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教育管理类专业的建设模式

2009-01-18 06:01周育华
科教导刊 2009年19期
关键词:建设模式高职教育

周育华 黄 姝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类专业在各组织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高职教育管理专业的建设模式,应该从管理和技术的关系、管理业务培养目标的界定和课程体系的设置等方面出发,强调立足高职院校的特色强势专业、与社会高度融合、结合学生终身教育,充分体现高职管理专业的特色。

关键词高职教育 管理类专业 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1000多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68%,高职在校生将近800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半多。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变成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尽管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都是从技术类自然专业开始的,但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需求状况变化,目前的高职校都有相当一大部分专业是管理类专业。于是,管理类专业的定位基础、特色和地位以及发展趋势等问题就出现了,总的来说是建设模式的确立问题。

1高职管理类专业现状

1.1管理类专业的设置

迫于扩大发展和招生压力的背反,基于学生的就轻避重的思想和追求专业名称时髦的心理,目前几乎所有职业学院都开设管理类系部和专业。管理类专业大致分如下几个阶段。

(1)人文系里设置部分管理类专业。人文系大部分是从语文和英语教研组的基础上组建的,刚开始是触及到文秘和商务英语、旅游管理等专业,后来扩大到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以及物流管理等。这是管理类专业产生的初级阶段。

(2)成立经济管理系。一般是从经济管理专业或会计专业基础组建的,加上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后来再结合具有时代特征的国际贸易专业和连锁经营管理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类系部。这个阶段有盲目性和定位不准确的问题。

(3)成立和其他工程系并列的管理工程系。一方面是和高职院校的其他专业如机电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对应;另一方面,管理工程系的专业设置也和工程实践特别是职业技能鉴定紧密相关,培养的是在工程建设的一线从事技术和管理融合的岗位的毕业生。这种形式应该是最新的也是值得研究发展的方向。

1.2管理类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清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性专门人才。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类专业类别是生产、管理和服务三方面的简单组合,表面上可以包括其中任何方面;某一专业的课程也是生产、管理和服务三种类型的简单相加;但由于没有深刻研究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矛盾和统一,具体到某一岗位,就产生生产上不深入、管理上不够格和服务上不到位等现实问题,使得毕业的学生很难找到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具体工作岗位。

(2)专业定位不准确。高职院校的专业定位是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然而,由于现实需求的变化成为常态,而学校的调整具有滞后性和受到资源限制,很难做到当初的定位和毕业时的市场基本吻合。于是,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把专业定位在当时的热门专业和市场上受追捧的专业,让学生感到专业吃香而且学习轻松。至于进校后是否调整和如何调整,则完全没有规章制度,从而专业的连续性不够,也就不能把它做强。

(3)教学师资不强。如前所述,管理类专业是从不同的非管理专业基础上转变形成的,大部分的教师从原来的专业转型而来。他们没有管理专业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尔后的自学或进修学习又是按照既定的思维和基于原有的储备而完成的,自然达不到现代管理类专业所要求的教师素质水平。新进的所谓高素质的研究生,作为高职教师又因缺乏企业的锻炼而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高职教育和管理类专业的关系分析

2.1从职业学院的办学定位来看,高职教育必须融合管理类专业

高职院校的人才定位是把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自然,职业岗位中有一部分是管理类岗位。即便是技术类岗位,但由于社会对岗位的分工越来越细,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但要真正发挥效率,还必须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需要员工协同作用,这样对员工的管理就显得非常必要。一个没有相应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员工,即便是在一个高度自动化的岗位也很难成为出色的岗位人才。

现在意义上的科学已绝不是自然科学,社会学已经成为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在工业文明的社会,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才是科学的最常态形式,也是社会的基本面貌。要使得职业院校成为真正社会需要的教育基地,都要求加强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2.2从职业学院的特点来看,管理专业教育填补了高等教育和技工教育的空白区

管理类专业的知识普遍呈现宽而杂的特征,没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随之形成的强的竞争力,使得学生的能力不容易突出,专长不明显。而职业院校的管理类学生,依托该校的强势专业,再学习与该领域交叉融合的管理专业知识,就会形成独特的专长和特长,可以更好地把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延伸和扩展,填补空白。从职业院校出来的学生,在学校养成的注重实践的良好习惯,为把管理知识落到实际的业务中并发挥应有的作用提供了保证。一个在以陶瓷类为强势专业的职业院校毕业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如果去从事陶瓷产品的营销工作,一定能够胜任营销部门的基层和中层管理工作。职业教育中的管理专业教育既在层次上填补了高等教育和技工教育的空白区,又在发展中形成了学院的特色定位。

2.3从教育的总目标来看,管理类专业教育可以和就业、创业和人生经营以及终身教育等紧密结合

高职教育是一个教育的范畴,属于终身教育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一个人工作的基础,是一个人从学生到学员再到员工的衔接处;还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的一生是教育学习和实践不断融合的过程。角色转变、人生经营、自主创业等方面的教育都是管理类专业的领域之一。

如何将学习、就业或创业和人生经营结合起来,是每一个人应该时刻思考的问题,更是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倾注毕生精力的领域。高职院校的管理类专业教育可以和就业、创业和人生经营等紧密结合,完成整个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因为学习是终身的,而且学习的阶段是多样性的,学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3 管理类专业建设模式

3.1层次模式

(1)技术为主、管理为次。对于技术简单而且某个工作流程只需一个人或几个人就可完成的一类管理技术专业,管理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形成技术为主管理为辅的模式是完全正确的。面对单调和重复的工作环境,员工管理就显得尤为重。如何让员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积极工作,以及从小做起、从基层做起,然后通过成熟的技艺改善整体效益,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管理知识的支撑和提高。员工管理的内容包括团队管理、培训管理、心理管理和沟通管理等。

(2)管理为主、技术为次。对于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对事物的质量进行判断和甄别的管理专业,一定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是必备的,形成管理为主技术为辅的模式是适宜的。如TCM/MC/MA等管理,尽管管理是围绕技术来实现的,但技术的难度较低,通过管理来验证和监督技术的实施是主要的工作范围。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作业可以更好地达到技术所要求的效果,同时通过对之前的作业信息数据的分析管理可以发现技术的薄弱环节和缺陷,以便使得管理和技术达到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

3.2渗透模式

(1)初级管理。在生产的一线,由于流水线等生产作业形式的普及,以及多品种产品同时生产的格局成为惯例,现场管理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管理领域。现场管理有专门的管理体系,如5S管理和六西格玛理论等。正如计划是所有管理的第一步,计划管理也是无处不在。从简单的初步的静态的内部的计划管理,到详尽的动态的计划管理,计划管理成为重中之重。初级的计划管理的职责有总体计划的分解、月度计划的报表、内部计划的协调等。

(2)技术管理。生产管理是以技术为先导的管理,有对生产流程的管理、生产设备的管理等。技术包括材料技术、工艺技术和商务技术、设备技术等方面,同样技术文件(ISO和GMP)的管理也是其中的一个部分。电子商务管理是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的管理范畴,依托较强的互联网技术,实施日常的管理职能的集成化。电子商务通过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方式把供应商、生产商和消费者连接在一起,让复杂的管理变成无缝的协调的整体作业。

3.3遴选模式

(1)综合管理。由于企业组织结构的复杂性,管理部门很多,有供应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和人事管理等。在企业的初级阶段或后来为了压缩管理人员的开支,往往会成立一个综合管理部门,要求该部门的管理人员必须是管理的多面手,能够完成日常的多项事务的管理,这就是综合管理。通过一定的管理的基础理论的学习,会产生一些对管理的理解和认知程度较高的学生,他们可以在跨单个专业的基础上学习和实践上、下游的管理专业知识,形成一个企业系统管理知识链,被培养成一个综合管理类型的人才。

(2)管理技术。学生具备了基本的管理学基础知识后,有选择性的精通一门专业管理软件,运用初步的计量的方法和模型的理论来分析企业的业务数据从而提出决策意见和改进措施,是当今高职教育管理类专业和企业实践结合的最好方式,也是未来的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方向。如统计分析软件SPSS、ERP(企业资源计划)软件、SCM(供应链管理)软件和MIS(管理信息系统)等,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都正得到推广和应用,收到很好的积极效果。未来,即便是小型企业,随着信息化改造的完成,管理软件的使用的范围会很大。

4小结

管理和技术的辩证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技术和管理的融合和渗透,在每一个领域都存在技术管理和管理技术的区域;随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人甚至复杂人的不断增加,人的管理能力成为任何人即便是技术人员的必备基本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和学习型组织的形成,高职院校的管理类专业的地位和作用将得到更好的巩固和提高,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格局,在高职教育中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教育司.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Z].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贺世强.关于高职教育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设想[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3] 马树超.对职业教育发展未来30年的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09(2).

[4] 唐永泽,卢兵,霍雄飞.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猜你喜欢
建设模式高职教育
完善生态林建设模式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布局及建设标准探索
适应于智慧城市的通信接入管道建设模式探讨
土建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及路径对我省的启示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