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近况

2009-01-25 06:13戚记伟全仁夫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9年9期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综述中医药

戚记伟 全仁夫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药;综述

中图分类号:R681.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9--0066--03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多由颈椎退行性改变,椎骨内外平衡失调、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引起的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颈部活动受限,伴有头晕头痛、视物不清、记忆力减退、耳鸣或听力减退等一系列症状。此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45~60岁的中老年人,但是随着电脑的普及、人们工作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目前呈多发且年轻化趋势。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国内颈椎病的发病率为3.8%~17.6%,其中约70%伴有椎动脉受累。本病最大的特点是体位性眩晕,以头颈部旋转更为明显,常突然起病,反复发作,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因此本病越来越引起医家的重视,许多学者和医务工作者对此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由于传统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故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近况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中虽无此病名,但以其临床表现分析,当属祖国医学“眩晕”、“痹证”和“颈肩痛”等范畴,其论述散见于各种古籍文献中。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以肝立论;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理论基础上,阐述“下虚则眩”理论,《景岳全书·眩晕》有眩晕“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了“无虚不做眩”;朱丹溪在张仲景以痰饮立论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有“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诸病源候论·风痹论》说:“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状肌肉顽厚,或疼痛,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并提出瘀血致痹证的病机、症状;《古今医鉴》说:“病臂痛为风寒湿所搏……有血虚作臂痛,盖血不荣筋故也;因湿臂痛,因痰饮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痛,两手软痹。”阐述了造成臂痛的三种原因,即风寒、血虚和湿。近年来,现代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I临床体会,对本病作出了一些可贵的探索。如董万涛等对本病从虚、痰、瘀立论,肝脾肾亏虚,气血不足,湿痰内生,阻遏脑窍脉络,血液凝涩不畅,清窍失养,髓海失聪,而致本病,治以补益肝肾、化痰通络、活血化瘀为主。严培军等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虽颇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风、火、痰、虚、瘀”几个方面,其病变多与心、肝、脾、肾四脏相关。肝肾阴虚,肝风内动上扰清窍;脾虚生痰,痰湿阻滞;心脾亏虚,血虚不能上荣;肾精不足,脑髓失充;血脉瘀滞等都可导致本病。王禹增等认为本病的病位在头颈项,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最为密切,并将其病机特点概况为:虚实夹杂,虚在气血肝肾,实在痰瘀风湿。综上所述,本病多见本虚标实之证,在肝肾精气不足、气血亏损、脾虚等本虚的基础上,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以致气滞血瘀痰阻、脉络不通、脑府失养,从而发病。

2临床治疗

在长期的临床经验积累中,中医药对CSA的防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且治疗方法多样,主要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结合牵引、穴位注射、穴位埋线、小针刀、综合治疗等,各种疗法又有其不同特点,具体治疗因人而异。

2,1中药治疗邓友章教授将本病分为肝阳上亢、瘀血阻络、痰湿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5型,分别以自拟止眩汤、自拟颈椎通瘀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八珍汤、寄生当归汤加减治疗,疗效满意。张霆等将本病分为气血亏虚、痰湿内阻、湿热内扰3型,在防己黄芪汤合四物汤的基础上,分别加减益气聪明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治疗,同时设对照组用丹参、黄芪注射液静滴。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SA运用中医药治疗有较好疗效,辨证分型施治优于单纯丹参、黄苠注射液静脉滴注。梁东升以天麻钩藤饮为主方治疗本病,兼见肝肾不足者加巴戟天;气血亏虚者加当归,党参,川芎;痰饮内盛者加半夏,茯苓。治疗98例,总有效率为96.9%。崔杰采用中药薰蒸治疗本病64例,结果治愈例,显效34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2%,明显优于颈复康颗粒对照组。

2,2针灸治疗王希琳等将12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百会穴久留针8h和局部穴位电针疗法,对照组采用百会穴留针30min和局部穴位电针疗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为8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百会穴久留针治疗CSA有较好疗效。张继成等针刺双侧风池穴、颈夹脊穴、百会穴、内关穴、太阳穴,然后用玻璃火罐由风府、风池穴、颈夹脊穴至颈6之间由上而下缓缓用力走罐,每条经络走罐3~6次,直至皮肤红紫或出现紫红色斑点为度。治疗38例,总有效率为94.4%。张氏认为针刺加走罐,可达到疏通经络,激发人体的阳气,平衡阴阳,调理脏腑的功能,促使本病的早日康复。朱爱军用大灸百会、大椎刺血疗法治疗本病30例,总有效率为96.7%。

2,3推拿结合牵引裴旭海将139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推拿结合牵引(治疗组)和内服补阳还五汤(对照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为92.2%,治疗组CSA症状与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怀南用关节松动手法配合牵引治疗本病20例,总有效率为95%,关节松动手法在CSA的应用是根据颈椎解剖学的特点,针对性的进行治疗,通过手法来直接作用于患部,解除对椎动脉的扭曲及压迫,改善了椎动脉的血供,有利于脑血流的灌注,手法配合牵引,治疗更加直接。白少聪运用推拿与牵引治疗本病80例,结果治愈44例,显效3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5%。

2,4穴位注射郑会芬等用0.55mm×40ram针头5mL注射器抽取复方当归注射液1mL加入5%葡萄糖溶液3mL行颈5、6夹脊穴穴位注射,然后用放射免疫法检测CSA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CGRP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血浆ET含量有所下降,CGRP含量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CGRP在CSA发病中起重要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颈夹脊穴位注射能有效地降低血浆ET含量,升高血浆CGRP的含量,扩张椎动脉内径,改善椎动脉的血流状况。罗胜平等穴位注射配合针灸治疗本病20例,总有效率为95.0%,穴位注射配合针刺是穴位特异性作用,药物效能,以及针刺对机体机能整体性调节三者的协同作用,针刺和穴位注射的联合应用,既保证了针刺刺激的强度,又保证了有效刺激的时间,故疗效较好。

2,5穴位埋线王守星等在风池、大椎、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两侧1~2cm处植入羊肠线治疗本病108例,总有效率为97.2%,该法初为机械刺激,后为生物和化学刺激原,具有短期速效和长期续效的优点。赵利军将78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C3~C7夹脊穴穴位埋线方法,对照组采用针刺 C3~C7夹脊穴、风池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为79.4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郭学梅等在百会、风池、颈2~颈7夹脊穴埋人羊肠线治疗50例,总有效率为98.0%。

2,6小针刀韩德锋用针刀行枕下三角松解术治疗本病89例,总有效率为95.5%,针刀松解可使挛缩的肌肉筋膜张力降低,在人的自身调节作用下并加以手法牵引可使移位的椎体复位,针刀切开筋膜使粘连组织得以分离,局部蓄积的组胺、前列腺素、血管紧张素、氧自由基等体液因子得以释放,并使周围循环血液迅速进入病灶部位,使之得以修复,改善了脑供血,同时解除了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所受的异常刺激,使痉挛的椎动脉得以扩张,血液循环改善。郑智等运用针刀行枕下三角松解术、寰枕筋膜松解术、第2颈椎棘突及棘间韧带松解术及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本病68例,总有效率为91.2%,明显优于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和口服西比灵对照组。

2,7综合治疗综合治疗绝不是简单的几种治疗方法的相加,它是一种序贯治疗,有重点、有顺序。本病的治疗方法多样,在具体实施时要根据病人具体症状和体征及其自身条件优选2~3种方法并用或相继或相间应用。欧阳波等运用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颈部短波电泥、手法按摩(简称“三联”法)治疗本病50例,同时与手法按摩治疗的47例和颈部短波电泥治疗的40例作对照观察。结果三联治疗组治愈显效率为90.0%,手法按摩组为74.5%,颈部短波电泥组为70.0%,经统计学处理,手法按摩治疗组与颈短波电泥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三联治疗组与手法按摩治疗组和颈短波电泥治疗组比较差异都有显著性(P<0.05),表明三联疗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王明怀等应用中药理疗、中药外敷、中药内服治疗本病128例,总有效率为91.07%,提示中医药综合治疗CSA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3评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中医药对CSA的病因病机、临床治疗等多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逐渐深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但是笔者认为中医药对CSA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中医对CSA病机的研究尚未取得突破,针灸、推拿治疗本病种类繁多,多为个性化经验治疗,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影响中医的现代化。(2)辨证分型不统一,无量化标准衡量风、虚、痰、瘀等证型造模的成功,影响临床及科研的严谨性、可重复性。(3)缺乏严格的科研设计,对照组的合理选择问题,疗效评价标准的不统一问题,都将影响临床结果的可信度。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大中医对CSA发病机制的研究力度,应采用现代技术从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探讨其机理,进一步统一规范针灸、推拿疗法对本病的治疗。再者,应进行多中心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通过文献及临床研究,统一证型,建立证侯标准及评价动物模型的标准,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依据。在科研设计中,应遵循严格的随机、对照、双盲原则,加强统计学处理,制定完善的纳入、排除、疗效评价标准,为临床提供参考。总之,随着中医药对CSA的治疗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规划,以及结合现代科技优势,必将为CSA的防治开辟一个广阔的前景。

猜你喜欢
椎动脉型颈椎病综述中医药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小针刀配合温胆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