管理者的角色和地位,强调建立平等民主的对话模式。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下,宣小制定并完善了学校的章程、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考核及奖励办法,等等,这些制度根植于学校管理现状并合乎发展趋势,做到了“有要求就一定有考核,有考核就一定有结论,有结论就一定有赏罚”。此外,学校重大建设、人事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等,也都是在教代会的讨论下完成的。在民主参与管理的过程中,教职工能体谅学校的难处,为学校排忧解难。比如,宣小曾经历的人事制度改革,正是在教职工的参与中,实现了改革后的平稳过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她也总是想方设法给教师的成长提供各种成长平台,增强教师的归属感。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老话,你就会了前半句。”从小看着杨英长大的姥姥对杨英这句充满爱意的责备,其实是这么多年来杨英接人待物的一根主线:仁义,与人为善。凭着这种朴素的人生哲学,杨英把各种关系——和学生的,和老师的,和家长的,乃至和社会的关系都处理得有序而和谐。“心系之、情聚之、利倾之、礼遇之”,面对所有的人,无论是德学精湛的老教师,还是略显青涩的青年教师,或朝气蓬勃的学生,杨英对每一个人都同样尊重。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她都努力让身边的每一个人感受到被关心和爱护的幸福,让他们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中去,也以此形成了事业发展的巨大合力。每一位教职工都在这股无形力量的推动下,全情投入,使学校显露出勃勃生机。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师们的生态环境优化了,后顾之忧解决了,剩下的就只是努力工作了。为教师谋福祉,让教师有尊严,是杨英的工作目标,也是她经营学校的“根”。

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

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用心灵去启迪心灵,这需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俗话说,教有法而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当老师这么多年,杨英对教师如何教有着深刻的体会。

像很多校长一样,杨英也喜欢听课。所不同的是,杨英总习惯于坐在教室前面,因为这样可以最直接地观察到课堂上孩子们的反映。宣小的老师们也都知道,在课堂出点小错,甚至出点结巴、卡壳之类的洋相,校长是不会在乎的。在她看来,一节课好不好,不能以学生是否规矩和听话来评判,不能以教案是否全部完成来衡量,她唯一在乎的是,教师是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是否使学生的认识状态、心智状态发生了真实的变化。这样的课堂,便是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的课堂。

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杨英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一切都应站在学生发展的立场。要坚持按教育规律办学:让学生人格全面发展,而不是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有个性地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按同一模式发展;让学生可持续地发展,而不是局限于在学校的当前发展。近年来,宣小的教育者们就是用这样的理念努力改变着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了系列的教育教学策略,促使每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得到自由而充分地发展。

——让每一堂常态课都精彩。这样的课堂文化,强调“尊重学生,尊重发展”,表现在教学环节和活动设计上,教师总是自觉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把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和生命的充实,真正做到了“心”的参与,敢于去尝试探索、乐于去交流展示,使课堂成为师生洋溢生命激情,充分对话的展示台,让学习过程成为师生一同分享的精神之旅。

——学生人生发展有两个“支撑架”:人格和体格。哪个“支撑架”塌了都是致命的。拥有健康才能拥有未来,身体和精神都强健了,才能更好地迎接人生的挑战。在杨英看来,学校教育必须要为学生搭建完整、有力的人生“支撑架”,也因此,体育在今天的宣小受到了格外的重视。学校还自编了优美抒情的扇子操和节奏鲜明的韵律操,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和先导力量,学校既要争取家庭的支持,更要在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引领。在宣小,家长们既可以学到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教子经验,也可以了解当前教育教学的新思想,这一切,都跟孩子的成长步伐一致。就在这样的真情互动中,学校与家长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教育效果也越来越明显。

只有当教育者的心理摆脱了急功近利,他才能看得更远,他的学生才能走得更远。正所谓:大气者,方能成就大器。正是洞察了学生身上的特殊之处,才成全了学生的个性人生。此时,教育是学校给予学生的一份人生的礼物,而不是沉重的负担。在宣小,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和感悟。宣小的校园,也因此充满了活泼的灵性与丰富的生命。□

编辑 朱桂英

猜你喜欢
童谣校长学校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学校推介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