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富丁
文化素养类试题是指不完全依托教材而考查中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试题。历史学科中英语常识类试题便是文化素养类试题中的一种类型,这类试题往往结合历史事件,渗透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英语学科知识,考查历史基本常识。这样的命题方式有利于推动大历史观念的形成,体现了大综合的高考趋势。那么如何应对这类试题呢?下面列出几道典型例题,笔者在解答这些例题的过程中总结出应对策略,以期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典例分析
[例1](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第19题)图5是北京某街道老路牌的照片,路牌的外文为“RUE HART”,RUE是街道的意思,HART指担任近代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此路牌设立的时间应该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八国联军占领时期
D.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解析:赫德在1861年至1908年期间,曾经长期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操纵近代中国海关半个世纪。因此A、D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从题干信息“北京某街道老路牌的照片”和“路牌的外文”分析,北京当时被外国侵略者占领,结合选项判断,在八国联军占领期间,列强在北京为所欲为,才出现图中的现象。正确答案选C。
[例2](2009年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部分第8题)右图所示国际机构成立的初衷是()
A.实现“凯恩斯计划”
B.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
C.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
D.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解析:联系基本的英语常识,图标中“WORLD BANK”是“世界银行”的意思。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世界银行最初主要致力于战后西欧经济的复兴,后转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凯恩斯计划是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拟订的“国际清算同盟计划”;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则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的目的。扣准设问前的限定词“初衷”,即最初目的,正确答案选B。
[例3](2002年高考上海历史卷第33题)一部英文著作的中译本有一句话误译为:“康熙帝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经核对,原文为“Emperor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Cheng Kuang Ying”。问题出在Kuang Hsu帝是谁。
(1)请写出Kuang Hsu帝的正确译名,并运用历史知识说明理由。
解析:正确译名应为光绪。郑观应与康熙帝处于不同时代,他与光绪帝处于同一时代。
二、方法策略
1.要具备高中毕业生应有的英语水平,对于文科学生来说,还要特别注意积累与历史事件有关的专业英语常识。平时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勤于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学养,提高文化素质。此外,对已经考过的英语常识试题需要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常识。
2.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进行必要的拓展。课堂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主渠道,教师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解答此类试题的主导力量。所以教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拓展课堂,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就一些常考的与英语常识类试题有关的知识进行针对性补充,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3.学生要有扎实、全面的历史知识,特别要有系统、丰富的主干知识网络。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善于抓住各模块以及各模块中每个单元的主干知识,建立主干知识通史体系。
4.要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历史学科中英语常识类试题一般是以提供新情境的材料为主,学生可运用相关的英语学科知识,联系有关的历史知识,从材料中抓住关键词,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分析历史试题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综合思考和理性的判断,从而答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