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六十年

2009-01-25 08:04王廷飞
创新时代 2009年9期
关键词:杂交科技国家

王廷飞

六十年的时间可以做什么?对于1949~2009年的中雪来说,60年的时间可以完成数目庞大的“零的突破”——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杂交水稻、大庆油田、银河系列大型计算机、秦山核电站、神舟系列飞船、国产大飞机乃至甲型H1N1流感疫苗。这只是极小部分关键词而非新中国科技发展全貌。建国60年,从“向科学进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消费类事业到科技促进经济、从初期的侧重国防领域到民生领域的全面跟进,新中国科技事业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华丽转身。

向科学进军

中共中央对科技的重视,在建国之初便有所体现。1949年11月,开国大典的盛况刚刚过去,中国科学院就在距离中南海不远的文津街北侧的3号院挂牌办公了。6年多之后,中国迎来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1956年年初,中共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同年,《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又称“12年科技规划”)开始实施。这个中国科技史上第一个系统的规划纲要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起点,此后短短七八年时间内,中国跨入现代科学几乎所有领域的大门,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学科研究体系,储备了大量科技人才。

关键词之一:两弹一星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国际环境非常严峻,国防科技的发展成为重中之重。1958年,毛泽东公开表示:“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地区升腾起巨大的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在该领域,中國再次步入世界五强;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当时,世界上能把人造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也不过是屈指可数的五个。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两弹一星”,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大国复兴的国防基础。

在国家经济、技术基础都十分薄弱,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我国第一代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小的投入和较少的时间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就。1985年,杨振宁看望身患癌症的邓稼先时,问起国家为两弹研发的有功人员颁发奖金的事情。邓稼先说:“奖金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发给整个“两弹”科研队伍的奖金总数才不过一万元,受奖机构自身又拿出一部分钱按照10元、5元、3元的级别分下去。邓稼先当时拿到了最高的奖励级别——每颗“弹”10元钱。

向一切为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的人们致敬!

关键词之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65年9月17日,中国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体牛胰岛素。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继“两弹”之后,国人再次扬眉吐气,民族自信心大增。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特殊意义在于,中国这次不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甚至不是“继某某国家之后成为少数几个”,而是“世界上首次”,代表了当时该领域内的最高水准。

关键词之三:大庆油田

“中国贫油”,这是建国初期外国专家的论断。贫油论让国人倍感耻辱,更让新中国的领袖们焦虑和担忧。史料显示,由于石油紧缺,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举步维艰,就连军队的训练和执勤飞机都不能正常运行。时任三军统帅的朱德说:“没有石油,飞机、坦克不如一根打狗棍。”新中国“一五”期间,唯有石油工业没有完成预期目标。1959年,全国原油消耗量504.9万吨,白产量不足一半。这一年,中国进口石油花费外汇1.83亿美元,占国家进口用汇总量的6.7%。

中国究竟有没有大油田?以李四光和黄汲清为代表的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基于科学的地质理论,坚信“我国油气储量丰富”。我们现在已没有具体数据,当年在全国多少地方、圈定了多少口井等待着石油的喷出。在经过了一次又一次失望之后,松嫩平原上的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勘探发现了大油田!这一天,是1959年9月26日,正是新中国国庆10周年前夕。这不啻是一份厚礼,消息传出,举国欢庆。这片油田也由此以“大庆”为名。1960年3月,大庆油田投入开发建设,仅用3年的时间就拿下大油田,甩掉了“贫油”的帽子。

1963年12月4日,新华社播发《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新闻公报》,首次向世界宣告:“我国需要的石油,过去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

关键词之四:杂交水稻

1973年10月,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袁隆平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一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经过反复试验,1974年,从袁隆平所在的湖南省开始,杂交水稻进入试种阶段,亩产超过650公斤。1975年,试种面积达到5600亩;1976年,全国示范推广面积扩大到208多万亩,全部增产20%以上,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28631万吨,比1965年增长47.2%。中国开始有能力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

科学无国界,30多年以来,受惠于杂交水稻的人口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人。这里有一条记者最新得到的消息:中国愿意与世界分享杂交水稻成果,并将杂交水稻打造成援外“金字招牌”。在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对外合作部长级会议上,“杂交水稻之5Z'袁隆平向海外十八个国家部长级官员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介绍了杂交水稻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1978年,是中国又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当时宏大的历史背景相信每位读者都耳熟能详,这里不做赘述。我们来把目光聚焦在科技领域:3月14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在会上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科技开始与促进经济发展挂钩。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也促使了科技体制的改革,1985年中央作出《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科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承认技术的商品性,促进技术市场的开发。1988年,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关键词之五:“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

1983年12月22日,我国首台每秒可运行一亿次以上的巨型计算机在国防科技大学问世。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计算机的国家。第二年,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国庆庆典上,这台命名为“银河”的巨型计算机的模型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此前,我国由于没有高性能计算机,勘

探的石油矿藏数据和资料不得不送到国外去进行计算处理,不仅费用昂贵,而且所有数据无密可保。“银河——1号”的问世不仅意味着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突破,也为许多重要科研领域提供了技术支持。

1992年11月19日,“银河—Ⅱ号”10亿次巨型计算机通过国家鉴定。

1997年6月19日,“银河—Ⅲ号”并行巨型计算机通过国家鉴定,峰值性能为130亿次。“银河”系列巨型机将我国巨型机技术推向了国际前沿。

关键词之六:秦山核电站

1991年12月15日,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秦山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秦山核电站是我国主要依靠自己的科技力量和工业基础完成全部设计、建造、调试、并网任务的第一座核电站。在当今世界上,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并不多。秦山核电站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秦山核电站是我国和平利用核能的典范,以此为标志,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秦山核电站也被誉为“国之光荣”。

根据最新消息,2008年12月秦山核电站扩建工程方家山核电工程1号机组开工建设,2009年7月方家山核电工程2号机组开工建设。这两台100万千瓦级的核电机组将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建成投产,国产化率超过80%。秦山核电站将实现从30万千瓦到百万千瓦的重大跨越。

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

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央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科技被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此后,国家进一步丰富了科技发展的各项举措,相继出台《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科技法规和一系列研究计划。

时隔11年,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发布,提出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以及“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新目标。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國家行列”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创新”成为当下中国最热门的词语之一,中国的科技事业进入创新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之七:神舟系列飞船

回顾我国载人航天历程,神舟系列飞船是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民族荣耀。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实现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此后的3年里,神舟二号至四号连续飞向茫茫太空,飞船技术逐渐成熟,已经接近可载人状态。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单枪匹马和“神五”飞船一起升空,中国人开始历史性的太空之旅,21小时后顺利着陆。2005年10月12日,“神六”飞天,费俊龙、聂海胜115小时的太空航程宣布了中国多人多天太空飞行技术的突破,并且完成了中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一位外国作家在评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时说:“这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太空计划。他们每次向前迈进一大步,很少重复飞行。”神舟系列飞船每一次发射,都伴随着新“地盘”的开拓。2008年9月25日晚,“神七”在夜色中启航。与“神六”相比,此次飞行航天员增至3人,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成为新的“太空访客”。9月27日,翟志刚出舱活动,迈出了中国人太空行走的第一步,五星红旗飘扬在浩瀚的宇宙空间。评论说,这是“翟志刚的一小步,中国人的一大步”。

关键词之八,国产大飞机

要么波音,要么空客,不断崛起的大国没有自己的大飞机。这就是我国民用航空事业面临的尴尬境遇。但从2007年12月21日开始,中国“大飞机之梦”的实现变得触手可及。这一天,中国首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支线客机AR/21-700在中国上海完成总装,正式下线。ARJ21-700于2008年11月首飞成功,2009年7月完成首次城际飞行,全面进入试飞取证阶段。该机型的成功点燃了国人对国产大飞机的期待和信心。

2009年9月8目,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外形样机在香港首次亮相。按照预定时间表,C919客机将于2014年首飞,2016年取到适航证并交付客户。

大飞机总设计师吴光辉说:“中国的大飞机一定是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会再依赖别人,相信中国人能解决大飞机关键技术的各种难题。”

关键词之九:甲型H1N1流感疫苗

2009年9月3日,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苗率先投产,9月7日,我国批签了第一批合格疫苗,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可以应用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国家。从6月8日中国企业自世界卫生组织获得可直接用于疫苗生产的毒株算起,整个疫苗研制周期仅用了短短87天。自2009年4月以来,甲流疫情由北美蔓延到全球,中国的积极应对和效率完美诠释了“大国责任”,中国的“大国形象”正变得越来越立体。

60年间,中国的科研人员从建国初期不足500人到今天的4200万人;中国的科研机构从1949年的30多个到2008年的3700多个。共和国正向“科技大国”一步步迈进。

猜你喜欢
杂交科技国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把国家“租”出去
科技在线
高等植物杂交染色体及其杂交基因表达的性状——三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6年生杂交桉无性系对比试验
科技在线
再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杂交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