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国情于教育为摆脱教育被动之根本

2009-01-20 02:30周仲飞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30期
关键词:国情被动体制

周仲飞

摘要:中国的教育存在不和谐之音,已引起众人关注。近年来,问题虽有所改善,但现实中形势仍不容乐观。教育的诸多不如意因何而起?从体制、国情、职业技术教育等三方面入手,阐述看法,提出建议。同时期盼通过实质性变革,摆脱现有教育困境。

关键词:教育;被动;变革;体制;国情;职业技术教育等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254-02

中国的教育存在不和谐之音,已是不争的事实,上至高等教育暴露的功利主义倾向,下至基础教育出现的唯分数是上应试氛围,都印证了这一点。今天的教育其行为之偏,目标之窄,功利色彩之重,影响范围之大,为教育史上所少见。从现状看,教育似乎还在偏离正常的轨道,离预定的目标远去。近几年,大批全日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频频发生,而部分地方中、高级职校生受人青睐。这一事实,似乎又在提醒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一个更大更严肃的问题——目前中国的教育,是否符合中国的实际?面对教育中出现的种种不尽人意之事,不少专家学者曾对此进行“会诊”,希望找到症结所在,但几年实践下来,效果甚微,该变的没有变,不该在的,照样在。人们疑惑,“中国教育的疑难杂症,问题到底在哪儿?答案悬而未决。

不可否认,中国教育之路走得不平坦,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社会对教育的偏见是造成教育被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笔者坦言,除此之外,问题首先是出在教育的体制、机制、模式和定位不完善、不正确上。改革现有教育体制,重新对教育进行定位是当务之急。试想,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社会变革已经很大,人们的思想、观念都随历史的进步起了全新变化,各行各业抛弃了旧的体制、机制和框架、出现了新气象。而教育为什么还走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沿袭下来的老路一成不变?且看(1)现行的学制。我们现行的学制一直是学前班三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本科),共十九年,漫长的十九年读书生涯,如果设计得当,肯定有调整的空间和时间。按照现在孩子的成长规律、年龄结构和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我们已经有理由,也有能力对孩子接受教育的时间、年限作出调整。学制也应与时俱进。笔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我们能重新考虑调整孩子的学习时间,进程和方式,则在相当程度上可腾出一定时间,缓解孩子们紧张的学习气氛,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和少年。(2)教育的模式。只要稍有文化的人都知道,按照正常的教育目的、意义。学校的教育内容应该是十分丰富的,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育不必让学生成天囿于课堂范围,局限于分数要求。其实,从初中开始,教师可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他们亲眼看看社会事物发生的变化,亲身体验工厂、农村、商场、机关等的生活。通过这些活动,情真意切地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读大学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标和选择,只要努力,每个人在广阔天地里同样大有作为。而今看看现在的学校,教育=分数=升学=上大学=功成名就,几乎成了目前所有中小学(包括高中)教育的共同特征和模式。试想,教育在这种十分单调的模式下,何偏而不怪?(3)教材的使用。现在全国大部分学校都试用统一的省编或部编教材,而且教材的内容与要求基本都是以数、理、化、外语等科目为主编排的。殊不知,这种一统天下的教材使用编排方式,实际上是对教育、社会发展的极大束缚。不是吗?社会发展至今,各类事物已经十分细化,每种行业与门类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变成了一种有用的知识和学问。学校的教材不必再拘泥于一统天下的营运方式。相反,对于生活在地大物博的广大中国学生来说,教材、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完全可以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展开,该难的就难、该易的就易。也许有人反问,如果教材“各自为政”如何实施全国统考?如何确定统一的选拔评判人才标准?正是这一点,成为困扰我们教育多年的矛盾所在。笔者以为,按照现有中国实际,我们并不需要选拔太多的精英人才,即太多的大学生、研究生。我们更需要、更迫切的是大批多样性、多层次,实用型的普通人才,适应满足社会需要。即使我们要考试、选拔人才,我们实行分区、分类、分层、分级进行即可。(4)教育的定位和人才的标准。长期来,社会对教育的认同和对人才的评判,一直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孩子接受教育就为了上大学,将来功成名就”,人才“至少要大学毕业才算人才”。由于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便使得今天的教育始终无法摆脱“应试”的桎梏。正确的理解,教育只是一种开启人的智质,激发人的想象力,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和手段。

我们成天讨论甚致抱怨关于“应试教育、学生课业负担重,教育不公平,招生考试指挥棒,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择校收费严重,大学急功近利,造假剽窃”等问题,仿佛今天教育的诸多不如意,全由以上麻烦所致,而我们有没有想过,引起并造成这些疙瘩的原因是什么?说到这里,我们用得着一个传说中的故事,很能说明这问题。从前,有一位主人在山坡上种了一颗枣树,枣树长大了,可树上全结了奇形怪状的果子,看了让人不舒服,便没有人想去要一个、尝一口。主人很伤心,狠心地把果子全打了。他期盼来年有好运气,可第二年仍然如此。主人挺纳闷,“我的果子怎么啦,怎么这样晦气?”正在这时,他遇见了一位智叟,智叟告诉他:“别对枣果发愁啦,看看树下的土壤和根部怎么啦?或许来年有变化。”遵照智叟的忠告,主人精心更换了树下的土壤,修葺了树底的根芽,果然第二年长出了全好的果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事物不能看表象,要究其本质。

其次,按中国国情办教育。中国人口多、范围广,底子薄,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是最基本的国情。按照这个国情,从目前情况看,中国经济形式的存在和发展,在相当长时间内要依赖并盛行于劳动—产品—需求—消费这种生产消费模式。这种生产消费模式的特点和要求,决定了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要大于、强于知识密集型产业。推而论之,这个问题反映到人才要求方面,中国的普通实用型人才比高层次文化科技人才更需要、更迫切、更现实。教育要跟上并适应这种现实。现在我们一蜂窝地扩大招生规模,不惜一切培养选拔大学生,理想消除千人竞走独木桥现象,其实是一种“得不偿失,劳命伤财”的做法。几年来大批全日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而部分地区中、高级职校生受人青睐的事实,完全证实了这一点。有专家预测(根据人口、环境、资源、物质生活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指标综合分析而得)现有中国只要有20%的精英人才,加上80%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普通型实用人才,就可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20%与80%为人才搭配,人才利用的最佳组合。这个数据再次表明现有的中国并不需要太多的高层次人才,即太多的全日制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而更需要考虑和培养的,应该是80%的普通实用型人才,即大量类似于中、高级职校毕业的学生。如果以上预测与数据正确的话,也就正确地反映了中国人才结构指数。

其三,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了解国情基础上,众所周知另一点,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因此,不管怎样,在我们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大于并强于知识密集型产业,这是在很长时间内无可逃避的客观现实。正是这个现实,决定了我们在保障高等教育的同时,更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适应满足中国实际需要。简言之,职校与职教为中国国情所需要,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需,是利国利民的教育道路和模式。然而,由于长期来受传统观念影响严重,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导致我们多年来职校与职教的形成、发展并不十分理想,读职校并不令人向往,趋之若骛。面对这一尴尬,如何让职教撑起中国教育的半边天空,最大程度地赢得社会认可?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作为发展和造就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力量——教育行业和教育人,对创办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徒有虚名,要有目标、有内容、有设施、有人员、做到名副其实,保障到位。要切实按职教的特点与要求,抓好每一个环节与步骤,落实到位、步步为营。对职校内开设的专业,学习的技能,能充分适应本地区、本行业的市场需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职校人要从中国国情这个高度,这个目标出发,去认识办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考虑到社会对职校的偏见和认可度低的状况,呼请党和政府给职校、职校人(指职校的老师和学生)强有力的物质支持和精神鼓励。要发文通令,有板有眼地给职校及职校人确定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让全社会人知道,职校与职校人的权力、地位和责任。笔者观点,社会中人们观念的形成,有些是通过长期实践决定的,约定俗成的,有些是可以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影响造就的(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联产责任承包制,就是个最好的例证)我们国人一直有较重的官本位意识,较看重人与事的地位变化,一旦地位和职级开始变化,就会产生崇拜心理和倾向。今天如果政府能明确给职校及职校人定位,并在实践中放手等同于其他专业人才使用、调配,过不了多久,何愁社会不认可?在此基础上,笔者还更大胆地设想,职校地位确立之后,我们是否可将目前中国的1 5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其70%转制为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因为笔者相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大有可为,因为它符合中国国情,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如果真的心想事成,那另一方面的作用也必将同时显现,那就是久治不愈,无可奈何的应试教育,自然在学校教育中逐渐淡化,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首往事,我们不气馁,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记得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一次有关教育工作会议上,曾说过一句极为重要的话:“对于教育,我们一定要考虑和把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总书记的讲话,明确道出了如今我们中国教育的定位和方向问题。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湖北考察调研时,又语重心长地说道:“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要大力发展。”试想:教育由总书记和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引航指路,并明确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定位把脉。作为教育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放手而行呢。教育改革已水到渠成,就看我们怎么做?

猜你喜欢
国情被动体制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家国情?家国梦
蔓延
关于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思考研究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韩新政府清算国情院七大弊案
经典来信
对南方城市分流制排水体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