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之 李玉龙
摘要:本文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精通、学科交叉”的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理念为根本,提出了依托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联动培养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新体系的研究模型,在教育理念、培养体系、培养计划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人才培养;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要求,不断提升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在依托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联动培养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的探索实践中,秉承“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于创新实践的体悟”的教育原则,提出了“弘扬创新精神,打造创新素质,培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实践”的创新教育内涵,凝炼了“每个学生皆可能创新,每个创新项目皆可能成功”的创新教育理念,确立了依托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联动培养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的运行模式。
我校紧紧围绕一条主线,即“弘扬三创精神,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牢牢抓住两个抓手,即“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建立三重保障,即“管理制度、经费投入、配套服务”;认真做好四个结合,即“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发挥指导作用,结合理论研究发挥引领作用,结合精品赛事发挥辐射作用,结合创业典型发挥示范作用”。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我校提出了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精通、学科交叉”为特征的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传统产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中,我校立足西部,面向交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突出信息类专业特色,不断拓宽学科专业结构,夯实基础,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
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学生为本,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信息全球化的需要,配合经济社会的发展,推进学研产教育,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发挥奖助学金的作用,依托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和完善的教学体系,建立联动培养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定位是:立足西部、面向社会、服务交通。
3培养目标
我校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突出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的特征,遵循社会需求及行业发展这一根本原则,结合自身实际,及时调整思路,完善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我校依托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在科研、人才和设备上的优势,强化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完善和发展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教育模式,实现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发展;通过构建多元化、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的平台上建立开放式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与创新活动,以实践强能力;建立了面向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三个层次金字塔型结构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培养满足信息化建设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发展潜力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
4方案设计
我校以明确信息类专业教育理念为前提,以构建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建立突出个性发展、实施因材施教的质量保障机制和管理制度为重点,以确立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为目标,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分析,提出依托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联动培养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新体系研究模型,并在教育理念、培养体系、培养计划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1) 提出了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精通、学科交叉”为特征的教育理念。根据信息类学科与技术的发展和用人单位对信息类人才的需求,不断拓宽学科专业结构,夯实基础,以科研促教学,以实践强能力,突出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广、专业精通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使之成为掌握信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
(2) 建立了依托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联动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顺应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面、业务能力的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协商,在充分研究、分析现行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确定针对性较强的专业选修课内容,按企业要求修订教学计划,配置教学设备,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提出依托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联动培养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的新模式,如图3所示。
(3) 制订了“整体性、创新性、模块化、柔性化、综合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信息类专业培养方案时,我校重点参照了美国Michigan大学、Carnegie Mellon大学、加拿大Waterloo大学、法国Bourgogne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信息类专业培养计划,成立了由专家、系主任、学科责任教授和主讲教授组成的专业培养计划制定小组。小组成员在认真学习研究国内外交通信息化教育先进理念的基础上明确了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出了符合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体系。培养计划将计算机技术、工程实践和应用领域结合起来。
专业创新人才新模式该课程体系符合我国当前信息人才教育的需求,课程内容瞄准信息发展的前沿动态,跟踪国际先进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与交通行业就业需求相结合,强调技术、工程、管理三位一体和交通信息技术领域知识相结合,具有“强基础、追前沿、重实践”的特色。
(4) 坚持以铁路特色为主导,整合优化专业选修课程体系。针对原来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内容交叉问题,对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进行了重组和整合,最终形成了一个“铁路信息化”全新核心模块课程群,扩大了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面。此外,开设了“铁路规程”等铁路部门实用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现场工作打下基础。我校信息类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一般信息类专业方向的能力外,还扩充了“铁路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2个应用方向。
(5) 依托科技园区联动培养,建立以实践强能力的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加强课内外实践教学的联系,形成了完善的依托科技园区联动培养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新体系,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图4所示。我们做到了四个不断线:外语学习不断线(科技英语、专业英语、双语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文化素质培养不断线。
5结论
通过分析21世纪信息学科发展趋势与特征,我校提出了符合新形势下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制订了具有“整体性、创新性、模块化、柔性化、综合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强基础、追前沿、重实践”的特色。依托国家级科技园区在科研、人才和设备上的优势,强化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完善和发展了本科人才实践创新教育模式,实现了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发展;通过构建多元化、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科技园区开放式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与创新活动,以实践提高学生能力。该模式显著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较好地解决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移进程中面临的毕业生就业等问题,对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廷奇. 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进展[J]. 高等教育研究,2009(4):87-92.
[2] 苗凤君,郑秋生,潘磊.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3):83-85.
[3] 施晓秋.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 中国大学教学,2008(12).
[4] 邬家瑛,钱辉. 论本科生科研训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 中国高教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