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继宏 徐立勋
[摘要]采用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对青岛胶州湾北岸新经济区的评价表明,其创新与创业环境和发展基础优良。但也存在生态和环保的严峻挑战。拓展新经济区发展潜力需进一步优化资源和环境支撑体系,加强创新能力培育,构筑国际化竞争优势。
[关键词]青岛胶州湾;新经济区;发展潜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9)03-0079-05
城市化进程中新经济区的建设往往有特别突出的意义,但其发展前景和成长潜力评价却常被人忽视。本文以青岛胶州湾北岸正在崛起的新经济区为例,拟就此作一些探讨。
一、新经济区现状条件
(一)区位状况
青岛胶州湾北岸新经济区位于青岛胶州湾底部,东西跨20.1公里,南北跨16.5公里,规划开发面积58平方公里。该区域毗邻胶济铁路、蓝烟铁路、胶新铁路、同三高速、济青高速、青银高速、环海高速、青烟公路、青威公路、流亭机场、跨海大桥以及未来的青岛高速铁路火车站,拥有广阔辐射角度和优越交通条件。另外,附近的棘洪滩水库、流入胶州湾的几大河流、山东主干输电线等设施,为其提供了便利水源条件和能源支撑。老城区发达的工业体系、科技资源和服务设施为其高水平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目前,该区域已形成核心区带动、周边工业园积极呼应的良好布局。其中,空港复合中心城区已成为青岛北部重要交通枢纽中心、物流中心和大型制造业基地;流亭街道南部已形成外向型制造业集聚的企业综合组团;棘洪滩街道已形成以机械制造等重型工业为主导的企业综合组团;河套街道已形成外向型工业和流通业企业集聚的综合组团;红岛街道以海洋科研、居住和旅游度假为主要职能的综合组团也正在有序建设中。
(二)发展基础
青岛市胶州湾北岸新经济区南临国家级青岛出口加工区,北接青岛环海经济开发区、国际空港工业区,隔海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望,并与相邻的海洋科技开发区等多个工业园区之间形成一种复杂的竞争与互补关系。
第一,由于各个工业园区大都度过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时期,工业项目布局较集中,并较早开展了招商引资宣传,提升了区位的品牌影响力。同时,各工业园区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工人和管理精英,减少了后起工业园区招募技术工人及管理人才的难度,并为其分享前期开拓者所创立的基础设施提供了便利。
第二,由于周边工业园区开发较早、缺乏慎重选择的耐心,招来了不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甚至对环境非友好的项目,普遍面临着老项目丢不掉,新项目受土地资源约束进不来的苦恼。而青岛胶州湾北岸新经济区则享受着握有紧缺资源和分享前人经验两方面的“后发性优势”。
第三,前期开发的各工业园区覆盖的产业领域广泛,项目间配套比重较小,同业集成情况不足,互动机制缺乏。青岛市胶州湾北岸新经济区的建设为拓展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便利,较易于受到其他工业园区欢迎。反过来,它也享受了其他工业园区提供的多方面配套服务,为按产业链招商、发展配套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新经济区发展潜力评价
(一)评价内容
1.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通常使用科技经费、科技产出、科研人才以及科技孵化条件等指标进行评价。其中,科技经费,与新产品的研制和产出直接挂钩;科技产出,包括产品收入或技术收入、各类科研成果或专利数量等;科研人才,指从业人员中科研人才数量及比例和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科技孵化条件,指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从业人员规模及整体孵化水平等。
2.经济发展能力
经济发展能力通常使用经济增长速度、产业发展规模、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等指标衡量。其中,经济增长速度,反映经济总量变化情况;产业发展规模,反映产业集聚状态和水平;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度,反映评价对象在整个区域经济增长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3.国际竞争能力
国际竞争能力通常使用经济增量和国际化水平指标衡量。其中,经济增量,包括产品销售收入增加值、产品销售利润增加值等指标;国际化水平,包括外贸出口额、外贸出口额占技工贸收入比重、国际合作项目数、留学回国人员和海外专家数等指标。
4.创新和创业环境
创新和创业环境评价包括新经济区的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方面。软环境,是指政府的宏观管理水平和各类配套机构的服务能力及其客观效果;硬环境,是指新经济区内土地资源、水源、电力、基础设施等各种基础条件的配备与保障状况。
(二)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1.指标体系
发展潜力的一级评价指标可选择为科技创新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创新与创业环境四个方面。发展潜力二级评价指标可根据评价目标的要求,通过将一级指标细化,建立多指标集成的指标簇群的方式进行。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的三级指标要求以指标值的方式反映各子系统真实的发展现状,其数值为绝对值,其权重通常采取专家强制打分或参考国家相关评价体系中的相近指标体系的权重来确定(见表1)。
2.评价模型设计
选定的计算方法为:总评得分=一级指标加权得分之和。其中,3个定量一级指标(科技创新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得分=所属二级指标加权得分之和;二级指标得分=所属三级指标加权得分之和;三级指标得分由该指标实际值及其排序经综合加权计算得到。
定性指标(创新创业环境)可采取定向问卷调查评价方式完成。
综合评价时,各一级指标权重为:科技创新能力30%,经济发展能力30%,国际竞争能力30%,创新和创业环境10%。
各相应标志值设计为:三级指标值,设为Xi;发展潜力标准值,设为Ai;评价指数,设为Xi/Ai;综合值φ=∑PixXi/Ai。
综合值反映了研究标的(如青岛胶州湾北岸高新区)整体发展潜力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度。
通过综合值大小可大致判定发展潜力。即,当综合值φ>l时,高新区发展潜力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般而言,综合值()越高,发展潜力越大。当综合值中φ<1时,高新区发展潜力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般而言,综合值(φ)越小,发展潜力越小。
(三)新经济区发展潜力评价
1.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青岛市可服务新经济区的各类科研机构数量多、层次高、研究领域涉及面广,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较强支撑作用。据国家科技部有关研究报告反映,全国54个高新区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平均比重为10.4%,其中,达到或超过这一比例的高新区有14个,青岛高新区位居前列。另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反映,全国高新区平均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的数量为56.8件,全国达到或超过这一比例的有12个高新区,青岛在其中名列第二。随着青岛胶州湾北部新经济区科技孵化条件不断成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支持作用将更有力地显现出来。
青岛胶州湾北岸新经济区在科技创新能力上的支撑有三点不足:一是青岛市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总数的比例较低。这一现象不仅与国外企业主要以发明专利为主的状况形成了极大反差,而且与国内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相比也同样处于落后地位。二是科研机构数量虽多,但行业布局与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相距较远。在青岛市重点实验室中,海洋领域占1/3,而车辆制造、造船、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产业,研究院所和重点实验室严重不足。三是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受管理体制束缚,各类科技资源分散设置,缺乏有效整合、开放、共享机制,一些重要试验装备大部分时间闲置,削弱了科技创新能力。
2.经济发展能力评价
(1)经济增长速度。青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山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1/5,产值总量和占工业产值比重两个指标均居全省第一。2007年,青岛市高新技术领域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已达330家。其中,过10亿元28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77%。这表明,大型企业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增长的牵引和带动作用突出。进入“十—五”后,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即使在2008年中国经济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背景下,其整体走势仍保持了一个良好态势。
(2)产业发展规模。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与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四个领域。目前,该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73.0%,工业总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已达82.6%,专利产品数量已占主要产品总数的88%。因青岛胶州湾北岸新经济区目前尚处建设初期,发展规模尚未充分显示,但按发展速度预期,“十二五”期间其对全市经济总量的贡献将达到一个新高度,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3)生态和环境质量。胶州湾北岸是青岛海域污染较严重的水域。导致污染的原因有二:一是工业、养殖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注入胶州湾,导致胶州湾北部水质变化及海滩污染物沉积严重,给后续海岸利用和沿岸滩涂改造留下许多难题;二是由于胶州湾先后被围海晒盐、围海造田、围海养虾等大规模过度开发活动所侵蚀,水域面积大大缩减,水动力削弱,纳潮量减小,湾内水流与外海水交换减弱,海水自净能力降低。面对这些问题,新经济区采取了“绿色招商”战略,推行清洁生产计划,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目前已取得良好成效。
新经济区在发展能力方面有三点不足:一是入驻企业多数尚处建设期,园区效率和质量还无法与那些较成熟园区相比,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率还较小;二是产业集群优势还未充分显现,产业布局依然是板块组合形态,产业链集成发展尤其是高端产业链发展目前还未真正落实;三是生态约束问题仍较严重,在脆弱生态环境中进行面积达58平方公里的大规模建设,应如何保障生态安全,需进行认真探讨。
3.国际竞争能力评价
(1)国际贸易增长速度。青岛是一个外向度较高的城市,全市经济贸易依存度极高,国际贸易额连续多年保持强劲上升趋势,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增长速度虽有滞缓,但恢复能力很强。青岛胶州湾北部新经济区建设不仅将为青岛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大引擎,而且将成为整个半岛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平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国际贸易额上升将是一个长期的不容置疑的趋势。
(2)经济国际化程度。青岛市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势头良好,整个城市优质的投资环境正逐渐演变为强劲的国际竞争优势,青岛胶州湾北岸新经济区秉承这一强劲发展势头,不断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建设项目,并大幅度提高了项目选择标准,其国际合作项目数量和引进的留学回国人员及海外专家规模在国内54个高新区中明显居于前列。
4.创新和创业环境评价
(1)政策支持。青岛胶州湾北岸新经济区不仅在基础设施等方面对入驻企业提供了最优惠条件,而且对区内企业的人才引进、技术转移提供了多种鼓励政策。在税收方面,新经济区亦提供了许多深受企业欢迎的优惠。2008年1月1日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新经济区依据“两税合一”的新情况,对以往的税收政策进行了若干调整,但其核心内容仍保持了对投资商充分“优惠”的思想。
(2)创新氛围。受对外开放度较高、名优企业多等有利条件的影响,青岛市整个城市的创新和创业氛围浓厚,贯彻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的文件齐备,政策兑现水平高。这些都对青岛胶州湾北岸新经济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进意义。
(3)创新资源。青岛已先后吸引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和高速列车研究室等一批科研机构迁入本市,对增强全市的综合创新能力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随着青岛胶州湾北部新经济区的建设,投资商和创业者势必有一个更大规模的集聚,其创新资源规模和质量将会有更大提升。
三、青岛胶州湾北岸新经济区发展潜力拓展
(一)加强创新能力培育
鼓励企业以“购买技术”、“并购企业”、“技术许可”、“国际合作”等开放式模式,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再开发和再创新;鼓励各类创新主体通过各种创新活动,独立或联合攻关,获得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
鼓励各种研究开发机构开展定向研究服务,或按照“风险共担、收益分享”的原则,与企业联建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和技术开发机构;鼓励企业和创业服务中心“走出去”、“请进来”,与跨国公司和国外研发机构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支持国内知名
“大院大所”在青岛胶州湾北岸新经济区建立产学研联合体。
建立开放式研究网络,形成人才交流、设备互利、信息共享的科技资源开发机制;加快对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引进的速度,解除我市在若干高技术领域研发力量不足的瓶颈;引导各类研究机构将技术开发与市场开发联系在一起,提高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率和技术创新与扩散效率。
建设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为各类研发活动提供设计、检测、信息和技术标准等方面的服务;建设国际科技合作服务平台,为引进国外项目、技术提供便利条件;建设科技产业孵化平台,形成较完善的研发机构一专业孵化(中试)基地,建立科技产业园区的产业创新链;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和成功率。
(二)构筑核心竞争力
通过组建有规模、有代表性的产品和知名品牌、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企业或大企业集团,解决高技术产业规模效益较低的问题。同时,要加快国有资产经营体系改革,改善各类产业资源组合方式,做大做强优势企业集团。
通过业务合作、资源共享、供应谈判等途径,沿高技术产业的价值链构筑企业聚集网络,形成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企业与其他有关机构长期合作基础上的集群关系;支持对产业链高端环节进行研发投入;构建大中小企业分工有序、生产与服务配套的协作体系,创造产业链的“滚动效应”,提升新经济区综合竞争力。
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建立以制定行
业标准为基本手段的前产业化联盟,以开拓共同市场为目的的产业成熟阶段的联盟;鼓励企业实施从内部创新到外部联合创新的转变,实现创新空间的新提升,为形成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奠定基础。
(三)建立新投融资体制
吸引更多国际财团、大公司来青岛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和创办投资公司,改善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自有资本金不足和创业投资缺乏的状况;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和留学人员创办的科技企业,可适当放大抵押、质押担保倍数或通过账户托管方式发放贷款;对市场前景良好、还款有保障的科技投入项目可发放无担保信用贷款;对资信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企业可核定一定授信额度,允许在授信额度内开具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等。
建立产业融资评估和选择制度,保证各项融资流向有发展潜质的高技术企业;通过对破产清算等环节的规范化、法制化,确保融资者的利益和有限责任;建立产业融资法律支持系统,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
加强银政、银企的衔接,争取银行对企业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探索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服务方式;引进国际资本和国际大财团来青岛设立分支机构,开展风险投资业务;鼓励为风险投资提供高技术项目价值评估、风险评价等方面的配套服务。
(四)完善政策和服务环境
建立行政行为监督约束机制,保障行政活动的公开、公正性;发挥各种舆论工具的引导和监督作用;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逐步将税收优惠重心从生产环节向研究与开发环节转移,制定专门针对创新孵化体系的税收优惠政策;根据不同产业特点,允许对一些高技术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并保证其建设质量和功效发挥。
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和鼓励专利申请,保护重大技术发明进入国际专利市场;发挥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特殊作用;重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培养;关注敏感领域的知识产权争端,维护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的正当权益。
(五)优化资源环境支撑体系
建立和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与节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积极发展节水、节能型产业,缓解能源和土地、淡水等重要资源对高新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建设资源节约型社区和政府,不断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
以胶洲湾水域为重点,加强环境污染源的查处和控制、清除工作;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加强对生态功能区和海岸带的保护与管理;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提高环境友好产品的产出比重;严禁新建、扩建重污染项目,争取新经济区高技术企业全部达到国家环保标准。同时,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创立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发展方式,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