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与健康心理素质培养

2009-01-27 08:25张少华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考试实验教学心理

张少华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与课堂教学一样,是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锻炼优秀品质的重要环节。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直观、新异有趣等特点,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好奇心,但是也存在着学生潜在的、妨碍实验教学效果的恐惧心理;难于自控的紧张心理、考试焦虑心理等等,这些都是阻碍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真知的心理障碍。本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就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地心理因素,克服消极心理因素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下面仅就如下几个方面谈谈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1 克服考试焦虑心理,培养从容应对态度

实验操作考试是实验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除可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外,还可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准、能力培养、技能掌握等情况,更能检验学生的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在实际操作考试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左顾右盼,心烦意乱,思维迟钝,头上冒汗,手脚发抖等情况,这是由考试焦虑引起的。所谓考试焦虑是指学生面临考试情景时屡屡出现恐慌心理,无法自控,同时伴随各种不适的身心症状,导致考试失败的心理疾病。下面谈谈中学实验操作考试中学生焦虑心理的表现、和调控策略。

1.1 学生焦虑心理的表现

1.11 情绪焦虑

根据"情绪理论"(Lazarus,1968),从情景事件的刺激到产生特定情绪反应,中间存在两种过程,一种过程是个体判断所面临的事件是否存在压力或威胁,另一种过程是在前一种过程得出"存在威胁"的结论后,个体衡量自已有多少可选择的反应方式,以及自已有多少资源(能力,努力和其它条件)可用来应付压力和威胁。一些学生对自已的实验操作方法,实验结果分析判断心存疑虑,总是担心操作不当,会失败,会出事等等,尤其在严肃的考查情景和教师的注视下,情绪更加紧张,出现颤抖,出汗甚至尿频尿急等过份的情绪焦虑现象。

1.12 认知模糊

认知在考试焦虑的形成过程中居于主导性的地位,因为只有当应试者把考试或考试失败看成是对他的一种巨大威胁时,才会形成较强的焦虑反应。一些学生由于认知发生偏差,因此在操作时头昏脑胀。

1.13 操作紊乱

实验是一种科学研究过程,它既要学生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又要学生有娴熟的操作技能,更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些学生由于缺乏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实验操作考查时又忙又急,手足无措,操作顺序颠三倒四,滴瓶滴管张冠李戴,思维僵化,不会排除不利因素,死钻牛角尖等。

1.2 学生焦虑心理的调控策略

1.21 认知矫正

考试焦虑是学生对考试事件在认知上的歪曲,导致情绪上的紊乱和行为上的异常。认知矫正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影响学生对考试的知觉和评价,使学生对考试获得一种现实的态度,进而对"即将面对考试"这一情景产生一种控制感。心理学家爱丽丝曾说过"人的认知直接影响情绪,错误的或不现实的认知会导致异常的情绪反应,进而产生各种身体和心理病症,如果矫正了认知就能改善情绪反应并消除焦虑症状。因此,首先要使学生改变对考试和考试焦虑之间关系的错误认识,使他们意识到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是造成压力的关键。其次帮助他们分析为什么在同样的考试中大多数学生没有过高的考试焦虑,通过改变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考试动机。再次要减轻压力,放下包袱,有效的降低考试压力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首要措施。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实验考查并不是"一考定终身",现在的实验考查均留有余地,一般均可补考。使学生放下包袱。

1.22 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是放松练习,放松练习是一种简易的身心放松程序。放松冶疗的原理来自这样一个发现:人在肌肉放松条件下的情绪状态与焦虑状态是相互对抗的,二者不能相容,一种状态出现必须抑制另一种状态。南非心理学家沃尔扑(Wolpe)把这一现象称作"交互抑制"。根据交互抑制原理,就可以通过诱导肌肉放松达到紧张焦虑反应的抑制。方法是,双手慢慢握拳,握到不能再紧时,再慢慢放松。反复练习几次。另外,还可采用下列方法:

(1)深呼吸法,实验操作前用鼻子深深地、慢慢地吸气,再从嘴巴里慢慢地吐出来。

(2)超觉静站,以舒服的姿势站好,保持身体的平衡,想像身体各部位的放松,从脚开始,然后双腿,背部,颈,再到手心。

(3)自我安慰法,在心理对自已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等。

2 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青少年特别容易被新异,不平常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这是一种好奇心理,是学生质疑之源。在实验教学中应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好奇心理。抓住这一心理特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其学习兴趣,更要加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讲盐的性质"金属与盐发生反应的条件"时,我增加实验了钠与水、钠与硫酸铜的演示实验,提出问题:钠放入水中会有何现象?把钠投入滴有无色酚酞的水中,面对一系列声、色、形并举的反应现象,学生感到惊奇不已,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此时,我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启发,引导分析,揭示产生现象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其后向学生提出:钠投入到CuSO4溶液中会产生哪些现象?钠能否把铜置换出来?在学生分析,预测后,再做演示实验,验证其思维方法的正确性。再如:讲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我要求学生用日常生活中可乐罐、矿泉水瓶等材料设计出能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的制取装置。实验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质疑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克服恐惧,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恐惧是每个人都会出现的基本心绪之一,而且,往往是比较单纯的一种情绪,它由客观造成而且伴随着认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不同的人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同一事物,作用于不同个体,反映是大不一样的,如:在做氢气具有可燃性演示爆炸实验时,有的同学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有的同学却胆战心惊,堵住耳朵,不敢睁眼。间接的感知也同样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如老师强调要注意化学实验的安全,社会舆论和报刊宣传化工产品有毒和某些药品的致癌作用,这些都可能造成某些同学在化学实验中的畏惧心理。特别是本人或别人由于操作失误产生一些危险时,更是如此,例如燃着的酒精灯倾倒、浓硫酸溅到衣服上或由于通风不良造成实验室气味难闻等等,这些直接的感受更强化了那些间接的感知而促使恐惧心理增强。

恐惧心理属心因性障碍,是外部刺激作用于脑和植物神经系统产生的结果,它不是一种器质性疾病,一旦外部刺激弱化或消除,这种心理也将随之淡化而消失。

我想,首先从教师处找原因,在演示实验时,教师要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实验操作要规范、熟练、灵巧、现象鲜明,给人以美感。有危险的实验,操作要准确,保证万无一失,即使偶尔出现问题也要处之泰然、果断处理,而不要造成人为的紧张。第二是恰当激励,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激励因素"能令心情舒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以肯定,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以高度的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以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感觉。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做好实验"的良好心理状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愉悦。如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时,在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下,自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制取等内容后,提出能否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用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让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答案:不能。然后诱导学生用吸滤瓶、小试管、浓碳酸钠溶液、浓盐酸溶液等仪器及试剂设计实验熄灭酒精灯火焰,由此得出,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激励,步步深入,步步点拨,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克服了各种困难,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成功的喜乐。使学生情绪倍增,效果良好。第三是对待化学中可能产生的危险,我认为不应过度渲染,要实事求是地讲明利害,要着重讲清防止发生危险的方法和道理,只要能正确操作是不会发生危险的。可以向学生介绍,谁家也不会因为煤气能使人中毒就不点火做饭,首先是敢做,同时要慎为,不能因噎废食。

恐惧心理来源于外界但影响了自身,消除方法是:淡化外部刺激,加强自身承受力,用科学态度去对待,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品。

4 克服紧张心理,培养学生树立自信

学生在实验室独立操作或当众实验时,很容易产生紧张心理,尤其在技能考核时,紧张情绪很难避免。当操作尚不熟练或刚刚接触独立实验的学生几乎人人都会体验到这一点,只不过表现有轻有重而已。

学生独自操作时,他们既希望有人帮助指点,又怕老师总站在旁边"监视",监视会增加外部压力导致精神不集中,怕因操作错误受到老师

批评,因而更强化了紧张心理。 紧张心理是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的统一,是由紧张条件的刺激物所引起大脑机能状态的反射性改变,一旦紧张刺激物消失,则紧张心理也就随之缓解或消除。首先,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加强训练,是消除紧张心理的主要措施。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自我表现、增强信心提供机会,消除内部压力是解决紧张心理的关键。其次,在演示实验时,教师自身的心理紧张完全会直接感染给学生,学生视教师为楷模,老师的一举一动在学生心目中都是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用教师的榜样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是外因转化为内因,进而消除紧张心理的重要条件。

5 潜移默化,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与非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对自己的化学实验操作的示范性,绘制实验仪器装置的规范性,板书的工整性,语言的生动性和解题的标准化等都应严格要求。例如,学生在学习氧气制取实验时,实验装置的连接、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会经常出现等错误,若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能注意提示,规范操作,则可防止学生出现违反操作规程的错误。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来源对教师的模仿,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规范操作,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精神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

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地心理因素,克服消极心理因素,注重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教师要经常研究学生实验时的心理状态,调动并爱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针对性地解除他们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收稿日期:2009-11-18

猜你喜欢
考试实验教学心理
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索
网络与云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初探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心理小测试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