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杰草
【摘 要】民族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民族大学生的发展受地理条件、经济状况、民族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同时,每一个民族大学生又现实地面临着社会就业的竞争压力,因而民族教育必须正确认识到学生在心理成长过程中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从而符合实际地提升学生心理成长的境界,加快受教育者社会化的进程,为其尽可能全面的发展做好必需的准备。
【关键词】民族教育;大学生;心理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032-01
一、民族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心理素质教育是民族教育发展的核心精神
西部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甘肃又是一个民族成分相对较多的地区,所以要全力以赴培养大批民族地区一线教育急需的高级人才,才能满足民族地区发展的切实需要,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今天的民族大学生,同样面临着就业的压力,不仅要有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又必须应对地方发展对自己提出的特殊要求,要去积极地适应地方的实际。因此,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也要重视民族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心理素质教育包括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实的精神力量,作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动力和依靠,使得学生能够良好地与人互动,坚强地应对挫折,直面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健康愉快地学习、工作。科学素养能够使人成为智者,面对外部客观世界,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人文素养能够使人成为仁者,在人的心灵深处有诚善友爱、昂扬高雅 。只有“人格健全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在服务他人与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也才能在困难坎坷挫折面前不屈不挠,对未来充满信心,勇于创造,从而真正体会生活的幸福、个人的价值以及生命的意义”。所以,大学教育的目标不能仅限于给学生一种专业或职业训练,教育工作应从培养人、塑造人的历史使命出发,促进学生心理的成长,使其在思想、道德、情绪情感、精神、意志、信念等方面得到升华,这应是民族教育发展的核心精神。如此,培养出的人才才会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化传承、文明程度和人民素质提高的中坚力量。
二、民族学生心理成长与民族文化特征
人的世界,无论从横向还是从纵向看,就是文化的世界,是形色各异的文化不断接触、交融、变化的世界,更是人在主观能动地对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的辨析、取舍中不断完善自我文化的一个过程。人总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总是向着“可能性”行进。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创造力不断发挥,孕育和呈现出的便是缤色纷呈的文化,面对这良莠并存的各色文化及相互“碰撞”,如何取舍与完善,是影响青年学子的心理成长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
民族大学在个体心理成长中必然地带有着特殊性和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民族学生大部分生活的地域,地理条件相对偏远艰苦,气候较恶劣,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信息比较闭塞,在成长中逐渐养成了肯吃苦、勤劳、真诚、直率等良好的心理特征,同时也在一些方面表现出安于现状,面对具有竞争性的问题和环境的多变时往往容易退缩;习惯于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不善于开拓创新、缺乏处理问题和思维的灵活性,较莽撞、缺乏自信等。二是各民族的学生在其生活和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如语言、文字、观念、服饰、审美、追求等,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带来了他们不同的语言、穿着等,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中也体现出明显的文化和地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三是各民族学生都有自己虔诚信仰的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等,学生都有着典型的宗教信仰习俗,促使他们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活习俗、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是非善恶观等多方面的心理特征。学生生理、文化成长的过程,也是心理成长的过程。由于其成长环境不同,在面对新的环境和压力时,其心理难免产生新的困惑和忧郁,这些现象的出现,实质上与不同文化或文化心理的“碰撞”有关。
对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结合民族文化特征,同时还应该及时汲取其精华成分。比如,藏族文化中广泛细致的道德品行的规范,以及平等、诚善的理念,对提高人的理智和自觉道德有着积极的作用;治愚、治贪、治自私,通过实施道德智慧教育实现将“地狱变成天堂,人们互相残杀的刀枪变成朋友相赠的鲜花”。并倡导“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调服己心”,“坚持利众行”。要求热爱一切众生,保护一切众生的利益,而且要求人们保护众生的生存环境;戒杀生、戒偷盗抢劫、戒淫乱、戒说谎骗人、戒挑拨离间、戒恶言伤人、戒说是非语、戒贪欲、戒暴躁怒气、戒背理邪见等。这些做人的要求或规范无疑与全人类的道德标准是相符合的。因此,民族教育必须从特殊文化背景或文化心理的实际出发,考虑各项因素对个体心理成长产生的影响,通过教育的努力,使各种力量协调配合,产生有利于民族学生心理成长的合力。同时及时地控制、干预一些不良干扰因素,尽力排除不良因素对个体的负面影响,为民族学生心理成长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
其次,根据教育指向未来的功能与特点,在个体心理成长水平与理想心理成长水平存在差距的现实条件下,多创造机会锻炼他们的能力、锤炼他们的性格、逐步形成良好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练就心理素质,正面人生,为学习、职业、生活、自身发展以及社会责任做好准备。真正使每个受教育者成为我们所期望的,人性丰满、精神富有、心理健康、幸福快乐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臧动,现代教育文化建设:基本理念、目标与策略,《课程· 教材·教法》,2005年第5期第5页.
[2]范蔚,我国人格心理学发展与人格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3期第61页.
[3](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第4页.
[4]多识·洛桑图丹琼排著,《爱心中爆发的智慧》,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