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吉康
●民国外交人系列●
本系列主持 石源华
他训练一个四岁的美国男孩,穿上中国的服装站在桌子上用英语为中国的难民诉苦。当时的美国副总统麦克利被这个男孩的举动深深地感动,并认他为义子,在场的观众也纷纷解囊争相为中国难民捐款。
服务“天主”,名扬中外
于斌,字冠五,号希岳,1901年4月13日生于黑龙江省兰西县。14岁时随祖父母迁居海伦县海北镇,皈依天主教,遂改号为野声,入齐齐哈尔黑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习。他才华横溢,口才出众,深得天主教界要人赏识。1921年于斌被保送到上海震旦学院预科深造,1924年又被送往罗马传信大学学习,并先后获得了哲学、神学和政治学博士学位,期间于1928年晋升为神父。1933年,于斌回国担任梵蒂冈教廷驻华代表公署秘书兼中国公教进行会总监督。于斌通过办报、组织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在中国开展传教事业,并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天主教教义结合起来,深得罗马教廷欢迎。1946年,于斌升任为南京教区总主教;1969年又被任命为枢机主教,即红衣主教,这是仅次于教皇的最高神职,在他之前中国仅有田耕莘获此殊荣。
于斌聪慧过人、学识渊博、善于社会交际、领导能力极强,成就了他在宗教界的崇高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他深厚的国际社会背景也使他在民国政界颇受尊重,成为国民政府器重的社会贤达,并在中国的抗战外交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发起“中意友善会”
于斌具有强烈的爱国心,他将天主教教义与爱国精神结合起来,强调爱国是天主教教徒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斌曾在《公教人与爱国精神》一文中指出“爱国理论,绝不出公教做人的原则,教友的生活越向上,爱国精神也就越圆满;反之,不管国家存亡的人也必不是典型的信友”,“爱教不爱国不能拯救其灵魂”。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出现全国性抗日斗争高潮。当时,于斌身在罗马却心系受苦受难的中国同胞,他四处奔波联络各界有识之士在罗马发起组织“中意友善会”,被推选为副会长。通过协会,于斌广泛地向意大利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介绍中国文化和基本国情。为了求得意大利在道义上对中国的同情和支持,于斌极力奔走宣扬日本侵略中国的非法性和残暴。于斌的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功,意大利国王厄玛努尔(Victor Emmanuel)特别为他颁赠勋章,以奖励他促进中意邦交的功绩。
推动与罗马教廷建交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于斌精通十数种欧美语言,与西方社会上层人士交往颇多,再加上他天主教徒的特殊身份,开展国民外交时更容易为欧美各界人士认可。当时中国著名的军事教育家蒋百里将军十分欣赏于斌的才华,称其为外交奇才,向蒋介石引荐。1937年,于斌和蒋介石在南京陵园官邸第一次会面。当时于斌36岁,年富力强。在与蒋介石的会谈中,于斌以他敏锐的眼光深刻剖析国际形势,表达了自己赤诚的爱国之心,蒋氏遂委派他担任与友好国家的民间外交工作。同年9月,蒋介石委派于斌出访罗马。于斌利用他的宗教地位和在罗马广泛的社会关系,积极开展活动,并将一些重要的社会关系介绍给国民政府赴欧外交特使蒋百里。最终,于、蒋二人不负使命,使罗马教廷同意与国民政府建立外交关系,表示欢迎中国派使节驻梵蒂冈,教廷仍保留宗座驻华代表一职。于氏随即将此消息报告国民政府,但因当时战事激烈,与梵蒂冈通使之事暂被搁置,直到1942年7月国民政府才派出谢寿康为第一任驻教廷公使。
海外募捐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出现了成千上万的难民。1938年,国民政府成立了中国灾民赈济委员会。同年,该委员会主任委员许世英邀请于斌为代表,向世界各国寻求救济援助。在准备赴美之时,美国有些亲日的政府要员曾暗示于斌作为宗教人士不要在美国发表政治讲话。于斌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努力,而是在途中转向求助于教皇。教皇的答复是:“谁帮你做了救济工作,就可以得到我的降福。”于斌遂将与教宗的会谈内容通过报纸向世人广为宣传,这使他到了美国之后得以顺利地开展筹集捐款工作。他先后在美国二百多个城市进行巡回演讲,呼吁美国朝野为中国的难民伸出援助之手。他“一美金可使中国难民活一个月”的感人口号赢得了广泛同情。在募捐的过程中,于斌还煞费苦心地想出许多巧妙的办法。比如,他训练一个四岁的美国男孩,穿上中国的服装站在桌子上用英语为中国的难民诉苦。当时的美国副总统麦克利被这个男孩的举动深深地感动,并认他为义子,在场的观众也纷纷解囊争相为中国难民捐款。他还邀请著名画家张大千兄长张善孖先生卖画为难民筹资,同样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于斌凭借他的声望、能力和废寝忘食的工作精神争取了美国人民对于中国抗战的援助,为中国抗战期间的难民救济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于斌救济难民的外交活动还遍及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他每次出行都受到了当地社会的支持和爱戴,在他乘坐飞机的机票上都会写着“AA-Priority”的字样,意为“特特权”。
创办“中华文化协会”
于斌的国民外交最值得称道的是在美国的活动。抗战期间,他曾数次以国民政府特使的身份出访美国,曾会晤罗斯福总统和杜鲁门总统。于斌早就认识到美国对于中国走向自强的重要性,谋求在美国培养一股援助中国的正义力量。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大力宣扬中华文化,集聚反抗日本侵华的正义人士。1938年访美期间,于斌在华盛顿发起成立“中华文化协会”,受到了美国前总统胡佛及国会议长麦考马克等要人的资助。“中华文化协会”通过在美国出版刊物、举办座谈、发表演讲等形式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使美国朝野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为国民政府获得美国支援做出了贡献。抗战后期,国民政府积极争取美国财政援助和贷款。当时的美国财政部长为天主教徒,与于斌素有交往,在于斌的劝说下,中国的求助外交得以顺利实现,蒋介石为此向于斌致电表示感谢。抗战胜利前夕,于斌前往汤恩伯部劳军时,汤司令在部队面前讲话说:“我们抗战能坚持到现在第一应归功于谁?”众答应归功于蒋委员长。随后汤又问道:“第二应归功于谁?”众士兵没有回答,汤司令便讲到应归功于于斌主教。于斌国民外交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
直到抗战胜利前夕,于斌一直没有间断过抗日救国的外交活动。他的足迹到达美、英、法、意、比、加等重要西方国家,路线长达20余万公里。每至一处都能成功地使人们认识到日本侵略中国、图谋亚洲的可耻行径以及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他所进行的抗战外交卓有成效,也因此遭致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憎恨。于斌的四叔父曾受其牵连于1941年为日伪所害,而他本人也成为日本悬赏20万缉拿的对象。除抗日救国外,于斌还曾努力促使美国修改移民法,不再歧视中国人的入境和加入美国国籍。他还成功促成了加拿大移民法的修正,准许中国女性移民加拿大,为在加拿大的男性华侨组建家庭做出了贡献。
于斌在抗日救国运动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的反共意识一直非常强烈。中国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于斌曾担任诸多台北政府要职,如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宪政研讨会常务委员、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委员会副会长等,一直跟随蒋介石集团,为蒋介石的“反攻复国”大业效劳。1978年8月6日,梵蒂冈教皇保罗六世逝世,于斌闻讯赶往罗马。同月16日在准备参加保罗六世的葬礼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遗体被送往台湾,安葬于辅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