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新泉 李 倩
摘要:21世纪是技能型世纪,是第三产业高度发展、完善和成熟的世纪,在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山东的商业贸易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尤其是从事商贸基础性工作的人才,这就为高职商贸专业人才的就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市场,但是从目前高职商贸专业学生就业的情况来看却不容乐观,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本文就用人单位、学生就业和学校存在的矛盾出发,找出存在矛盾的根本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建议。
关键词:培养模式高职山东商贸
1山东高职商贸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山东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随着山东各类进出口商品量的不断上升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对基础商贸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但是在这种形势下却出现了一种现象;企业喊商贸类人才短缺,到招聘会上找不到适合本企业岗位的人才;高职商贸类专业的学生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那么,这就形成了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畸形现状,那么这种现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1随着山东进出口贸易量的不断攀升,企业确实需要商贸人才,而且目前很多企业普遍青睐大专学历的人才,因为从事商贸活动最重要的就是实践,需要的是技术含量不高但却能独立的完成贸易单据的审核、制作和交易,能与外商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能懂得各种贸易常识快速处理商贸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的人才。但是现在的很多高职商贸人才进入企业后的情况是在学校学的知识用不上,需要再花大量时间进行培训,培训好了。企业还要冒员工跳槽的风险。这与企业的用人准则——拿来就用不符,所以目前很多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要求是有工作经验,企业不愿意用刚毕业的学生,那么,这些学生什么时候能有经验呢?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高职院校改变现在的教育观念,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o
1.2高职院校相当于一个服务性“工厂”,学生是其生产的产品,用人单位是其客户,客户不满意产品当然可以退货,如果客户“退货”,必然会给“工厂”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也会影响高职院校的声誉。所以,从很大程度上说,企业不能招聘到合适人才的根源在“工厂”,是“工厂”没有根据客户的需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从而造成了产品的滞销,为什么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口味的人才呢?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死板,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非学生所愿意学,学非企业所愿意用”,教学模式无法跟上用人单位的用人准则,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
众所周知,商贸行业是一个跟时间赛跑、大鱼吃小鱼的行业,激烈的竞争环境要求从业人员非常熟悉本身的工作,大到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及时了解学习国内和国外在商贸方面出台的一些新的政策、新的行业规范以及各项法律法规的变动,小到每项业务单据中的一个数字、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字母的准确性。所以,商贸行业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需要不断学习,而受传统教学模式和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限制,还是普遍采取的“传授式”教育,没有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山东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注重学生宿舍内务量化管理,忽视教学质量的问题,甚至有个别院校的老师经常被学生所问的问题难倒。商贸知识不断更新的要求与山东高职院校教师拥有的无法及时更新的陈旧知识形成鲜明对比,当然也就培养不出适应商贸行业快速发展的有用之才。虽然高职院校也意识到要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新知,加大实验实训的力度,实行工学结合教育方式等,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但是就目前从高职院校实行效果看出,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只是滞留于表面的改革。
1.3高职类学生的高考分数普遍比较低,而高职学生自己也认为自身各项能力比别人差,产生“差生”心理和厌学情绪,再加上就业压力大,所以形成了学生在学校不愿意主动学习,毕业后在社会找不到工作,同时学生又反过来责怪学校没有培养好自己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在这种恶性循环的影响下,用人企业,甚至整个社会都不看好高职类学生,因为商贸行业需要的是基础专业知识扎实、踏实肯干的人才,没有自信心的学生自然也就无法胜任工作。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形成用人单位、学生就业和学校之间矛盾的根本原因是高职院校的商贸专业缺少适应山东商贸行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从战略的高度对山东高职院校商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研究,迫在眉睫。
2山东高职商贸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2.1课程设置稳中求变,从根本上加大实践实习山东地区商业贸易发展迅速,有发展就会有创新,就会带来变革,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当然也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对于商贸类的人才而言新办法和新对策就是新知识,所以也就要求高职商贸专业设置既要保证学生学习到基础专业知识,又要不断给学生输送新鲜“血液”,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高职院校要走出校门,多到企业贸易公司考察实地情况,与用人单位探讨实际经验,根据考察和“实习”情况,回来认真讨论研究,每年修改专业课程,选择适合学生就业需要的教材,或者是把实践中的所见所闻编入教材,让学生系统接受最前沿的知识,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但是,单纯高职院校的考察和“实习”还是不够的,必须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才能把知识学的更扎实,特别是对于商贸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来说,高职院校加大实践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2.1.1根据商贸行业的特点不断加大实验实训内容,最好是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每门专业课都跟上必要的实验实训,让学生在实验实训中巩固专业知识,同时让课堂学习也变得生动有趣,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学着舒心。
2.1.2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山东商业贸易发达的优势,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一方面,由于山东地区适合商贸企业要求的人才短缺,通过校企结合,用人单位结合自身岗位的具体要求,配合必要的岗位实习,从学校开始就用最少的精力得到称心如意的人才:另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商贸专业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转变被动接受的固有观念,从思想上产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学生还可以在实习中得到一些生活补助,为家里减轻经济负担。
那么,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用人单位找到合适的人才,学生找到称心的工作,就业自然也就迎刃而解,真正做到用人单位满意,学生满意,社会满意。
2.2采用“互动式”教育方式,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教育观念对21世纪的人而言,我们必须有一技之长才能立足,但是商贸类专业实践性很强,即使在学校时学习的知识是最前沿的,但终将会过时,甚至有些知识还没等学生走出校门已经变成旧的,学校不可能跟学生一辈子,那这就需要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我学习
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终身拥有一技之长,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稳坐钓鱼台,笔者认为通过“互动式”教育方式,能帮助学校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所谓“互动式”教育方式,就是打破过去“传授式”教育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从心理上给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主动的寻求学习的方法,而不只是单纯的学习某门具体课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职院校的教师起到的是带领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而不是灌输学生知识的作用,特别是面对现在日新月异的商贸发展形式,教师必须从思想高度给学生创造求知的观念,鼓励学生多“标新立异”,发表与别人,甚至与教师不同的见解,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不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环境的变化。当然,有些知识学生是无法在社会中系统学习的,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给学生提供再回校学习的机会,也就是说,当“产品”快过时时,把它拿回“工厂”进行必要的加工包装,再次送向客户,保证其售后服务。
2.3商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从教师开始不管是专业课程的设置。还是实践实习的实施,或是“互动式”教育方式的采用,无一不由教师承担,因此,商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从教师开始。高职教师是一个特殊专门职业的从业者,在其整个职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能够实现从适应岗位要求和具备一般工作能力到具有较深实践认知和指导能力的转变,只有实现这种转变,把教师的专业素质传授给学生才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强、人际和谐、就业单位需要的适用性商贸人才。而目前很多从事商贸课程的教师是从学校走向学校,没有实际经验,面对与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商贸专业时显得苍白无力,有些问题是从课本上找不到答案的,需要从实践中感受。因此,学校要利用山东商业贸易发达、知识更新快速的优势,不断提供教师实践深造的机会,通过各种措施,鼓励教师主动、积极地融入具体商贸活动,为商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献计献策。此外,通过教师参与商贸活动获取的宝贵经验,反过来再对照理论知识,教师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整个商贸行业的发展方向,始终使商贸专业的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一致。
当然,从目前的就业形式来看,商贸学生只有理论和实践知识还是不够的,还要充分重视一些“硬件”知识——含金量高的资格证书。比如。对于所有从事商贸活动的人才而言,基本的资格证书是从事本行业,必备的外语水平证书和计算机水平证书等,除了这些基本的资格证书外,还需要一些从事具体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例如,从事国际贸易单据处理的人才需要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国际商务跟单员证书;从事海关报关的人才需要报关员证书;从事商业推广活动的人才需要营销师证书,等等。学生具备了这些含金量高的资格证书能为自身就业带来更多的机会。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只有从根源上解决用人单位、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矛盾,才能真正实现山东高职商贸类人才的飞跃,让商贸类人才投到自身定位,得到用人单位、学生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