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飞
在2009年的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要求,即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化学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苏教版化学教材中的实验主要分布在选修模块《实验化学》及其他模块中的“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栏目中.只要教师做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心人,对它们合理地加以应用,一定会在活动中收到良好的效果.根据平时的教学体会,笔者认为提高化学实验教学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化学的奥秘
化学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原理、概念、反应和规律都是科学家们通过实验总结推理出来的,如质量守恒定律、勒夏特列原理等等,学生由于本身经历和学识的限制,会怀疑其客观性,而实验就起到了帮助他们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理解和获取知识的桥梁作用.所以,我们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做好一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切忌不做实验或少做实验而讲实验.因为单纯的讲实验,便贬低了定律、概念的客观真实性,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必须把准确无误的化学现象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看清楚,使学生确信实验现象的客观性.所以教师必须是一个坚定的唯物论者,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而在学生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绝对不允许学生随意地更改实验现象,教师应协助学生找出原因,重做实验,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为止.只有这样,才可使学生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培养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
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是学生正确完成化学实验的保证.高中化学有些实验仪器是学生首次接触的,如容量瓶、滴定管、移液管、坩埚等等,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识别仪器的规格和性能,查看说明书,弄清仪器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零点及其调节方法、使用方法等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完成及仪器和人身安全.
同时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要加强指导,既不能控得太死,又不能放任不管,应努力创造一种活跃、快乐、紧张、有序的良好氛围.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以信息传播者或者广博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出现,教师应由“教”转变为“导”,教师的主要作用要表现在:加强引导,帮助学生选择确定适当的实验目标,并同学生一起确认和协调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加强示范操作,示范可采用投影、挂图,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各种实验仪器,使学生能够很快以适当的形式找到所需要的实验仪器并利用这些仪器完成实验学习的任务.同时,实验操作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如独立操作、小组协作操作、放开式讨论操作等等,采取何种形式,要视实验内容而定.实验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好的给予肯定表扬,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化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规律的发现和化学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化学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学生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既定目标的过程中,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训练和发展.如氯气的制法和性质的连环实验,实验装置有:Cl2的发生装置-盛浓硫酸的干燥装置-收集装置-滴有石蕊试液的水的集气瓶-盛碘化钾溶液的装置-滴有酚酞试液的NaOH溶液的装置,一整套装置错落有致、和谐美观,而其中的各个装置中的实验现象又各不相同,引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探索兴趣;又如氯化铝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先把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氯化铝溶液中至过量,又反过来把氯化铝溶液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至过量,反应物相同,而操作不同导致实验现象的不同,使学生诧异之余,引起其思考和探索;又如做乙醛的还原性实验时,先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铜溶液中制得美丽的蓝色絮状物氢氧化铜,然后与乙醛混合加热后得到红色的沉淀氧化亚铜.这一系列变化令人赏心悦目.可见化学实验现象美有着无穷的魅力,更能激发起学生创造美之欲望,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充分重视和认真指导学生的课外小实验
课外小实验,是让学生课外自行设计,自己找实验器材,自己动手,自己总结的简单易行的实验.课外小实验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又能训练学生独立实验的技能和技巧.它作为一种新的实验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动脑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也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和小制作活动,并要求学生对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实验原理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说明.
化学中有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课外小实验起到了联系化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作用,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印象深刻.如学习了原电池后,就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个课外小实验:在一只橘子上相隔0.5 cm分别插上一小段铜片和铝片,把铜片和铝片的另一端通过导线接触到一张生日贺卡的两极,试试能否听到优美的音乐.这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个小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原电池的理解.又如学习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有机化学后,就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利用厨房里的生活用品进行化学实验,即我们经常讲的“厨房化学”.诸如此类的小实验很多,通过这些实验,学生明白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增加了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适当整合,提高效率
苏教版化学教材中的实验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一是选修模块《实验化学》中,一是在其他模块的“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两个栏目中.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适当地进行整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之所以这样处理,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如果分开,把《实验化学》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实验化学》有7个专题,16个课题,如此多的实验排在一起开设,有条件开设这么多实验的学校是不多的,如果是这样,就会陷入讲实验的误区.二是如果单独上《实验化学》,缺乏理论知识的依托,《实验化学》的理论知识点在必修《化学1》《化学2》中基本学过,虽然《实验化学》中有“知识预备”这个栏目,但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遗忘率很高,效果不理想.而整合后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如,《实验化学》中专题2课题1《铝及其化学物的性质》就可以整合到必修《化学1》专题3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中去做;专题5电化学研究中的两个课题就可以整合到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专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中做,等等.笔者研究发现,所有实验均可以这样操作,即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设置《实验化学》的意图是使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来学习化学、理解化学、领悟化学,将化学知识的学习融合到以实验为主的课题中,使学生在掌握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的同时,理解课题中的化学知识.如能做到以上几点,笔者认为教学意图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责任编辑: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