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弢 兰传斌
编辑工作,从根本上讲是如何看待和对待别人稿子的问题。如果以结果论,那么是否锦上添花,就是评价编辑工作最直接的标尺。而事实上,这把标尺的每一个刻度,都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内涵:是否认真,是否尊重,这是编辑态度问题;是否渊博,是否深刻,乃至是否具备发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编辑功力问题;而是否有宽容之心、真诚之心、思想之心,则是编辑气度问题。
上述这些综合起来,在编辑工作中形成相对固定的作风、能力和气质,就可称为一种编辑风范。不妨从以下三种现象,谈谈编辑风范。
现象一:新编辑上岗,会有一段特别忐忑的过程,稿子分到手里,左看右看,前看后看,几次提笔要改,终究不敢改动,最后改改格式、标点、错别字便罢。
出现这种情况,一是编辑对问题拿不准。在各种知识理论的准备上还很不充分厚实,对相关问题掌握得不够全面,因此不能对稿子进行准确判断,只能看个大概意思,这样也就没有底气下手。二是不自信。新编辑有些新思路、新观点,有些时候要比老记者老编辑的老传统更灵活、有创新,但是新编辑可能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害怕弄巧成拙,贻笑大方,最终很可能放弃创新,回归老路子。比如,在对待标题的问题上,一家编辑部对于各种体裁的稿件在标题拟定上常常形成惯例,包括词汇系统、语言风格、句式特征等。编辑对于业务的不自信,就可能导致不敢挑战传统,甚至最终汇入这一传统当中,泯灭自己的个性。三是为尊者讳,为高手讳。对于编辑来说,给“名记”、前辈乃至领导的稿件,甚至许多出于自己的老师之手的稿子“动刀”,自然不免心中惴惴。
对待上述问题,或许有以下几点可以尝试。首先,学习。既然理论准备不足,知识储备不够,经验积累欠缺,那就要多学习,除此之外好像别无他法。其次,交流。新编辑的新鲜思路其实是很宝贵的,应该非常珍惜,而在对稿子有想法而又拿不准的情况下,不妨跟老编辑老记者交流一下,跟稿子的作者交流一下,倾听他们的意见,最终找到一个最佳的处理方式。这些归于一句话,就是:以见识和能力建立自信和权威,为每一处改动准备充足而有力的理由。
现象二:有人戏言“编辑眼中无好稿”,以形容编辑这样一种工作状态:在自己手里,没有删不动的稿子,没有改不了的标题,什么稿子都要改一改,动一动,甚至不少改到伤筋动骨、元气大伤。甚至在有些编辑心里,惟其如此,才能显示水平的高超。
对编辑来说,“不敢下手”的问题,往往比较容易克服;相比较而言,编辑更容易犯“乱下手”的毛病。其实,以改动为乐,并非意味着编辑水平有多高,相反,这种状态恰恰是编辑自身出现问题,反映出编辑知识的片面、认识的偏执,最重要的是编辑理念的褊狭,从而也是编辑业务发展瓶颈阶段的表现。
一是编辑对稿子的判断标准是片面的。只有一种标准,而没有其他的标准,不能形成多元复合标准,这是编辑认识水平的一大问题。对待不同的体裁题材,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以灵活的方式处理,而不应该是始终如一,刻舟求剑。二是对待稿子是机械的。在稿子的改动时,不能做到尊重作者原创,尊重风格多样,出手之后“千稿一面”,毫无个性,这个时候就说明编辑自己的主观臆断侵占了原稿的个性空间,从而粗暴地改变了原稿的面目。从艺术性上讲,不着痕迹,羚羊挂角,这应该是编辑高水平的表现。三是对编辑工作的认识和定位出现了偏差。编辑工作既不能无动于衷,无所事事,只剩下改错字、删字数这么简单,也不能包办一切,横加干涉,编辑最高的标准应该是锦上添花,一切都应该以“让稿子更出彩”为标准来判断。
因此,对于编辑来说,在对别人劳动成果“动刀”的时候,首先应该以宽容之心视之,以精品之心待之,尤其应当注意控制自己的个人喜好和主观臆断,避免伤害文章“元气”,注意保留文章“原味”,最终帮助文章提升。
现象三:编辑的工作常被形容为“为他人做嫁衣”,但是同样是嫁衣,“款式”却大不一样,有些甚至并不怎么好看,没有起到“打扮新娘”的效果。
“为他人做嫁衣”,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他人”,一是强调“嫁衣”。前者突出编辑工作的“他者”属性,后者暗示工作的效果必须“好看”才行。事实上,仅“好看”二字,就是对编辑的极高标准,里面浓缩着编辑成长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努力、坚持和悟性,而尤其应该注重认识水平的提高。一名出色的编辑应该在许多方面表现出风范,比如以下几点。
对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宽容。新闻有完备的文体体系和表述方式,因此很多时候对待稿子常常以“专业”和“规范”为标准论高低。但是应当看到,没有任何一条新闻规律规定不准创新。出色的编辑往往能够看到创新的价值,尊重创新的意义,并不完全以教条量短长。对创造性和想象力宽容,往往是对新闻的贡献。
对新闻点的发现和挖掘。稿子或拉拉杂杂数千字,或简简单单寥寥数行,有的编辑熟视无睹,有的编辑却能慧眼识珠,新闻的发现力是判断编辑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有些稿子写得很长,但不能抓其要旨,反而让新闻点淹没其中,这就需要编辑沙里淘金,挑出新闻,甚至可以建议记者围绕新闻点补充采访,做好做实,做出精品。相反,有些稿子很短,记者判断这只能是个简讯,编辑却可以在其中发现大问题,从而做出大文章,这也是编辑的水平。
标题的改动和拟定。稿子从记者手里到了编辑手里,改标题是常事,尽管都是改,含金量并不一样。有些编辑改标题是跟着感觉走,依据主观喜好,这样往往是越改越差;有的编辑依据惯例和传统,尽量把标题往一种规范上靠,这样算是差强人意;有的编辑却能点石成金,做出“提神”的好标题,一下点到问题的“根”上,这才是编辑高手的风范。
问题的判断和方案制定。一个就是在一些关键提法和敏感问题上,稿子的表述是否得当,相互的对比安排是否合理;一个是新闻价值的认定,以何种规格、何种方式、何种篇幅加以处理;一个是对待大事、要事的处理上,能否拿出恰当精彩的方案,做到既点题又出彩……这些都是考验编辑水平的重大课题,更是体现编辑“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孙宏弢,大众日报烟台记者站站长;兰传斌,大众日报总编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