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辉 张 欣 唐少将
摘要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出现了不少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结合社会背景实际,对搞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一些初步探讨,对于高等学校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转型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1 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转型时期,具体就我国目前而言,也就是指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极大丰富。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场带有根本性的社会变革不仅要改变落后的、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管理体制等等制度层面,也必然要求、必然带来整个社会在价值观念、情感心态等文化心理层面的一系列变革和更新。因此,转型时期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
2 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受到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不同体制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与融合加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加强。西方资本主义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多渠道、隐蔽地加强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和颠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复杂。其次,中西文化价值,新旧道德观念的冲突将不断加剧。马列主义主流意识,中华民族传统的国家、民族概念被削弱,许多不健康的东西也随之而至。现在各种信仰以及打着信仰旗号的形形色色的东西都出现了,广大青年正成为各种信仰争夺的对象。作为主导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地位正受到削弱。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各种信仰危机论和无信仰论的出现。从近年来各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上看,许多学生都提到了信仰危机问题,在青年大中学生中广泛存在而且愈演愈烈的“哈韩”、“哈日”潮流,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这就充分说明了广大学生对现阶段的政治信仰表现出的某些不适应,在认识上存在巨大偏差。最后,一些超越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的问题,如温室效应,环境污染扩散等问题的日益突出,也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导地位已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十分严肃的问题。
信息化的影响。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通过网络传播的相对无规范化使广大学生在接触大量信息的过程中滋生了怀疑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消极的思想观念,从正面冲击爱国主义的思想信念。网络传播突破了时间界限,改变了信息可控性,模糊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信息泛滥,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国家观念意识的淡漠。信息的清晰度可信度受到极大影响,加剧了大学生对正确信仰、道德标准和价值观选择的复杂性,不良信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取向。另外,网络也使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信息优势不再明显,多数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者掌握的信息学生也知道,甚至知道的更多,这就大大削弱了教育者在宣传教育活动中的威信度和力度;网络媒体空前爆炸式的宣传也引起大学生思想观念急剧变化。
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使社会转型加快,带来许多新问题,也使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长期积压的问题表现出来。这一变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方面证明了现阶段道路的正确性,但是,另一方面也造成对过去政治经济体制和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系统的评价出现消极因素,再加上理论界一些理论工作者片面的主张西化、私有化、议会制,这些争论的出现,错误的信息的诱导,给大学生思想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一点在爱国主义信念上表现也很明显。例如,新一轮的“崇洋媚外”观——总认为外国的商品、文化、思想理论都是无条件的强于中国;盲目的出国留学热潮——不否认“出国留学”会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积极效应,但是现在很多人却无论自己学习专业是否有必要出国深造,无论自己去的国家是否真正的先进,反正只要是外国就潮水般地涌去,完全为了出国而出国,甚至表现出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或多或少的蔑视。
其次,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同时也会诱发负面思想观念。市场经济效益原则、利益驱动原则,在思想上也极为容易让青年大学生形成“唯利主义”、拜金主义、完全照搬自然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等等。在这些理论指导下的青年大学生们容易丧失祖国观念,因为在他们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工作、学习工程中可以不择手段,牺牲一切利益包括国家利益去苦苦追寻所谓的“成功”。有关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一般有三分之二留学生归国效劳,三分之一学生在国外工作学习、沟通信息,回归与滞留人数保持2:1的比例,是比较合理和有利的。但我国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呈现1:2的倒比。
3 应对措施的探讨
3.1 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应综合辩证地来进行
在开展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同时,要注重爱国主义的现实性教育。历史的追溯,目的是把握今天,面向未来。在进行爱国主义的文化、历史教育时,应把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及爱国精神的发扬放在现时代的基础上。可以说,当代一切有益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都是爱国的。作为当代中国青年,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更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青年人的政治倾向,理想信念,人生意义,生活态度,道德评价等都能在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大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拥有更加广泛的社会生活基础,更能切入现实生活的实质和青年的深层问题。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在现实中展开,比之历史的反思来得更生动活泼,更富有时代气息。
在注重开展爱国主义的政治性教育内容的同时,还要注重爱国主义的社会性内容的展开。爱国,其本身是带有政治倾向性的,应注重把握爱国主义的政治性教育内容的展开。如有什么样的政治观,就会影响到爱什么样的国家,包括爱什么样的国体和政体。与此同时,还应注重爱国主义的社会性教育内容的展开。诸如爱国就要爱向上的社会生活,爱她的民众,爱她当中美的生活方式、美的秩序和环境。这样,爱国主义的政治性与社会性教育内容才能有机的统一,丰富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
注重开展爱国主义的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爱国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和信念的教育。爱国是一种道德意识,常常作为人们生活中一个行为准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但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涉及到青年的道德问题,而且还深层地影响到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和信念的确立等因素。如青年常就富裕与贫穷的祖国哪一个值得爱的问题展开争论,这实际影响到青年如何面对尚不够发达,经济仍处在落后阶段的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青年的人生观,生活态度的确立。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以道德的眼光来认识,还应更深刻地进入到人的价值观,理想信念等心灵深处展开教育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3.2 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形式是加强和改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将研究性学习与基地教育活动相结合能提高基地教育的趣味性与有效性。学校和教育基地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本地主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特点,按照不同的教育目的和要求,提出适合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究课题。各校在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前要根据课题引导学生做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准备工作,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去,去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各个基地要根据课题的要求,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参观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与介绍,帮助学生做好课题研究工作。这样做,能使同一个场馆在学生的不同年龄段去参观学习能得到不同层次的认识与提高,避免了“老面孔”、“老问题”,使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常新,爱国主义得到不断升华。
制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制度,把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为了将大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工作落到实处,可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施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记录册(卡)制度,使大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加规范化、系列化、科学化,为实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记录册(卡)制度,规定每位大学生每学期要参观一处必须参观的基地和若干个选择参观的基地,学生毕业时必须按规定参观完必须参观的基地,才能拿到毕业证书。
3.3 通过各种形式强化大学生的“知识分子历史责任”意识
知识分子在历史上素来标榜“清流”二字,他们更多的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才会有北宋末年的陈东领太学生请命,会有明末东林党人的“议事”,会有清季康南海的“公车上书”,正是沿着这一脉络有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包括此后的“一二·九”运动等等,这些都是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社会转型之时。因此,现代知识分子应该沿袭历史的传统,站在时代前头,冷静地思考,尖锐地批判,直面社会转型时期的种种问题,充当爱国主义教育的先锋与骨干。当中国的改革进入纵深之际,改革一下子面对着比此前更为严峻的困难,还伴有不少的阵痛。对这些问题,中国的知识分子不研究,不回答,又有谁来研究,谁来回答?因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应承当起历史的责任,履行起时代的使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同时对学生也应该积极地予以教诲、传播这样的认识,使他们从骨子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分子”角色,从而不仅严以律己,还能够对社会,对其他的群体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鲁迅.新版鲁迅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2002.
[3] http://www.people.com.cn/GB/news/8410/20020726/785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