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最重要的阶段,高职教育在这一时期应当充分发挥其作为学校组织的功能和青年群体场所的功能,更好地促进人的社会化,为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人的社会化就是社会通过各种方式的教化使作为生物个体的自然人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人的成长可以分为两个过程:自然成长过程和社会化过程。人从在母体中孕育开始即进入自然成长过程;婴儿出生后继续自然成长并进行社会化。以后伴随着人的自然成长,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在青年时期以前,人的社会性并不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然属性。青年时期的人,其社会性已经占主导地位,青年时期的人基本上是社会人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婴儿期到青年期的社会化是狭义社会化,不包括以后的继续社会化。因此,可以说青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中最主要、最重要的阶段。
人之所以能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是因为社会通过各种方式如学校教育等对人进行有关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教化。同时,在这种教化中也包括人对教化内容的学习和接受。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也是把人培养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完成,不仅需要人的生物基础条件,而且还有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如果剥夺了某些必要的社会环境条件,人的社会化必然出现重大缺陷而无法达到正常的水平。所谓社会化必需的社会环境条件是指影响和作用于人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全部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辈群体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等。作为社会教育的一种模式,高职教育在人的社会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体现在学校组织和同辈群体这两个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要社会环境条件。
高职院校是培养学生社会技能的场所
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同时,许多学校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使学生毕业时能同时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可以看出,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更加接近社会需求,对学生谋生技能的培养更加直接有效。
就人的社会化而言,谋生技能分为职业技能和谋求职业的技能。在传统社会,谋生技能主要靠家庭传授。在现代社会,发达的社会分工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人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以适应社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机制、多种模式的原则办学。现阶段,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有:短期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本科院校内设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二级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等。无论哪种办学方式,都是直接面对学生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要从人的社会化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一)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为导向设置课程
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高职教育人才观的核心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质量观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这可以从两方面认识:一是高职教育绝不是传统的高等教育,不能照搬照抄;二是高职教育要更多地把用人单位的需要、用人部门对学生的评价作为核心指标。高职教育教学观的核心问题是突破原有的不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介入”,到企业实习、实践、模拟实作等方式进行。
以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为导向设置课程如何设置课程,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离校后能否具备直接上岗和后续发展的能力,是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职业分析入手,以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地确定各专业教学计划,精选教学内容,科学构建课程体系。设置专业课程时,要克服“学科化、系统化”的倾向,使所设课程精干有效,重点突出。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教学方法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主体教育为宗旨”的方针,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从属为主体。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综合,主动地学习知识。教学中不是简单地提出一些问题并做出答案,而是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和思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精讲多练,抓住重点、难点,找出规律。
考试重在理解和应用考试对学生学习具有导向作用,对培养高职生的职业能力有重要意义。考试内容应加大理解性、应用性考题的比例;考题类型要以分析应用性、方案设计性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方法应坚持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三)突出实践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加强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深入调查研究高职实践教学基地的特点,集中财力,建设高标准的实践教学环境。
抓好实践教学环节一是“走出去”,即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生产建设第一线去实地参观考察,了解第一手信息,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请进来”,即把相关专业的专家请到学校里来,现身说法,传授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使学生学到最实际的具有操作性的知识;三是实行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四是充分利用校内设备条件,抓好模拟实验、实践、上机等环节的教学。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同步进行把先学习、后模拟实习的做法改为边学习、边实习、边操作,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同步进行,每个学期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贯穿全程教学的始终,这样,可以确保实践课的顺利进行,也可以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四)通过第二课堂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一种育人模式的新探索。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学生入校后,分阶段进行学习动机教育、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职业理想教育;成立各种学习小组,在教师、辅导员的指导下开展活动,使第二课堂活动有目的地开展。组织好各种课外活动,开展各种竞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和组织各种活动的能力。建立各种学生组织,使之成为锻炼学生能力的主阵地。学生组织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各项活动,参与学校管理,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五)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任务就是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管理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增大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比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高职院校是构成学生同辈群体的场所
同辈群体是由年龄、兴趣、爱好以及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自发结成的关系比较密切的社会群体。同辈群体对个人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而对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同学之间形成一个同辈群体,他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化有着重要影响。
(一)同辈群体是言行举止的“自由天地”
同辈群体可以使群体内部成员大大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学会灵活地扮演多种社会角色,不断增强人际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组织好学生工作,尤其发挥好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
(二)同辈群体能更好地满足个人需要
在同辈群体中,人们年龄相近、处境相仿、特点相似,因此,个人的需要容易得到理解、引起共鸣,从而得到回应与帮助,甚至能吸引大家共同努力去争取满足。因此,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要因势利导,在同学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行为方式。
(三)同辈群体影响人的价值观的形成
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其在同辈群体中受到的亚文化影响直接相关。因为同辈人具有许多相同的思想感情和语言习惯,在相互交往中容易彼此交流社会知识与处世经验,在与群体亚文化频繁的互动中形成具有本群体特征的价值观。作为青年同辈群体的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的价值观的最后形成阶段,因此,高职学生的教育在人的社会化阶段更加重要。
总之,高职院校在学生的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由于高职院校既是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场所,又是学生同辈群体相互作用的主要环境,所以高职院校对于高职学生的社会化必须发挥其作用。在发挥职业技能培训的功能之外,还要利用学生之间的同辈群体作用,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良性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进而完成高职学生的社会化,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王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特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33).
[3]邓和平.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6).
[4]阙贵频.简论人的社会化及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界定[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9).
[5]王建宗.人的社会化动力研究的教育价值——人的发展动力研究的教育价值探讨之三[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1).
[6]徐金林,龙凤秀.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如何紧密结合生产实际[J].职业,2009,(6).
[7]臧志玲.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途径探析[J].继续教育, 2008,(11).
[8]卢洁莹.职业教育的概念与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 2008,(34).
[9]王旭启,程绍智.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 2009,(1).
[10]高伟芳.高职高专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职业, 2008,(9).
作者简介:
王静岩(1974—),男,吉林白城人,硕士,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