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对政论文写作的贡献

2009-01-22 08:48张敬燕
新闻爱好者 2009年23期
关键词:政论胡乔木社论

张敬燕

摘要:胡乔木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早期的主管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领导人,再加上他多年办党报的经历和写评论、社论的经验,使他积累了丰富的专业修养和理论功底。对社论、评论这种政论性较强的新闻文体写作来说,胡乔木既是这方面的高手、专门家,同时在理论上又有自己独到的精辟见解。

关键词:胡乔木政论文创作原则创作特点

在胡乔木为数众多的各体文章中,新闻文体独树一帜,而最能体现胡乔木新闻文体创作成就的又是他的政论文。从1941年6月起,胡乔木就在毛泽东指导下为《解放日报》撰写社论,在此后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他先后为解放日报、新华社、人民日报撰写了一百多篇政论,这一部分文字成果可以说是他一生经国济世思想的较为集中的体现。

对于胡乔木在政论方面的独特贡献,邓力群曾这样高度评价:“主席出个题目,说个意思,乔木同志就能写出一篇社论或评论。主席稍加修改,就送给报社、通讯社发表,让党内外和国内外迅速、及时地听到党中央的声音。这样的社论、评论,从1941年到1949年,收到文集里的就有九十多篇。”与此相映成趣的是,毛泽东1949年6月24日在给胡乔木的信中写道,“乔木:写一篇纪念七一的论文(似不宜用新华社社论形式,而用你的名字为宜),拟一单纪念七七的口号……——此两件,请于六月最近两天拟好,以便于六月廿八日发出,六月廿九日各地见报。写一篇七七纪念论文(带总结性),——此件须于七月二日写好,三四两日修改好。五日广播,七日各地见报……你起草后,我给你帮忙修改,你可节省若干精力。”@我们据此既可看出毛泽东对胡乔木在政论文写作方面的倚重,又可看出胡乔木也确实是文章写作方面的急就章、高手。著名党史学者胡绳在《纪念胡乔木同志》一文中曾谈道:“他为党的言论机关写过为数众多的评论,其中有些堪称典范作品。”穆青在《新闻工作者的良师益友》中也说过:“他所写的许多社论和时评,一直是我们学习的范文。他对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建树,更是对党的新闻工作的重大贡献。”对于那个年代从延安走出来的大多数文字工作者来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即他们基本上都是先从社论稿中开始认识胡乔木同志的。

胡乔木政论文体的写作原则

多年办党报的经历和写评论、社论的经验,使胡乔木积累了丰富的专业修养和理论功底。对社论、评论这种政论性较强的新闻文体写作来说,胡乔木既是这方面的高手、专门家,同时在理论上又有自己独到的精辟见解。

注重理论性、说服性。胡乔术认为文章特别是评论文章,除了要使人看得懂、看下去之外,还要能说服人打动人,这样才算写得好。1950年6月7日,他给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的范长江写信,表示人民日报当日送来请他审读的《如何调整公私工商业关系》的社论写得不好。“原因就是没有分析,只是将决定的办法一二三四地记录了一下。”在列举了若干需要特加论证的方面以后,他说:“只有这样才叫做提出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才叫做有说服性。才说得上透彻。所以这篇文章最好重写,把工业商业分开写。要把必要的材料成熟地掌握一下,找出逻辑关系来。”他细致入微的剖析就像庖丁手中的解牛刀,“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地切中了事物矛盾的肯綮,令人信服。此信虽然是胡乔木对党报重要社论写作所提的一个具体建议和要求,却完全可以作为他关于政论文章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来看。

注意区别对待、掌握分寸。社论性质不同,写法有别,胡乔木对此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社论的选题是政治问题,而怎样写却是技巧问题。社论有分类,各类社论的性质不同,彼此相差很大,对待敌人的社论、纪念性的社论和解决当前问题的社论就不一样。例如对于反驳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只要驳倒就完了,不能指示他做什么。纪念性的社论只提出一般性的任务。而对国内的实际问题就要提出一些具体任务。这其实是经验之谈,随手翻翻胡乔木的政论文章,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例如,为了庆祝1944年7月4日的美国国庆日,胡乔木在这一天给《解放日报》写的纪念社论《祝美国国庆日——自由民主的伟大斗争节日》,就只是在社论的末尾提出了一个泛泛的口号:“我们一定能团结中国一切抗日与民主的力量,配合同盟国。七月四日万岁!民主的美国万岁!中国的独立斗争和民主运动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而写于1957年5月2日的《人民日报》社论《为什么要整风》则在文中列举了若干需要整风的原因和具体建议。胡乔木在文中写道:“我们不但要用‘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法克服党内一部分同志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的倾向,而且……要使全党进一步加强同广大群众的联系……使全体人民……更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文化。”此外,胡乔木还很注意掌握政论文语言的分寸,认为决不能失实和虚夸。他的秘书商恺曾记录了他的有关言论。例如他在评论1959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社论《养猪事业能够高速度发展吗?》中提及的“养猪的高潮很快就会遍及全国每一个角落”时说:“我国一些回民聚居区是没有养猪习惯的,不应该要求禁猪的地方发展养猪事业。社论是报纸的灵魂,每一个论点都应该力求准确,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政策性的社论,更应该分寸恰当,人情人理,无懈可击。”

注意生动性、幽默性。一般认为政论特别是报纸的社论所要论述的主题都是严肃而重大的,很难写得生动活泼、诙谐有趣。胡乔木常常运用生动的语言来增强政论的说服力。他不止一次地强调政论文一定要尽可能写得有政治性的趣味。胡乔木曾告诫大家:“写文章的人还要做一番努力,学会说有趣的话。”他说:“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叫‘议论风生吗?评论文章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这个‘风不是冬天的寒风,也不是夏天的热风,而是小电扇扇来的风。这种风可以把人吹得清醒过来,使人感到舒服。”他指出:“写评论文章千万不要板起面孔来说话,文章里要由适当的幽默。有了幽默、有了讽刺,就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因为“幽默是表现一个人有很高的逻辑能力,能把矛盾摆到一个很尖锐的位置上,使文章具有一种特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他认为,没有一点幽默的政论是不好的,“幽默是对于生活和事物的最透辟的观察,是高级的逻辑和乐观的精神力量”。

《教条和裤子》这篇社论首先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它不同寻常、形象生动的标题,让人过目不忘,另外,这篇社论的语言也极具生动幽默性。作者首先指出,要克服教条主义就要有勇气将教条主义的“尾巴”严肃地表露于众,然后用刀子割掉。而“尾巴”一般是藏在“裤子”里的,这就是教条和裤子的有机联系。作者还把那种将普遍真理原封不动地搬到特殊条件下的教条主义者喻为害了“懒惰病”,“安于做留声机”。在《无可奈何的供状》中,他用“螃蟹责

备它的儿子横行,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丑鬼卡立班痛恨他在镜子里的尊容难看”,来比喻美国白皮书谴责国民党,而实际上他们是一丘之貉、狼狈为奸的本质。这些生动幽默的语言,通俗易懂而又耐人寻味。

胡乔木政论文体的写作特点

作为一名杰出的政论家,胡乔木的政论文章除了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具有宣传鼓动等政论文的一般特点以外,还带有明显的“乔木”特色。

立意深刻、主题鲜明。胡乔木的政论文都有明确的主题,立意高远。他善于从零散的材料中提炼主题,精于从普通的事迹中敏锐捕捉深刻的主题,他能将具体的感性材料。经过加工和思考,处理成系统的理论论述,这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写作才能。如他于1941年6月8日给《解放日报》写的第一篇社论《救救大后方的青年》一文,由抗战后全国的青年、学生都抱着能安心求学,学习抗战知识或参加工作、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望来到大后方重庆这一事件说起,谈到了他们由于要么“不能安心读书”、要么“找不到自己所要做的工作”等引起的不独是物质上生活上更是精神上思想上的强烈的苦闷失望情绪,最后水到渠成地论述了救助大后方青年的主题,可谓立意深刻:第一,对抗战的前途须有透彻的认识和信心;第二,必须自强不息,自觉地担负自己应尽的责任;第三,必须善于识别各种危害青年者的面目。此外。胡乔木的政论文还常常用文章的标题旗帜鲜明地反映全文观点,这种“标题显旨法”在胡乔木的政论文中占大量的比例,如《欢迎科学艺术人才》、《苏必胜,德必败》、《把我们的报纸办得更好些》、《纪念孙中山批判蒋介石》、《总动员与总崩溃》、《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警惕军国主义的逻辑》、《两岸合作振兴中华》等。都是用标题准确显示主旨的,我们去读一读正文,就可以发现,这些标题或表明党的主张,或揭示敌人的阴谋,或动员民众、发出呼唤,或宣传革命、部署工作,总之标题都明确揭示了主题,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立场。胡乔木的政论文都是为实际政治斗争需要或配合党中央的中心工作而写的,针对性极强,论述问题往往能抓住本质、深入人心。

逻辑严谨、文气充畅。胡乔木非常注重文章的逻辑力量,他说“凡写重要问题的社论必须充分展开逻辑,才有被人接受和重视的理由”,“一篇文章,就是辩论,就应当设想是在同人辩论。这种辩论应当在逻辑上表现出来”。这样就可以使论点突出,论据充分有力,论证周到严密,文气充畅,以理服人。而“一篇政论有没有强大的说服力,有没有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本身的逻辑是否准确严谨”。

读他的政论文章,很大的一个感受就是能处处感受到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充盈在文中的畅达文气。现代文章学认为:文章的气势,简称“文气”。也可以称作“文势”。是作者的精神气质、文章的意旨及事料所包含的生命力量、逻辑力量、情感力量,通过文章的结构、语言等形式要素表现出来的气韵和态势,是文章审美感染力的重要表现。和胡乔木共过事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急就章的高手,无论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中。还是在只争朝夕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他都能迅速、及时地写下分析现状、揭露实质、宣传政策、指导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量结构严密、行文流畅的高质量的政论文章,究其原因,则完全是他那严谨的逻辑思维、丰厚的文化积淀与高超的写作技巧使然。

风格独特、尖锐泼辣。文章风格是作家的语言修养、思想修养、艺术修养等个性特征在文章整体中的独特表现,是作家成熟的标志。鲜明的战斗性是胡乔木政论文章的独特风格,与此相应的则是他尖锐泼辣的文笔。胡乔木在他的《文集》第一卷《序言》中这样评价自己的政论,“这些评论一般都带有论战性,锋芒毕露,对于论敌不留余地”,“这些评论的战斗品格仍然是过去紧张的战争年代的值得怀念的标记”。针对不同的矛盾,胡乔木善于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论战。如《国民党缺少什么?》一文,因为蒋介石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作出了抗战姿态,所以论战时自然要留有余地。但该文在对待以何应钦为首的国民党的亲日亲德派时,则痛斥其为“民族败类”,是汪精卫的“党羽”。对待二者态度不同的原因就是:蒋介石是阶级矛盾,而何应钦则是民族矛盾。在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依靠美国打内战的反动面目日益显露,对蒋介石的批判就不再含蓄,而是锋芒毕露。如《驳蒋介石》一文就是投向敌人的犀利的投枪,揭露了蒋介石撕毁东北停战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决议,准备全面内战的阴谋。在对待人民内部矛盾时,胡乔木则本着与人为善、治病救人的态度,和风细雨,娓娓道来。如对那些害怕“脱裤子”的同志,他提出批评,一方面指出这样做对于反对教条主义无益:另一方面指出在群众面前“脱裤子”大可不必有担心,《教条和裤子》这篇文章虽然是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却不失其战斗性,因为它勇于、善于批驳错误的消极的言行,有思想交锋,立场鲜明,文笔尖锐泼辣,痛快淋漓。

猜你喜欢
政论胡乔木社论
新民周刊首届青少年社论大赛获奖名单
电视政论片《浩荡》的“浩荡之气”
关于社论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综述
基于《勇立潮头》创作实践浅析电视政论片要素组合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18世纪以来西方新闻业的文学性与政论性传统
来而不往
解放前《观察》周刊的政论探究
“反冒进”与批判“反冒进”:胡乔木的经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