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寒冬”VS“文化早春”

2009-01-27 08:25黄海洋
青年记者 2009年24期
关键词:财经动漫杂志

黄海洋

2009年,金融海啸引致的全球经济动荡开始显露出巨大的破坏力。在国外,8月24日,全球最大销量的杂志《读者文摘》在美国正式申请破产保护。在国内,为应对危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的举措,经济的回暖尚需时日,而包括期刊业在内的中国文化产业却整体呈现了逆势上扬的态势。无论是时政类新闻周刊的走出国门,抑或男性时尚杂志的创办热潮;无论是文摘类期刊发行的再创新高,还是第一家股份制期刊集团的成立,仿佛都在告诉我们,在这个经济的“寒冬”,我们已迎来了文化的“早春”。

财经期刊:《财经》的人事动荡与“后《财经》”时代的到来

如果说2009年最引人关注的期刊,那一定是《财经》;但这次,大家关注的不再是《财经》的内容,而是它的人事纷争。随着10月传出人事动荡新闻,《财经》成为海内外媒体报道的热点,相关搜索达上百万。这一切都是因为胡舒立——《财经》的一手缔造人,中国财经新闻“女教父”,《纽约客》笔下中国媒体“梦游”状态的挑战者——11月9日正式辞职,200多人团队里有140多人集体离开,宣告了曾经针砭时弊、揭黑反腐、被誉为“中国媒体良心”的《财经》传奇告一段落。从1998年4月1日《财经》杂志第一期封面“谁为琼民源负责”出版,到2009年11月9日胡舒立任内最后一期封面“黎强红与黑”问世,中间的11年零7个月里,《财经》杂志不多不少整整出版了250期。也有如《财经》杂志的期数一样,胡舒立所带领的前《财经》团队,就好像一群“二百五”,凌厉而又直率地捅了一个又一个“马蜂窝”。然而,正如《财经》资深员工所说:“没人不尊敬《财经》,除了它的敌人,甚至有些敌人也尊敬它。”没有任何一本杂志可以引发这样的关注度,这甚至让人难以相信它本来只是每期卖出22.5万本、致力于报道财经领域的刊物。尽管联办与胡舒立团队的分手根源只有当事人最了解,但在网络曝光的联办文件、一份7月17日下发的对《财经》的管理方针文件中,对采编独立权的全面收回,无疑触及了胡舒立的底线。胡舒立曾说,是因为没有一个好平台,所以她才出来办《财经》,所以当良好平台不在时,她选择了离开。在中国,没有哪一家媒体能够像《财经》那样,那么深地烙下一位主编的印记。有着独立个性、坚持职业操守、追求真实报道的媒体逐渐增多,这是时代的必然。在这个意义上说,胡舒立和《财经》,开启了一个更加多元、也更加开放的传媒时代。

随着胡舒立的离职,《财经》杂志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后胡舒立时代”。11月23日新的《财经》杂志以《奥巴马棋局》为封面文章准时出版,但在杂志的介绍中可以发现,编辑仅余3名,记者仅6名。在其后的文章中,有大量署名“特约撰稿人”的稿件。而摆在新主编何力面前最紧迫的课题,除了专业人才的缺失,就是如何重建和发扬《财经》杂志一贯坚持和倡导的新闻理念——独立、独家、独到。

与《财经》的人事纷争吸引无数眼球不同,新华社筹办的《财经国家周刊》显得有些神秘而低调。新华网9月17日消息称,“一本令人期待的财经新闻大刊——《财经国家周刊》已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目前进入全面筹备阶段”。新华社虽然寥寥数语,但基于《财经国家周刊》的命名和新华社自身雄厚的实力,使得这本期刊在筹办阶段就引入注目。筹备机构负责人说,《财经国家周刊》将立足深入研究中国社会转型与中国崛起面临的大格局、大课题,“不回避,负责任,建设性”是其勇于担当媒体使命的前提。《财经国家周刊》将不断向全球发出前瞻性的“中国判断”,勾勒全球财经报道的“中国坐标”,打造与大国崛起进程相适应的国际一流财经大刊。2009年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深度牵动着中国,中国人从未像今天这样关注世界经济的变动。人们渴望并呼唤着出现能够提供具有强大公信力的资讯与准确分析的刊物,以便用所获取的权威、精粹、前瞻、生动的财经报道,改变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无所适从的窘境。《财经国家周刊》能否承担起公众的这份期待,让我们拭目以待。

在中国,《财经》是财经类媒体的一面镜子,《财经》的贡献,并不止新闻理念和新闻产品。如果说在当下中国,新闻产品的稳定性更多依赖于高层环境,并可以成为其他媒体无法望《财经》项背之托词,那么,《财经》可供日后财经媒体借鉴的,最可贵的应为一种商业模式。即通过公司化运作,大幅提升杂志产品质量,进而吸引到大量广告,公司出现盈利,然后上市。《财经》杂志之所以能够在过去11年获得成功,是因为它在新闻理想和商业利益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但胡舒立的离去,也必将长久地引起财经媒体人对资本这把双刃剑的深刻反思,斯人已去,期刊犹存,或许“后《财经》”时代会带给我们别样的期待。

时政类期刊:“走出去”与“走进来”

与大国崛起进程相适应的还有期刊“走出去”。2009年6月,《中国新闻周刊》英文版《NEWS CHINA》试水美国报刊零售市场,成为我国少有的能进入美国零售市场的时政类刊物。而在此之前,国外市场更多的是诸如《女友》等生活类期刊。《NEWS CHINA》于2008年8月在美国创刊,创刊号为全彩印刷,发行2万册,成为我国在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时政类出版物之一。该刊在美国成立“中国新闻周刊出版有限公司”,由中国新闻周刊控股、民营资本参股,以民间话语出现,初期采取赠阅与征订相结合的方式发行,同时与美国专业媒介市场公司合作,精选广告客户,实施整体市场推广。一年多来,《NEWS CHINA》坚持向美国的政府机关、政界要员、主流社会团体、著名高校、中小图书馆赠阅的同时,杂志订阅户也在稳步增长,《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媒体也成为其订户。为实现面向普通民众的目标,2009年2月起,《NEWS CHINA》进入BARNES&NOBLE; POS书店发行网络,4月开始进入HASTINGS POS书店发行网络,6月起通过纽约《世界日报》发行网络在曼哈顿报亭零售。上述3个渠道每期共销售约500份。该刊正在与华盛顿、旧金山、洛杉矶和波士顿等美国主要城市的合作伙伴磋商,争取早日全面进军美国零售市场。

除在美国外,2009年10月,《中国新闻周刊》还与加拿大合作伙伴在北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创办一份面向海外华文读者的新闻杂志《七周刊》。目前该项目已在温哥华和多伦多同时启动,2010年元旦将正式创刊。此外,《中国新闻周刊》日本版在日发行仍保持稳定。日文版《月刊中国新闻》2007年5月创刊后,通过日本五大发行公司进入日本25000余家书店,以及便利店、地铁站、书报亭销售,成为在日本拥有正式刊号并通过主流发行渠道参与期刊市场竞争的首家中国刊物,月均发行量达4万余册,接近日本同类出版物销量。

网络的高速发展,使中国正加速进入“公民社会”,公众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日益觉醒,为时政类期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但限于体制束缚等各方面的原因,中国时政类期刊的发展总体来看还不尽如人意。以《中国新闻周刊》、《瞭望东方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为代表的时政类期刊分别在“走出去”、开展多种经营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在主流领域的缺位,使得时政类期刊很难发挥主流影响力,引领舆论话语权,这也间接促成了《财经》等泛政经类期刊的崛起,“墙内开花墙外香”是时政类期刊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时尚类期刊:男人的“时尚”时代

2009年1月,由法国桦榭菲力柏契媒体集团推出的《摩登绅士》创刊,目标锁定中国高端成熟男性消费群体。3月,由瑞丽传媒集团与日本最为成功的男性时尚杂志LEON版权合作推出的《男人风尚》创刊,刊物瞄准30~40岁的都市成熟男性商务人群。10月,国际顶尖时尚男刊中文版《GQ》也进入中国。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时尚杂志广告大幅度减少,但男性时尚期刊在此时却出现了又一次创刊高潮,究其原因,虽然大环境受金融危机影响,但中国总体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非常明显,我们正朝着世界第三奢侈品消费国家的方向发展,潜在受众群体较为庞大,在这种前提下,男性时尚杂志的“抢滩”也就不足为奇了。

众多男性时尚期刊背靠显赫东家、有强大版权合作、定位高端读者,使得它们展开了对市场领先地位更为激烈的竞争,中国的时尚男刊也许又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经历了1997年《时尚先生》一枝独秀的萌芽期和20世纪初《男人装》等一大批男性时尚期刊面世的初级发展阶段,男性时尚期刊目前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即加速洗牌阶段,而究竟哪一种能够经受住时空的考验还是未知数。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时尚可以选择,但生长的土地无法选择,时尚杂志的本土化必将是成功的要素之一。从时尚男性期刊的未来发展来看,一是期刊的细分化会持续下去,大而全的将更浓缩,诸如汽车、运动、健康、装备、财富管理等,都可以构成一本男性刊物;二是个性化生存将成为特征,内容将更加实用,特色将更加鲜明,形式将更加本土化。

文摘类期刊:书写新的传奇

由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主管主办的文摘类期刊《特别关注》杂志,自2000年10月创办以来,在激烈的竞争中快速发展,自2005年期发行量突破100万份以来,2007年又实现期发200万份。2009年6月又突破期发行300万份,在我国现有的9821种杂志中,发行量仅次于《读者》,位居全国第二。继《读者》、《意林》、《格言》等文摘类期刊之后,《特别关注》继续书写了新的期刊传奇。

《特别关注》创刊于2000年,定位为一本面向成熟男士的文摘刊物。《特别关注》以激扬人生智慧、抚慰读者心灵为办刊宗旨,以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动人心弦为选文标准,以俗事雅说、雅事俗说为编辑特色。目前,《特别关注》已经成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年创利税3000余万元。《特别关注》的成功得益于其独特的营销方略。与绝大多数期刊相反,这份杂志首先从订阅切入市场,以订阅带动零售,订阅与零售双翼齐飞。既与全国邮政发行局建立了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又与全国报刊零售终端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使得杂志在创刊当年就达到了9万份的发行量,随之以年均增长40万份以上的速度发展。

每一类期刊的繁荣兴旺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在资讯丰富乃至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挑选信息、如何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取决于办刊者的眼光和判断标准,更取决于读者的眼光和判读标准。如何既坚持内容的丰富性,又坚持服务的针对性,如何既坚持对读者的适应性,又发挥对市场的引导性,如何在小众市场中尽可能地寻找大众,这些都还是摆在文摘类期刊面前的课题。也许,每一个成功的文摘类期刊,都是一个不可复制的范本。

动漫期刊:打响夏季促销战

《漫友》以68折销售,《漫画世界》打出6折的低价——当国家采用财政补贴方式鼓励汽车、家电“以旧换新”之时,2009年夏,一些动漫杂志和企业也发起了对动漫爱好者的“文化补贴”。对此,《漫友》和《漫画世界》的总编辑金城称,这一促销旨在回馈青少年读者,此举直接让利超过100万元,预期将直接带动两刊的发行量增加20%。

由于动漫商品的消费群主要为少年儿童,因此,一些品牌动漫企业纷纷在暑假来临之际,推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让利举措。如《喜羊羊与灰太狼》除了推出新版动漫人偶剧外,还积极启动国内中型城市及农村地区的发行与放映工作,在全国影院推出票价仅5元的低价电影放映场。动漫业界专家称,动漫杂志掀起的本次夏季促销战,进一步带动了消费市场的繁荣,同时给动漫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业内其他动漫期刊品牌将采取何种措施应对值得拭目以待,不过这种内部良性竞争的加剧,将有效刺激动漫产业自主创新和拓展市场的积极性,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消费者。

在全球金融危机压力下,动漫产业得到了国家进一步的扶持。动漫产业已经全面复苏,如新派幽默漫画作者朱斌的漫画单行本《爆笑校园》,逆市飘红,目前销售总量已经超过200万册,创造了继《乌龙院》之后本土原创漫画的又一个纪录。在不久前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2009年优秀少儿报刊推荐名单中,因内容健康向上、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出版质量和发行情况较好,《漫友》和《漫画世界》均榜上有名。其中,《漫友》拥有包括大批漫画家的资源库;于2008年改成旬刊的《漫画世界》则以低廉的价格和轻松的内容吸引了青少年读者,稳居国内同类刊物发行量的前列。2009年,《漫画世界》改成全彩印刷,迅速占据中国本土幽默漫画的市场空白。看中动漫期刊市场的还有知音集团,11月27日,知音集团斥资1000万改版的我国第一本全彩色连载漫画周刊——《知音漫客》正式对外发行,刊物以故事漫画连载的形式,集合了颜开、姚非拉、周洪滨等国内一流原创漫画家的最新长篇佳作。改版后,《知音漫客》以轻松活泼的语言特色,展示普通人的生活、梦想和快乐,以及青少年现实和虚拟的生活。

期刊改革:永恒的话题

2009年5月12日,湖北知音期刊出版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新闻出版总署报中宣部同意,收购了台湾侬侬公司股权。侬侬公司是台湾一家国际化出版公司,系香港TOM集团旗下城邦公司与芭比侬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吴丽萍女士经营)合作成立的股份公司,注册资金2500万新台币(约合人民币515万元),主要编辑出版《侬侬》、《妈妈宝贝》、《小天才》等杂志。《侬侬》是台湾知名度较高的女性流行时尚刊物,月发行量2万份。年发行量60多万份,年利润2526万新台币(约合人民币520万元)。该杂志除台湾外,主要销往大陆、香港、澳门和东南亚部分国家。两家股东一致同意出让侬侬公司80%的股份给知音集团。这标志着在改革的推动下,中国期刊在海外收购和资本运作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9年11月17日, 四川期刊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成都举行了成立挂牌仪式,这是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的第一家股份制期刊集团,而“股份公司”的目标更是锐意打造“中国期刊第一股”。新组建的股份公司将实施“一三五”战略规划。即“一年实现整合”,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进入股份公司的各报刊社的转企改制和股份公司的组建;“三年实现突破”,通过一到三年的发展,做实做强一批报刊,深度进入新媒体领域,使主营业务的规模和效益实现突破性增长;“五年实现跨越”,再通过一到三年的发展,力争实现股份公司整体挂牌上市。在四川期刊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规划中,新媒体业务的发展颇受关注,将以内容提供作为核心竞争力,全面进入新媒体领域,让优质报刊内容资源在新媒体环境中实现第二次销售和增值,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中国期刊业改革虽然步履缓慢,但也一直在推进之中。2009年,继出版社转企改制之后,期刊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也已经明确。对中国期刊业来说,要迈入世界先进期刊之林,引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改革是必然的选择。只有通过改革,打破传统的行业准入壁垒,实现资源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才可能实现期刊的优胜劣汰和做大做强。○

猜你喜欢
财经动漫杂志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财经日历
杂志介绍
财经阅读时代
锋绘动漫
开口笑
锋绘动漫
财经神回复
杂志收纳碗
财经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