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力
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各地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遭受重创,外部需求持续萎缩,出口下降幅度较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经济效益持续下滑。
中央及时出台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在“快、重、准、实”原则下,各项投资迅速推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对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做到反应迅速、措施得当,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监管政策,为一揽子计划拉动地方经济,带动民间投资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努力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
一揽子计划提升各地加大投资、扩大内需力度。自2008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明显加大。各类扶持资金中新增资金显著提高、并且到位早、用途清晰、见效快,对恢复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中央和各地加大投资、扩大内需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反响。一是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对中央和各地方政府迅速果断行动,及时有效地出台政策措施充分肯定。二是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与国际市场之间、对我国政府加大投资、扩大内需与国内市场之间“时滞效应”缺乏认识,对一揽子计划存在即投即现的心态,加强对一揽子计划的宣传和实施透明度十分必要。在加大投资、扩大内需的同时,加快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结构调整,发挥政策和规划对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引导作用,把调整结构与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相联系,根据各地方经济发展特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认识和引导民间投资出现的潜在倾向。最近,对一揽子计划投向国家大项目,投向国有大企业,民间投资受到挤出社会上泛出微词,乃是偏颇说法。事实看,一揽子计划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打出的一记重拳,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强有力举措,这一点毋庸置疑。一揽子计划投向“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项目占37.5%;其次是灾后重建投资占25%;解决社会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投资(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及解决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占19.25%;扶持自主创新及结构调整投资占9.25%;用于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投资占5.25%;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投资占3.75%。据了解,我国目前“十大产业”中存在部分行业设有准入“门槛”,民间资本很难进入。这是一个行业壁垒问题而非所有制歧视,是受行业壁垒所“禁止”。
融资难、贷款难是一个长期困扰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信贷资金偏倾大项目,加上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民间资本主动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入必然下降。金融活跃是经济活跃的前提和基础。截至今年6月底,金融机构累计新增贷款7.37万亿元,远远超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新增贷款5万亿元。因此,关注民间资本潜在倾向,引导民间投资加大投向关系社会民生、国家鼓励和支持的重大项目有利于改善社会投资结构,刺激消费市场,拉动消费市场。拉动民间投资势在必行。
消除制度障碍,启动民间投资,首先要加快改善社会资本的投资结构。同时,打破行业垄断,降低民营资本投资准入门槛,把“非禁即入”真正落到实处。尽快建立和完善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扶持政策体系。财税要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减轻中小企业负担,缓解金融危机冲击的压力;金融要从中小企业实际需求出发,调整贷款投向,降低企业贷款标准;减负要坚决治理“三乱”。要打破行业垄断和行业壁垒,允许民营资本进入;要尽快建立国家预算内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推进结构调整,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作者系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副秘书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