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玲玲
一位青年教师拿着她的教案《槐乡五月》来跟我研讨。教案预设的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生字,理解南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写出和“白茫茫”等词结构相似的词语。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五月槐乡的清香、甜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这位老师安排了四个教学版块:1,看短片激趣,导入新课。2,初读感知: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槐乡的风土人情。优美的画面,动听的乐曲,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3,研读感悟:让学生当小导游推荐景点:(1)参观五月的槐乡;(2)到槐乡做客。在学生独立准备的同时,教师播放图片资料。4,情感升华:让学生设计广告语画一画五月槐乡的美景,写一写去槐乡旅游的情景。
我仔细地看了几遍后,觉得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想得很好,处处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
可是,试教下来,结果令人失望。整堂课该讲透的重点没讲透,该落实的教学实践没落实,如同一盘散沙。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症结在于教师没有从课文整体人手,设计一条明晰的主线。
中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可多一些整体把握,辐射全文,而不应仅着眼于某个句子该怎样理解,怎么读。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反应设计课堂教学的主线,然后围绕主线展开生动的教学。
一、以课题为主线
一些课文的题目很有讲究,如果教师能结合课题,培养学生研究课题的能力,往往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出示课题,告诉学生今天学习哪一课,部分学生往往在新课开始就没了兴趣,怎么还能在课堂中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呢?因此,在一篇新课伊始,要围绕课题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激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或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自己提出问题,让他们在新课伊始就产生学习的激情,愿意开动脑筋去思考。如《窃读记》一课,揭示课题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谁窃读?…‘为什么要窃读?”“窃读的滋味如何?”等问题展开学习、讨论,辐射全文。
二、以问题为主线
揭示课题时。学生往往对课文充满新鲜感,老师可利用学生的兴奋点来激发学生提问,然后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主线展开教学。如《绝招》一文,老师在出示课题后请学生提问,学生马上会问:“什么叫‘绝招?”“课文中的人物各有什么绝招?”“他们的绝招是怎么练出来的?”等。学生产生这些疑问是自然而然的,而这些问题本身就是教学的突破口,即课文的主线。这样一来,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以时间为主线
按时间先后顺序写的课文,可以以时间为主线展开教学。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可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描写了小兴安岭哪几个季节的景色?”“每个季节的景色各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小兴安岭的哪个季节?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绘画、表演等)表达出来。”这些问题展开教学。
四、以人物为主线
教学写人物的课文,可以以人物的特点为主线展开教学。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学生初读课文找出中心句后,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些地方?儿子的了不起又表现在哪些地方?”然后围绕问题主线贯穿全文。
五、以重点词句为主线
文章的重点词语,概括性的句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是阅读所要解决的重点。老师让学生根据重点提出问题,不但能发展他们的思维,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抓住主线阅读的能力。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赶花》一文时,在初读课文后,就以中心句——“原来养蜂人的生活竟是这样的艰辛,而又这样的充满诗情画意!”为主线进行辐射:(1)抓住描写养蜂人生活艰辛的词句(千里迢迢、天南海北、马不停蹄等)想象、描述养蜂人繁忙、艰苦的生活。(2)抓住“养蜂人的生活是如此艰辛,可是作者却认为他们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这是为什么呢?”这一问题由学生展开研讨。如此长篇幅的课文,南于抓准了主线,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感受到了养蜂人充满艰辛与诗情画意的生活。
六、以情感为主线
有些课文情感比较丰富,如果以情感为主线来设计教学过程,能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得到最佳结合。如《慈母情深》一课可这样设计教学主线:初读课文,学生了解到这是一篇写母爱的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母爱的句子,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描写母亲外貌、语言、行动的句子,细细品味,即可体会到母爱的深沉和伟大。
一篇课文的精美预设就如同一棵枝干挺拔、枝叶繁茂的大树,教学主线就是树干,必须挺直。因此,教学主线应生长于教学目标这棵大树的根基,并且忠实地指向教学目标。同时,每一条预设的教学主线都应打上一个“活结”,在课堂生成时,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及时地进行分解,重组主线。
(责编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