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楠楠
摘要 出于多种原因,“同案不同判”现象在实践中广泛存在,对“法律适用人人平等”原则带来消极影响。针对同案同判的公民平等诉求与同案不同判的不可避免之间的矛盾,本文试从量刑基准、指导性案例、法官操作与培训等三个方面提出方法,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所贡献。
关键词 同案不同判 量刑基准 指导性案例
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235-01
在诉讼法学中,法律适用平等原则涵盖了对“全体公民平等适用”和“法定范围内区别对待”两个方面。在司法裁判的实践中,也对应有普遍裁量范围和个别化考量相协调两个层次。但是“同案不同判”的事实却对公民平等权造成了一个威胁。一些学者提出“同案同判”的主张,本文对此持支持态度。
对“同案”的界定,在民事诉讼中为:案件涉及的具体化法律关系的相同或近似,如购买新车,无论是发现车已被使用过,或已被售出,或因使用而损坏,均为因使用过而侵犯消费者权益,其标的数额的大小一般不影响案件的定性。在刑事诉讼上则较为简易:“同”的是类似犯罪情节和所诉罪名,不同的是量刑情节。①关于“同案同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不予论述,仅从操作层面提出作者的想法和建议。
一、量刑基准
这是对刑事诉讼中“同案不同判”问题的解决方式,即制定一个“量刑基准”,用以帮助法官在定罪量刑时,能有一个可以具体掌握的标准。
本文认为,量刑基准可以以一个“基准事实”——基本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对应一个“基准刑”;随之“添血加肉”,将个案的具体犯罪行为、犯罪事实、犯罪环境等条件逐一抽象为抽象量刑情节,如主动自首与亲属扭送,伤残等级,涉案数额,社会危害性,各种立功表现等,在基准刑上进行增减,建立一个“以基准刑为行,以抽象量刑情节为列”的量刑体系,从而通过具体情节裁量的增减,得出宣告刑。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被限制于认定哪些事实能以何种抽象量刑情节予以考虑。在这个表格中,刑法的法定加重情节也可以纳入为纵列中,使其更直观地统一在整个体系中。同理,附加刑也可以归入该体系。
二、指导性案例体系
与量刑基准不同,民事诉讼的多样性决定了其难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调处。那么,若要在一个大致统一的标准上进行增减,只有用指导性案例的方法,对案例的裁量幅度给予模糊的界定。需要注意的是,该制度并非倡导西方的判例法,而是提供一个切入点,可以供新上任的年轻法官和遇到不熟悉案件的法官作以参考,使之入手更为容易且有依据。
本文所指“指导性案例体系”,意在统筹一个全国性的,涵盖民法诸多方向判例的案例库,以法律部门和省级行政区划为划分标准,统归具有各部门法典型性的,裁判上有充分理由的案件组成。体系的基本单元是各地方上传的判决书,由专门的机构整理后编成。
关于指导性案例库的构建过程,本文认为,应以省为单位,收集各个法部门的典型案例统筹汇编后,上报一个全国性的专门机构建成案例库。在案例的选摘上,以符合现实指导意义为首要原则,经专家学者和资深法官讨论后,按需要摘录。案件性质应当重点突出民事案件裁判的疑难领域,并由学者做出客观的适用解释。选附的法律文书应具有良好的写作质量,尤其有详细的案件分析过程和使用原因。统一制定机构需有常设组织,职责在于对案例库进行更新和修改,并紧跟最新的法律颁行、修正和立法、司法解释,加入相应的案例。
三、法官操作与培训
诉讼裁量的依据除了法律法规的规定外,主要还是靠法官在适用中的实际操作。为保证不同法官在相同相似的案件中得出大致相同的判决,还要抓紧对法官的培训,提高“法官职业的同质化程度”。法官同质化程度比较高,会有助于确保和增进法官在理解和阐释同一法律、同一问题时,能够大致遵循同样的原则,沿着同样的道路,使用统一的方法,进而达到案件性质判决方向上同一、实质上相同或接近的结论。②
首先应培训法官的是思维模式,在本文构建的制度框架下,法官裁判首先考虑的是“求同”,即从法律关系的构成方面定位裁判的方向,决定某一案件应属于何种民事纠纷或起诉的罪名范围。
其次,应当培训法官能够在判决书中论述充分的法律解释,使判决理由更加充分具体,从而为民众所接受。这里的法律解释,包括依照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阐述案件事实的该当性,裁量情节的涉及和与之对应的案件事实,争议焦点的法律性质和个别化事由等三大方面。
其三,中国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各地可以参照本地具体情况,以省为单位在指导性案例或基准刑上适当调整。如本地的治安状况,经济条件,少数民族政策,特殊风俗等。“应当允许各地法院根据需要……自行进行微调,只要确保这些版本的基准刑处于量刑平衡机制的调控之下,那么这种差异就是一种规范化范畴内的合理性差异。”
通过上述制度设计,本文构建了一个旨在解决“同案不同判”的潜在不公平问题的方法体系。不可否认,该体系的建成必将劳力浩然,但笔者相信,类似体系若得以实行和改革完善,将对我国更加民主平等的法制建设产生积极效应。
注释:
①②蒋剑鸣.转型社会的司法:方法、制度与技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4页.第391页.
参考文献:
[1]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