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技术“扮靓”思想品德研究性学习

2009-01-19 09:27谷美芳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32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

谷美芳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倡导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广泛开展凸显出来。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及信息检索、信息加工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对于解决传统教学条件研究性学习所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品德研究性学习;有效整合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规定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1]

根据对现有研究性学习问题的分析和信息技术的作用,初步提出基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策略的框架: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出发,利用网络收集、处理信息,确定研究主题,分析研究任务,开展网上自主探究与协作,并在网上发布、交流、评价研究性学习成果,从而使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丰富多彩。

一、倡导任务驱动,增强收集与整理信息能力

教师通过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这些问题是从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出发,可以是社会问题、生活问题、学科内的问题等,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动力,来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和发现探究课题,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体验研究的过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例如,在复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针对西藏问题,特别是2008年西藏拉萨发生了“3•14”打砸抢烧事件,报纸、电视和网络上有关“3•14”拉萨打砸抢烧事件的信息非常多,许多学生也非常渴望进一步了解有关西藏的民族政策等问题,我因势利导让同学们搜寻《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西藏自古是中国的一部分》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改善西藏人权与民生的》等历史资料,要求学生基于计算机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及时、高效地获取信息,以及在收集与整理信息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提出解决课题。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适量有关西藏和内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以及中央对对西藏地区实施有效管辖并逐步加强的文字资料、历史图片呈现出去,这样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就能理解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更是历代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势必遭到人民的反对,也终将遭到失败的命运。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感。

二、确定研究课题,增强分析研究任务能力

2008年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岩五洞桥修缮与保护工程启动,引起社会极大反响,在我的指导下,学生紧紧联系《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课的内容,确定以“黄岩文化的古韵风光”研究主题。针对此研究主题,学生提出了不少的研究性子课题,最后经过交流、探讨,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成立学习小组,小组的建立采取学生自愿与教师调整的原则。要求各小组由组长申请子课题,填写子课题研究计划,计划包括子课题小组内成员分工、研究的任务和制订活动方案等。学生写好子课题申请计划后,对学生申请的子课题进行讨论、交流意见,使进一步完善,最终成为一个有效的实施方案,最后教师批准子课题,制作社会调查表,走访市民,到黄岩五洞桥拍照,网上搜集旧城改造的巴黎模式、苏州模式、丽江模式、绍兴模式等,并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全体同学共享子课题研究的成果。

三、网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增强解决问题能力

首先进行自主探究,借助于网络所提供的丰富资源独立地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制定探究计划和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加工和处理,独立自主地完成探究任务。

其次,开展合作交流。学生针对共同的探究课题,组成学习共同体,通过分工、协作、交流、等形式,在共同完成探究任务。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支持协作学习。学生们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通过同伴互教、小组讨论等,以同步或异步的交互方式,完善个人的见解,进一步促进课题深入研究。

例如,执教《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登录网站,自主收集屈原、陆游、岳飞等人的相关资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围绕“如何评价这些历史人物的民族精神?”为主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写出一篇思想品德小论文以培养学生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学生在计算机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登录网站查询了大量信息,同时通过课堂及自习时间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或是直接求助老师的指导。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结合历史环境评价历史人物,比较全面的认识了屈原、陆游、岳飞等人的民族精神,理解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推动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历史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大为提高。在这次活动中,小组成员尤其是班内一些学习基础较差但被公推为电脑高手的同学大显身手,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其他成员共享,以达到小组学习目标的圆满完成,同时通过网上查找资料既增强了解决问题能力,又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学生在快乐学习中的成长。

四、研究成果的网上发布与提升交流、评价能力

各课题研究小组既分工又协作,对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资料利用word、PowerPoint、网页等工具进行整理、设计和编辑,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研究成果报告一般要求包括课题名称、问题背景、对事实的观察分析、对结果的论证、引证的文献资料等部分。定稿后,再运用多媒体平台对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和评价,以达到共同分享成果的目的。比如,学生在学习“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时,特地开辟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网页,开设了地球景观、中国航天、宇宙探索、山川河流等七个栏目。纵向站点有“科普”、“科普与您”、“天地人”、“星空天文”四个标题,共有55篇文章、30多幅图片说明地球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学生们在搜集和整理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深刻地了解了宇宙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不但丰富了视野,满足了好奇心,而且学会了根据研究主题去搜集和利用信息。同时,还把研究成果传到学校的局域网中,受到全校学生的好评。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充分肯定和鼓励,而且也是对他们积极参与科研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认可,更是对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一种定位,即“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2]

总之,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中,自始至终信息技术为整个活动过程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也使整个学习过程更加“靓丽”,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肯定,积极探索与推进信息技术与历史研究性学习有效整合的研究,符合新形势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这也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广大历史教师的自觉追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邓文新.网络教育环境下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2(8)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澄江中学)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