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均学
摘要:四川是传统农业大省,加大实施农民继续教育力度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竞争力。政府重视不够,缺少政策法律保障机制等导致农民继续教育滞后。抓住灾后重建的有利时机,科学规划、重点推进、努力构建农民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新农村;四川;农民;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031-02
所谓农民继续教育,是指对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校生以外的全体青少年农民和成年农民进行由基础到提高的文化、科技、德行、生活常识等多方面的综合教育。
1.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据2006年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抽样调查统计,在全部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76%,小学文化和初中文化程度占87%,高中文化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24%,真正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27.8%。显然,农民自身素质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缺乏道德意识和信仰意识。一些人由于法律意识淡薄而导致犯罪,一些人由于缺乏道德意识而损人利己,还有少数人由于缺乏信仰而参加邪教组织。因此要从法律、道德、信仰三个方面加强对农民的继续教育,大力宣传“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二是农民缺少现代劳动技能。一方面,全省留守在农村的农民没有经过专门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而是依靠父辈经验的传授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而这种生产方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脱贫致富。另一方面,进城务工的农民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劳动技能培训,只能从事简单劳动,劳动报酬低。据2006年调查统计,四川省农村劳动力的行业结构看仍是农业结构型,在全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占62%;从事工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劳动力占22%;从事交通、运输、仓储、信息、商业、饮食业、教育、文化、卫生等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16%。因此,只有加大对农民继续教育的力度,才能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的竞争力。
2.有利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三农问题异常突出,虽然城乡一体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入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钩;授人以薪,不如授人以斧。只有农民素质提高了,才能增强其造血功能,才能找到致富门道,而提高农民素质的方法就是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对农民实施继续教育的力度。
3.有利于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竞争力。四川农业结构不尽合理。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严重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收入的提高。导致农业效益低的最根本原因是农业科技水平总体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1.政府重视不够。尽管《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但对农民的全方位继续教育问题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究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各级政府认识不到位。一方面,没有将农民继续教育纳入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来思考,以为建立了乡镇文化站就实施了继续教育。诚然,四川乡镇文化建设确实取得了实效,仅2007年,四川省省级投入文化设施建设400万元,中央补助四川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1 088万元,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63个。全省现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 760个,村(社区)文化室10 644个。但文化建设不等同于继续教育。另一方面,四川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决定了农民过于分散和农闲时间不多,加之全省农民多且缺乏好学上进精神,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留下老弱病幼务农,使农民继续教育对象难组织、难动员、难安排,这就不可避免地对农民继续教育产生畏难情绪。二是投入不到位。农民继续教育必须有一定的资金、场所、设备等基础设施和专任的师资队伍作保障。现阶段四川主要是通过农技校对农民进行技术推广,而农技校由于人数较少、投入不足,难以承担全县的农民继续教育重任。三是宣传发动不到位。四川是丘陵地区,除成都平原外,大部分地区主要采用传统的耕作技术,由于人们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农业耕作技术靠的是代代沿袭,无师自通,不需要进行培训,致使政府和农民本身对继续教育的意识均不强,积极性不高。
2.缺少政策法律保障机制。农民继续教育和职工继续教育相比较,现阶段农民继续教育明显缺少政策法律方面的保障机制。1995年国家便出台了《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于2003年还专门颁布了《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根据这一地方性法规,各市县(区)相应制定出台了一些贯彻落实性政策措施。目前,中国公务员、教师等职业已建立了一套继续教育制度,即通过党校、行政学院和师范院校来完成。而占四川总人口80%的农民,他们的继续教育则无统一的有效组织。究其原因主要在一些地方,农民继续教育成为可有可无的事,制度、法律和监督机制严重缺位。
3.农民继续教育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以来,中央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十一五”期间,国家实施职业教育四大工程,其中三大工程与农民相关,即“国家产业发展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工程”等。四川也结合本省实际开展了“三下乡”活动,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等。从培训内容看,涵盖了建筑、家政、农技、实用种养技术、电焊、家电维修等;从培训形式看,有短期培训、有长期(3个月以上)培训、有半工半读培训、有有偿培训、有无偿培训(政府提供培训卷)等;从培训主体结构看,有政府职能部门实施的工程培训、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历培训、还有民营或私营业主自办的职业技能提高培训等。
1.抓住灾后重建的有利时机,科学规划、重点推进。汶川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破坏,目前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灾后重建,灾后重建不仅是基础设施的恢复和重建,而更应该着眼长远,增强农民的造血功能,提升农民的素质,把农民的继续教育纳入灾后规划重建之中,精心组织,重点推进,使之成为农民致富的民生工程。
目前,四川农民继续教育应突出以下四方面的教育培训:一是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汶川大地震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目前国家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对国家公职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分批实施,而受灾最严重的农民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实施?我们不能忽视大多数农民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必须派出高水平的专家深入重点农户家中进行心理辅导,定期在乡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服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实施,以帮助农民走出地震阴影。二是开展有机农业生产方式的培训。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受常规农业的影响,单纯追求土地产出量的提高,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工业化的化肥、农药、助长剂,农业产量得到了提高,但农产品的原有品质破坏,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发展无公害农业是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方向,我们农技、农机培训人员要在培训过程中向广大农民讲授有机农业对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农民认识到有机农业比常规农业更有竞争力,培训要着重向广大农民传授有机农业生产知识。三是加强新式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培训。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全国各地都在发展适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农业,适应农村产业结构的新式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比较效益的提高,促进了产业升级。由于新式农机具科技含量高,农民在使用、保养、维修上都要有专业技术。
2.建立相关规章制度,构建农民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四川省对公务员、教师继续教育已建立了相关规章制度,农民继续教育还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如果没有规章制度作保障,农民继续教育将会成为一句空话。这些制度或法规应包含以下内容:第一,解决好投入问题。包括资金投入、物质投入、项目投入、政策投入和科学技术投入。对资金投入主要思考:一是财政预算安排。可以实行从中央到地方,层层预算,层层负担,专户管理。可以将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总投入中抽出一部分专门用于在职农民的继续教育培训。二是设立农民继续教育基金。由社会闲散资金、企业赞助资金、海外援助(项目)资金、慈善资金等方面组成。第二,解决好教育资源问题。一是整合教学资源,建议将县农技站、农广校和县职教中心合并,这样才能将有限的资源形成合力,才能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避免多头、分散、重复、封闭办班,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整合师资资源,在现有师资力量中,全县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同时每年向大中专学校引进一批“双师型”师资,也可设置客座教师岗位对外聘请一批,借助现代网络资源利用一批。第三,解决好组织领导问题。农民继续教育必须以县为单位,在一个县必须是全县一盘棋,必须坚持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成立“农民继续教育协调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正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部门,抽配专人办公。乡镇设立相应工作机构,专人负责。只有如此,农民继续教育才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