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国
[案例]
“打也打过,骂也骂过,不知道哪辈子作了孽,生了这么个不争气的东西。没得办法,实在没得办法啊!”只要小刚一犯浑,他的父亲就会被请来学校。不由分说,父亲总是先甩给小刚两个巴掌,然后就重复着这么几句话。再后来父子面对面地站着,如同两座铁塔相对无语,父亲不时撩起衣襟抹着辛酸的泪,儿子则偏着头,满脸的不屑。只有在班主任急得快要跳脚的时候,小刚才会辩解道:“他们看不起我!他们没有良心!”
小刚的父亲来过几次了,每次来都是为了同样的事:小刚掐别的同学的脖子,推土机似地顶在墙上掐,等到老师费劲地把他拉开后,同学脖子上的指印已清晰可见了。这可真是件要命的事!看着班主任被小刚折腾得焦头烂额,看着小刚的父亲被他搞得束手无策,看着受伤学生青紫的脖颈,我除了愤怒、同情之外,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小刚这个“浑人”不在我班上。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新学期,当我拿到学生名单,看到最后用红笔缀着的“小刚”三个字时,我……我……鼻子酸了,虽然之前教导主任已经跟我们六年级的四个班主任打过招呼,作好接受小刚的准备。唉!我该如何对付“浑人”小刚呢?
“报告。”“进来。”我抬头看时,竟然是小刚,扛着一桶纯净水,还讪讪地笑着。学生报完名,我离开教室还不到五分钟,小刚竟然扛着水来了。“王老师,你办公室没有水了,我来给你换水。”“呀,没水了,好啊,你把水装上去吧。”装好水,我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他就一溜烟跑了。呀,这家伙眼力劲真不错,转念一想,他这么做会不会有什么意图呢?这下子倒把我搞糊涂了。
上课时,我习惯性地用目光扫过每个学生。小刚一个人无精打采地坐在角落里,但当我的目光停留在他身上时,他立刻坐直了身体,讪讪地笑着;过会儿再看,他还是坐得直直的,笑着;再看,还是坐得直直的,笑着。咦,这家伙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浑,整整一节课,他既没有拍桌子砸板凳,也没有乱吼乱叫,好奇怪呀!下课时,我特意表扬了他,他还是坐得直直的,腼腆地笑着。
下午排位置,正好排到小刚和李敏同桌。李敏死活不干,问为什么,李敏说,小刚上课又叫又闹,还欺负人……还没说完,小刚犯浑了,又叫又闹起来:“没有良心,我知道你们都看不起我,没有良心,你们当心点……”说着又恨恨地坐到角落里去了。
“噢,是这么个情况,早上我跟小刚谈过一次话,小刚已经保证不叫不闹了。喏,第一节课,他叫了吗?闹了吗?拍桌子了吗?没有吧,这就是他的诺言。他做到了,我们应该为他鼓掌才是。”教室里响起了掌声,小刚静了下来,讪讪地笑着。
“李敏,现在小刚可以做你的同桌了吧。”李敏勉强点点头,小刚坐到了李敏旁边。“小刚,能够继续兑现你的诺言吗?”“保证做到。”“好,现在啊,老师允许你每节课叫两次,但不要瞎叫,如果坚持一个星期,奖一本练习本,坚持一个月,奖一本软面本,坚持一个学期……” 小刚急了,叫了起来:“老师,相信我,我一定做到,哪怕没有奖……”
不知道我当时哪来的智慧,也不知道当时小刚哪来的默契,竟然把这场戏演得如此精彩!然而精彩归精彩,我心里总觉得有些不踏实。
一个星期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大半个学期过去了,小刚真像换了个人似的,竟然没有制造半点麻烦,虽说一物降一物,可我并没有出什么招数啊,难不成就是因为我每次上课时多看了他一眼?没有这么神奇吧!
期末考试后,小刚一拿到自己的考卷,竟然肆无忌惮地叫起来,大家吃了一惊。“小刚,停下来!”我大声喝道。可小刚还是叫着:“噢噢!及格了!好开心,过年啦!王老师,你不知道啊,三年了,我终于等到一个及格了!”
叫吧,闹吧,我从来没有见到过哪个学生为自己得了61分而发狂,看着小刚叫着、闹着,我心里美滋滋的。
直到毕业,小刚也没有制造任何麻烦。我经常在办公室说小刚进步了,不少老师都觉得很奇怪,以为我说反话呢。
发毕业证书的那天,小刚知道自己数学考了70分,扯着嗓子又叫开了:“及格了!及格了!进步了!回去好叫爸爸发奖金喽!”
看着小刚又癫又狂的样子,我笑着问:“小刚,熬了一年,辛苦吧?”
小刚答道:“不辛苦,你真好,我喜欢你上课。”
“为什么呢?”
“上课时,我喜欢你老是看看我,你不知道,三年级时,因为我成绩不好,每个新学期我都想好好表现一下,所以开学第一天,我就去扛水,希望给老师留个好印象,可那些老师总是骂我不守纪律,说我到处乱跑。他们没有良心,看不起我,几年了,我都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不许我说话,也不许同学跟我说话,一年到头看也不看我一眼,所以,我就捣乱,找他们的麻烦。只有王老师你最给我面子……”
想不到小刚没有跟我作对的原因竟是那么简单,也想不到制造一个“浑人”是那么简单,更想不到改变一个“浑人”也是那么简单。
我真幸运,因为我无意中多看了小刚一眼,让小刚感到多了一份关注,多了一份尊重。也因为多看了那一眼,也让我得到了小刚的关注和尊重。
[反思]
小刚改变之前,有老师断言他是个“问题学生”,现在细细思量小刚那无奈的辩解——他们看不起我!他们没有良心——这又是谁的过错呢?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难免会忽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实践中,我们总觉得“问题学生”很难拉回头,倘若好好地反思反思,也许我们会发现,我们的一些细节,不经意间,已经伤害了他们。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一路走过来,每接一个班级,班主任老师总要向以前的任课老师询问一下班级情况,以前的老师也总会毫不吝啬地直言相告,谁谁谁怎么样,交待得一清二楚,接班的老师看着这些孩子的名字便觉得灰暗起来,便生出几分不快来,当见到这些学生时,难免会看不上眼,甚或恶言相向。实际上,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本以为换了老师会改变原来被训斥、被冷落、被歧视的局面,殊不知“问题学生”的标签仍然牢牢地贴在脸上。
在小刚这个案例上,我深刻认识到,尊重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如果一个教师没有“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很难做到善待每一个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充分把握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价值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承认个别差异并积极探索因人施教的途径和方法,决不放弃对任何一名学生的教育引导,这是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看,教师更不能对一个学生妄下断语,应有发现每一个学生独特性的眼光,寻找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努力实践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汤庄小学)
责任编辑 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