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士鑫
西藏日报社推出的《雪域边线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获得了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报纸系列报道的一等奖。能够获得中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的一等奖,在西藏日报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从获奖作品属于完全独立采写、刊播的角度上讲,这也是西藏新闻界历史上的第一次。
《雪域边线行》应时而生
系列报道《雪域边线行》的推出,可以说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
这个“天时”就是,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是世人瞩目、举国庆祝的重要年份,是新闻媒体难得的重大报道主题。而西藏又有特殊的“地利”,一方面,作为几百年处于极端落后状态、改革开放前夕经济仍比全国其他地方落后的民族地区,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成就更为显著、进步更为神速;另一方面,拉萨3·14事件的发生,使人们更加关注西藏的发展与稳定,更加关注西藏的新闻。而“人和”,首先是自治区领导长期以来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同时,近年来,西藏日报党委一班人锐意进取、求实创新,经过兴建新的新闻大楼、上马新的采编系统、彩报改版等发展,办报条件与办报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具备了组织大型采访报道的软硬件条件,为《雪域边线行》系列报道的推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怎样搞好西藏改革开放30周年的宣传报道?在西藏日报社总编辑孟晓林同志的亲自主抓下,报社党委班子召开了几次编辑部门的业务务虚会,集思广益,探讨怎样以创新的内容、新颖的方式、最佳的效果,做好3·14事件后这一重大主题宣传。最后,提出了“雪域边线行”这一报道主线,即派出采访组,按照藏民族习惯,以顺时针方向,沿着西藏与外国、外省(区)交界的各县(区)进行采访,全面反映西藏改革开放30年来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为什么要选择沿边各县(区)进行采访呢?《雪域边线行》中的所谓“边线”,包括西藏边界地区的33个县(区),它们本来是西藏最边缘的地方,或者是靠近国境线、或者是靠近远离中心城市的省(区)边界。在改革开放大潮兴起之前,这些地方不但说不上对境外开放,甚至也说不上对祖国内地开放,真正变成了发展上的“边缘地带”。以前,内地来西藏的人,很少能到达这些地方;甚至新闻记者,对这些地方也极少“光顾”,使之也变成了宣传报道的“边缘地带”。但近些年来,这些地区利用党的好政策和沿边之利,发展速度超乎人们想象。如今,乘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东风,对这些原先报道较少的“新闻冷点”进行采访宣传,符合“三贴近”的要求。同时,通过这些原先的“边缘地带”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改革开放给这里带来的勃勃生机,更有说服力,更有助于全面、深入地反映改革开放30年西藏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是我们确定“雪域边线行”系列报道的初衷。
深入基层 “抓活鱼”
系列报道主题确定以后,报社专门成立了报道领导小组,制定了专门的宣传报道方案,对全部采访、编辑以及后勤保障工作,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和策划。从各县(区)的采访重点、稿件写作形式、版面的编辑安排,都做了大量的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的工作。
从2008年上半年开始,报社先后派出了各由一位副总编辑带队、配备文字与摄影记者的4路采访组,分别对林芝、山南、日喀则、阿里、那曲、昌都等共33个县(区)进行了采访。先后投入直接进行采访的记者近30人,超过汉文编采人员总数的1/5。采访组累计采访时间,先后长达近四个月之久。
西藏地广人稀、路途遥远,条件极为艰苦,采访成本极高。“雪域边线行”的采访点,多数分布在更为偏僻的深山、幽谷之中,有的海拔极高,高寒缺氧,有的人迹罕至,交通不便。各采访组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克服千难万险,穿越无人区、翻越皑皑雪山、跨过湍急的冰河,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获得第一手资料,采访最基层的农牧民。林芝采访组经过当地有名的通麦天险,深入一路多发飞石、泥石流灾害的察隅县,采访了僜人村、缅民村等一般人很少实地考察的地点。就在这条路上,报社派出的其中一辆车,因路况复杂,撞上山崖,幸亏司机处理果断,才避免了车毁人亡。而就在同一地点,几天前,一辆装有近10人的车辆,翻入了旁边的帕隆藏布中,造成了重大伤亡。山南组到达错那县采访期间,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雪灾,被困库局乡长达26天之久。在只能以糌粑、奶渣度日的艰难日子里,采访组仍坚持采访、发稿。
由于主线清晰、重点明确,在各地、县(区)宣传部门的积极配合下,采访组紧紧抓住各“边线”县(区)最有特色的旅游开发、特色产业、文化保护、交通变迁等多个亮点,多视角、全方位、生动全面地反映了雪域高原30年来的变迁,用一条“边线”,串起了西藏30年来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成就的点点滴滴,取得了最为鲜活的资料,确保了这一系列报道的成功实施。
同时,通过深入一线、贴近基层,我们也最真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30年,给西藏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繁荣富强所带来的感召力和民族自豪感,真切地感受到各族群众从心底里感谢党和政府的真挚感情,真切地感受到各族群众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在林芝的察隅县,许多解放前因无法忍受领主压迫、被迫逃往邻国的藏族同胞,在祖国改革开放、日益富裕的春风中,踏上了回归之路,并经过多年争取,重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日喀则的聂拉木县,世代居住在中尼边境的夏尔巴人把记者请到家中,专门穿起民族服装,述说改革开放给这一古老民族带来的变化。在林芝的波密县,当采访车辆遭遇车祸时,当地的藏族同胞主动派人、出车,令采访组的记者深受感动。在采访中感动,在感动中采访,这给我们提供了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尽力竭力完成采访任务的强大精神动力。
编采联动,通力合作
西藏日报以往的重点系列报道,多数放在一版再转到其他版面。虽然版次上显得比较重要,但是一方面一版容量有限,很难大大方方地处理图表、照片、相关链接等内容,另一方面,中央和自治区的一些重要活动,也会影响到一版的版面安排,难以确保系列报道的连续性和强势推出。
为此,总编辑孟晓林决定,在平时最受读者欢迎的第五版(动态西藏),开辟专版连续刊登这组系列报道。五版很少承担指定的宣传任务,版面有保证。同时五版是彩版,更适合于安排《雪域边线行》这类图文并茂的报道。我们专门请美编设计了美观大方的版头、栏花,还绘制了全部采访的路线图,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我们顺时针绕西藏一周的采访路线和当天所报道的县(区)在西藏地理上的方位,提高了可读性。
虽然采写的是重大题材,反映的是严肃的主题,但在主体文章的写法上,我们要求记者用游记的写法、行者的笔调、散文的韵味,去讲说人物故事,叙述事物变化,描绘风貌变迁,做到寓理于情,融新闻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同时,每篇主题文章都在同版西藏日报的名牌言论栏目“雪域热评”中配有一篇言论,以对主体文章细节含义的挖掘,以富有逻辑性的分析,主题鲜明地说明: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改革开放,西藏才有繁荣进步的今天和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以此升华主题,点明主旨。
这些主题言论,有许多是后方编辑们配发的。他们一方面精心编排版面,另一方面进一步挖掘每一篇报道的深刻内涵,以小见大,言论与主题通讯风格相异却相得益彰,相互补充,丰富了版面的形式,提升了宣传的效果。对一些稿件中限于篇幅或上下文关系没有交待清楚的背景如景点、风俗等,用“相关链接”的形式加以补充。同时,配上采访组拍摄的相关图片,使整版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引人入胜。前后方相互支持,编与采互相配合,取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报道见报后不久,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郝鹏同志到报社视察工作期间,首先就提到了《雪域边线行》系列报道,并给予高度赞扬,认为栏目开得好、稿件写得好、反映内容好。西藏人民出版社主动提出,将该组稿件结集成书,作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点图书出版。在该书出版时,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崔玉英同志为该书作序,并认为“雪域边线行”大型采访活动“为我们留下了新的记忆和感动”。中宣部2008年12月31日《新闻阅评》以专文形式对这组报道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栏目取材新颖,所配评论也有深度,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报道中很有看点的专栏”。
通过《雪域边线行》系列报道活动,我们得到的最重要的体会与经验是,虽然西藏相对偏远、贫瘠、人口稀少,新闻资源有限,但只要我们坚持“艰苦不降标准、缺氧不缺精神”,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认真挖掘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不怕艰苦、奋战高原的宝贵精神,深刻反映西藏各族人民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崭新风貌,全面反映西藏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新发展、新变化、新生活,雪域高原也会成为难得的新闻富矿,成为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为祖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做出重要贡献的重要的精神资源。
(作者为西藏日报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