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艳辉
王玉瓒先生早年从戎,是张学良将军的得力部下,历任排长、连长、少校副官、中校副官、上校参事、上校营长、团长、副旅长等职。在其任东北军警卫队第一营营长期间,曾两次担负蒋介石在西安华清池行辕的警卫任务。1936年12月12日,他奉张学良之命率部捉蒋,打响了西安事变的第一枪,活捉了蒋介石,为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的抗战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
王玉瓒,字宝珩,1896年阴历七月初十生于辽宁锦州黑山县八道壕乡大夏村。1914年参加东北军,1929年入东北讲武堂第九期学习,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被调至张学良身边服务。1930年11月12日,张学良赴南京就任陆海空副司令时,王玉瓒为随行人员,后调任驻天津的东北军25旅中校副官、上校参事,1935年任平津卫戍司令部卫队营营长,负责重要人物的警卫和保护工作。正是这项工作使他有机会成为蒋介石的警卫,进而直接参与西安事变华清池捉蒋。
驻防西安
1935年,日寇的铁蹄已践踏长城以北,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承认“冀察自治委员会”的存在,使华北五省名存实亡,整个中华民族面临着极大的灾难。时任平津卫戍司令部卫队营上校营长的王玉瓒心急如焚,渴望早日赶走小日本,打回老家去。“要打回老家去,就要跟着我们的张副司令”,王玉瓒几经周折,终于获得批准,1936年初,平津卫戍司令部卫队营调赴西安。
王玉瓒的卫队营由三个步兵连(第一连附设一个手枪排)、一个机关枪、平射炮特种连和一个骑兵连组成,共1200多人,装备为当时最先进的捷克式,是一个能独立作战的加强营。调到西安后,这个营改称“西北剿总”卫队第一营,担负总部的守卫。原担任总部守卫的手枪营改称卫队第二营,由中校孙铭九率领,专负张学良公馆的保卫工作。两营互无隶属关系,均受张学良的直接指挥。
自从“西北剿总”成立后,西安市的军事机关剧增,房屋非常紧张。王玉瓒四处奔走,最终与副官处马处长商议决定:步兵第一连住在总部机关院内,负责总部的守卫任务,第一连附属的手枪排负责张学良办公室的守卫;第二连分别住在所守卫的军法处、军医处里;第三连驻防渭南;特种兵连驻防华县;骑兵连驻防在西安南门外的一个小村子里;部队的营部设在城内木头市印花布园。
把部队安排妥当后,王玉瓒去见张学良。
早在1928年,“九·一八”事变以前,王玉瓒就见过张学良。那时,王玉瓒是第九期讲武堂的学员,张学良常去讲课、视察,王玉瓒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经常受到张学良的嘉奖,王玉瓒毕业时,张学良还亲自赠给他指挥刀一把,并把他调到自己身边工作。后来张学良被委任“西北剿总”副司令奉调入陕,而王玉瓒则调往了天津东北军驻地。以后时局动荡,世事变迁,王玉瓒一直想重回张学良身边工作,现在终于如愿以偿,实在令他激动不已。
当王玉瓒来到位于西安南苑门的总部副司令办公室门外时,门上的红灯正亮着,张学良正在会客,等红灯灭后经卫士传达获准,王玉瓒终于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张学良将军。他以一个标准的军礼表达了自己的崇敬和想念之情,然后报告说:“我营奉命已全部来到西安。”张学良习惯性地点点头。接着王玉瓒又向张学良报告了部队的驻防情况和部队将士的情绪,张学良听得十分认真。临走时,张学良指示:“要带好部队,完成总部交给的任务。”王玉瓒连连称是,然后行礼告别。
首次卫蒋
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为防止张、杨两军向红军靠拢,亲自飞抵西安,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部署“剿共”计划,其行辕设在临潼的华清池。
华清池位于临潼县南门外,骊山脚下,距西安市63华里。这里山色秀丽,景物宜人,历朝历代依照这美妙的山姿水色,匠心独运,修建了一个又一个别具风格的庭院。大门原是个月亮门,向北开。进去后就是北花园,园内各式花草,竞绿争艳。花园南端是二道门,二道门由三个小巧的圆门组成,叫三圆门。再往里就是荷花阁,阁西是贵妃池,相传是唐初专为杨贵妃洗澡而建的。贵妃池上边是五间厅,当时蒋介石就住在五间厅的三号厅。
起初,张学良准备派孙铭九营守卫华清池,但“剿总”参谋长晏道刚强烈反对,所以后来决定由王玉瓒所率的卫队一营负责卫蒋。根据命令要求,王玉瓒令少校连长王世民率步兵第一连住在华清池外老百姓的房子里,负责守卫华清池头道门;少校连长邵兴基率骑兵连住在十里铺,负责西安至临潼公路沿线的巡逻;手枪排长金万普率手枪排进驻灞桥镇,担任灞桥附近的警戒。而蒋介石带来的侍卫则负责二道门以里的守卫任务。
平时,王玉瓒所率的卫队一营要严密巡逻,遇到蒋介石外出更要随行保护,虽然他们恨透了这个出卖国家、严令东北军不准抵抗的总司令,但对其安全却不敢有丝毫的疏忽。
10月27日上午,蒋介石到王曲给军官训练团训话,王玉瓒随行。蒋介石存心想在东北军和西北军军官面前显显威风,身着陆海空三军大元帅蓝呢礼服,腰挎指挥刀,手戴白手套,枯瘦的脸上涂一层油膏,由张、杨二将军陪同,走上讲台,佝偻着身子讲起来。王玉瓒听到蒋介石大讲什么“攘外必先安内”、“剿灭共匪”等无耻谰言,义愤填膺,与其他军官一起用咳嗽声、跺脚声暗示抗议。蒋介石自觉无趣,讲了一会儿就草草收场了。
“自古华山一条路”,蒋介石到了西安,自然要游览一下这天下第一奇险,王玉瓒不得不率部随行保护。一路上,他们与蒋介石的侍卫保持一定距离,蒋介石与侍卫在前边看他们的山,王玉瓒与卫队在后边走自己的路,互不相干。遇到难走之处,蒋就坐上滑杆,让苦力抬着。看着蒋介石那作威作福的样儿,想起他令中华民族遭受沦亡之苦的罪孽,王玉瓒几欲舍身成仁,上前结果了他。
力劝学生
为逼迫张、杨两将军“剿共”,12月4日,蒋介石再一次来到西安,敦促张、杨执行其“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专车直接开到临潼,蒋介石再次住进了华清池,头道门和外围的警卫任务仍由王玉瓒所率的卫队一营负责。
五天后,12月9日,是“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发动一周年的日子。西安市一万多名学生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冒着凛冽的寒风,举行了盛大的游行示威,并决定到临潼华清池向蒋介石请愿。蒋介石闻知此事大发雷霆,立即让侍从室主任钱大钧给张学良打电话,命令他制止学生闹事,如有不从就开枪镇压,格杀勿论。同时他派人令王玉瓒率部去阻止学生游行,如不听从,开枪打死勿论。王玉瓒见事不妙,急忙乘摩托车向学生来的方向迎去。到十里铺附近,正遇学生队伍浩浩荡荡开来。王玉瓒一眼看到北平学联代表(后来知道是宋黎同志)英姿勃勃地走在游行大军的前头,当即迎上前去,把蒋的命令告诉了他。学联代表问“你们怎么办?”王玉瓒说:“对请愿的爱国学生,我绝对不让士兵开枪镇压。但请愿队伍开到华清池时,蒋介石的侍卫必定阻拦,开枪伤人,这一点请你们慎重考虑……”话还未说完,张学良已亲自驱车由城里赶到十里铺。学生一见就把他围上,张学良就站在路旁的土坡上,对游行的学生进行劝说,只听他大声说道:“同学们要求联合抗日的爱国行动,我是钦佩的,支持的!但今天时已不早,而到临潼去的路途尚远,那里又无餐宿的地方,还是请大家回去吧!至于你们的请求,由我代表大家向委员长讲。我说话是算数的,一星期以内,我将用事实答复大家!……”经过二十多分钟的劝说,张学良和王玉瓒终于把请愿的学生劝了回去,避免了流血事件的发生。
骊山捉蒋
1936年12月10日,也就是西安事变发生的前两天,张学良又到华清池的五间厅进行“争谏”,他慷慨激昂地向蒋介石指出:“全国人民都要求抗日,倘再一意孤行,必将成为民族的罪人!”但蒋介石一意孤行,还严厉斥责了张学良。张学良带着满腔的国仇家恨愤然离开了华清池。
12月11日,张学良同蒋介石进行了长谈。下午四点多钟,张从蒋的办公室出来,走到头道门时,正值王玉瓒在那里值勤。张学良看了看他,说:
“王营长,跟我回城里一趟!”
“是!”
王玉瓒骑上三轮摩托车跟上张学良的汽车往城里开去。途经灞桥、十里铺卫队一营士兵的住地时,不断有战士向王玉瓒招手,但他只顾考虑张学良将要给他布置什么任务了,随便跟他们招了招手就飞驰而过。
不一会儿,来到东门里东大街路南的金家巷一号。这里原是一个开面粉厂的资本家的私邸,自张学良到西安后就改作张公馆。馆内装点得十分雅致得体,由西向东伫立着三幢三层小灰楼,张学良住在西楼,总部的副官人员等住在中楼,东楼多由张学良的贵客住。周恩来到西安处理西安事变时,住的就是东楼。
王玉瓒在门外下了车,停下了脚步。张学良见他没跟上,就说:“来。”王玉瓒这才跟他到了西楼的客厅。
王玉瓒只顾跟着张学良走,竟忘记了关门,张学良说:“关上门。”
屋内只有他们两个人。
张学良沉默了一会儿,又上下打量一下王玉瓒,然后严肃而坚毅地说:“命令你把蒋委员长请进城来!”
王玉瓒乍听到这“请”字的一瞬间,心里马上犯了核计:“你刚从他那儿回来,怎么还让我去‘请呢?”
“要抓活的,不许打死他!”张学良继续说。
王玉瓒这才意识到张学良要实行“兵谏”了,立即坚定地回答:“我保证完成任务!蒋之侍卫二三十人,池外宪兵也不过数十人。我以步骑两连三百多人的兵力包围之,保证捉来!”张学良见王玉瓒很有信心,十分满意地看了看他,像同意,又像嘉许,接着以深沉的口气说:“明天,你死我死都说不定,要有思想准备,做好行动部署!你和孙铭九要互相协助,把这件事办好。”紧接着又说:“你营是华清池的守卫者,应先行动……”说到这,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进入客厅。于军长个子不高,瘦颊脸,进来后连声副司令也没称,就神色急迫地问:“一切都准备好了吗?”张学良没立即回答他,继续对王玉瓒交代:“要改穿蓝色的棉军装,以便与蒋之身着黄色军装的侍从人员有所区别,免得夜间动手时误遭伤害。具体事宜由谭海副官长告知。”
王玉瓒告别了张学良,来到中楼找到谭海副官长,把受命情况告诉了他。谭海听后说:“好。开始的时间是明天拂晓。你先换衣服吧。”随即令卫兵把衣服拿来。王玉瓒一边换衣服,一边想:“我不能马上去华清池,更不能回家过夜,万一走漏风声叫蒋介石跑了,可就误了大事。”于是王玉瓒当夜只在谭海办公室的椅子上坐一阵,床上靠一会儿,但毫无睡意,脑子里想的是如何完成张副司令交付的重任。好不容易熬到了12日凌晨两点多钟,他告别了谭海,跨上三轮摩托火速出了城。他首先赶到十里铺,找到骑兵连长邵兴基传达了捉蒋命令,令他们立即策马前往包围华清池外围地带,逮捕一切外逃人员。随后又赶到灞桥镇,令手枪排排长金万普率全排战士迅速到华清池参加捉蒋。接着赶到华清池外的步兵第一连,令少校连长王世民把排长马体玉、匡德润、王金铭找到一起,部署捉蒋事宜。有人说:“我排有的班与宪兵住里外屋,怎么办?”王玉瓒说:“先下他们的枪,不许他们出来,派人看着!”在华清池西侧的禹王庙里也住着一些宪兵,王玉瓒令王世民立即派人收缴他们的枪支。
一切安排停妥,王玉瓒便带领王世民连长、马体玉排长等一连战士,进入头道门,趁夜色悄悄向二道门摸进。跟上来的战士哗啦哗啦地装子弹,王玉瓒怕被院内的守卫发觉,就小声对马排长说:“让他们先别上子弹,听我枪响,再动作也赶趟!”
此时,正值凌晨四时许。临潼原野风寒天冷,一片寂静,那位提倡“攘外必先安内”的蒋委员长万万想不到守卫他的“剿总”卫队第一营马上就要动手捉他了。
王玉瓒率兵穿过庭院,三园门已近在眼前。黑夜里,只见蒋的一个步哨来回走动。此时行动时间已到,王玉瓒甩出手枪,对着他连击三枪。这三枪,就是信号,就是命令,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正式拉开了序幕。而此时王玉瓒由一位保卫蒋介石安全的负责者,变成了一名捉蒋的先行官。他一边指挥卫队一营的战士开始进攻,一边派人通知从城内赶来的孙铭九率领的卫队二营官兵迅速前进。顿时,枪声大作,子弹横飞。蒋之侍卫凭借门窗拼死抵抗,王玉瓒率兵浴血奋战,拼命攻击。这时,孙铭九中校率领的卫队第二营五六十名官兵,卫队第一营金万普排长带领的手枪排也乘卡车赶来参加战斗。在这手枪、步枪、自动步枪和手榴弹响彻骊山山谷、震撼临潼原野的紧张时刻,王玉瓒和连长王世民等借助廊亭等建筑,翻过荷花阁,绕过贵妃池,跃到五间厅外的平台上,一见蒋介石的三号厅的门没全关着,他们就飞步冲入蒋介石的卧室。床上没有人,被子还有些温乎,王玉瓒急忙猫腰瞧床下,也没发现人。但是,蒋的衣帽和黑斗篷还挂在衣架上,桌上的一只杯子里还放着假牙。大家发现蒋介石已经逃走,但又不知跑到了什么地方,心急如焚,焦灼万端。王玉瓒立即跨到五间厅外令官兵四处寻找。这时,张学良从城内打来电话:“捉不到蒋介石,以叛逆论处!”王玉瓒的心情越发焦急,心想:“掉脑袋是小事,完不成副司令交给的任务,可要贻误两军的大计啊!”不一会儿,一连战士石志中跑来报告:在五间厅外的后墙根处发现一只鞋。王玉瓒当即意识到蒋介石可能是越墙逃向后山了,急令战士们从左侧上后山搜索;孙铭九则令他营战士从右侧搜索后山。王玉瓒跨过飞虹桥,闯出开阳门,同士兵们一起上山捉拿蒋介石。此时,天已微明,枯草和树枝在晨风中瑟瑟作响,满是乱石、草棵子和树杈子的骊山北坡,上上下下尽是搜蒋的士兵。大家不顾山陡难攀,荆棘扎人,恨不得一下子把蒋介石捉拿在手。
这时,在距五间厅五百米开外的半山腰上,躲在一块大石(即卧虎石,后在此处修建了“兵谏亭”)后边乱草丛中的蒋介石可能是又怕又冷,不时探出头来,窥视四周动静。这情况恰被一营手枪排的班长刘允政发现,于是连声大喊:“委员长在这哪!委员长在这哪!”王玉瓒立即闻声跑去,大家把蒋介石连推带搡地架下山去。此时,蒋介石已失去了平常的威风,只见他身穿古铜色绸袍,白色睡裤,光头跣足,面色苍白,狼狈不堪,惊慌失措地东张西望,连问:“张副司令在哪儿?张学良在哪儿?”在场的没有人回答。这工夫,不知是谁打趣地吹起了“接官”号,大家更感到滑稽有趣了。张副司令交给的捉蒋任务完成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上午八点钟左右,大家把蒋介石塞进一辆小车里,由谭海副官长和孙铭九等人押送回西安新城大楼——张学良、杨虎城两军的临时联合指挥部。
由于王玉瓒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张学良奖励他五千元并提升他为东北军十五旅四十三团上校团长。
1936年12月中下旬,王玉瓒参加了由周恩来主持召开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座谈会,亲身经历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全过程。王玉瓒被中共代表时时刻刻从国家利益出发的高风亮节所感染,为周恩来、叶剑英等人的恢宏气度所折服。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王玉瓒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中去,参加了华北战场的抗日斗争,还奉命参加了上海战役,阻击由杭州湾登陆之日寇,确保了上海右翼的安全,因战绩显著被提升为副旅长。抗战胜利后,王玉瓒担任了云南二十三临时教养院院长。1949年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之际,王玉瓒率全院千余名官兵与云南军政长官卢汉一起参加云南起义,欢迎陈赓、周保中将军率解放军进驻昆明。新中国成立后,王玉瓒携妻儿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乡。“文革”期间,王玉瓒受到迫害。粉碎“四人帮”后,在叶剑英委员长的亲切关怀下,经组织上多方查实,党和政府根据王玉瓒参加“西安事变”、“上海战役”、“云南起义”等爱国史实,对其做出了“爱国、正义、有功”的高度评价。1979年,王玉瓒被增补为政协辽宁省第四届委员,后被选为政协辽宁省第五届常委。
1984年2月17日,王玉瓒病故于辽宁省锦西县(现改为葫芦岛市),终年88岁。
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以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谱写了一曲震烁古今的动人乐章,他打响西安事变第一枪的辉煌事迹将和他心系祖国、正义刚强的品格一起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