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大双 于 淼
摘要十多年前我国曾在国有企业市场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以教育拉动内需为推动国内经济增长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高校扩招运动。此举一方面加速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也使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公平性问题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与更多的关注。作者试从学费这一角度对我国教育公平的状况进行分析,并就此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市场化 高校扩招 公平性 学费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教育公平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一般说来,我们习惯上认为教育公平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接受教育前的公平,即起点的公平,是指每个人都有同样接受教育的机会;第二是受教育过程中的公平, 指的是人人都有受同样教育的机会;第三是受教育发生后的公平, 即在接受完教育后人人都能得到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的公平也不应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也应该包括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平等。只是我们在谈到高等教育公平时,关注得更多的总是入学机会的平等,即起点的公平,因为这种平等是高等教育公平性最直接的体现。本文着重分析就是入学机会的平等。
1 我国高校扩招及其背景
1973年,美国知名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先生在其著作《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中首次提出大众化概念;而后又在一篇《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量的发展和质的变化》一文中再次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作了一个阶段划分。他以高校入学人数与适龄入学人口之比为标准将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了三个主要阶段,即精英教育阶段:15%以下;大众化教育阶段:15%—50%;普及化阶段:50%以上;并且,他认为,大众化的实现程度是衡量一国高等教育是否公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为了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不同方式扩大高等教育的受教育人口,以此促进本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尽早实现,以达到高等教育公平这一目标。
1998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4%;而同一时期,世界发达国家的入学率的平均水接近60%,美国甚至达到了80%。这些数字清楚的显示,我国高等教育的育发展距离其它发达国家还相差太远。就必须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缩小与世界的差距。于是,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大众化、促进教育公平,1999年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高校扩招运动随即开展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扩招除了有对现实客观认识外,还隐藏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上世纪90年代未期,国有大中型企业效益低下、国内经济发展迟缓;为了摆脱困境促使经济复苏,一些国有企业率先为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实施了市场体制改革。改革后,大量国有企业工人下岗,就业市场因此不堪重负,已不能再允许更多的年轻人参与竞争;而在1998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7.8%,1999年国家又提出了经济增长8%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这一经济增长目标就急需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一些学者于是建议通过扩大招生人数拉动内需,借增加高校收费促进国内消费、带动经济发展。扩招政策实施后,早期的情况也正如设想的那样,一度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扩大了高等教育受教育群体,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但是,随着扩招的深入,其它问题出现了,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学费问题,因为伴随着扩招学费也在大幅提高。这样一来,适龄人口能否入学还需要看其能否负担得起高昂的学费。因此,表面上看高入学的机会是增加了,而事实上,这种附条件的机会还是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公平的质疑。
2 高校扩招后,高学费带来的不公平及机会不均等问题
扩招对我国高等教育影响应该是最深远的。首先,它为我国庞大的适龄人群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对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与此同时,扩招也给正在发展中的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为这种机会的扩大是伴随着学费的大幅提高而出现的。
从属性来看,作为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机会平等理应是它的必要组成部分;从动机上看,扩招的初衷却是要以教育拉动内需借此推动国内经济增长,如此做法显然不是合理之举;从高等教育的实施过程来看,高等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人才,而个体的先天差异性决定高校选材奉行就应该、也必须是精英价值取向,要遵循按能力取材这一标准;从经济学上考虑,高等教育的需求和供给应该是不平衡的,高等教育本身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这种供需不平衡,而不应试图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供需平衡的目的,如此一来必定会使受教育者上同样的大学而必然要花费更高的学费。因此,如此扩招,如此学费的大幅提高,必定会使教育的公平性大打折扣。
事实上,扩招以来,学费问题也已经使多数中国家庭不堪重负。多数情况下,一个家庭往往为了培养一个大学生而倾注所有的财力和物力,学费已经成为多数中国家庭消费开支中最大的一笔。如:1998年,我国普通高校学费约为1974元,1999扩招后,当年学费为2769元,前后对比增长超过了40%;要知道,1999年,多数农村居民的年人均收入都低于2000多元/年的学费;而在以后,每年学费都有所上升,虽然我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相对80%的财富只掌握在20%的富人手中的情况来看,国内贫困的家庭还是不少的;另外,尽管我国高校的助学贷款政策也已实施了多年, 由于多方面因素,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扩招对多数中国学生来说,机会虽然是增多了,但在高速增长的学费面前,对于如何争取这些机会对他们来说,又显得有点困难重重了。
如此一来,显而易见的是:在没有任何制度保障的前提下,仅仅想通过提高学费来保证来达到扩大入学人口的目的,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今天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的状况来看显然是行不通的。然而,中国高校的扩招决策本身是没有错,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大趋势,如同扩招这一政策提出者、首席经济学家汤敏教授所说的那样:“如今看来,扩招的失误之处并不在于扩招本身而在于当时提出的扩招建议其实并没有得到很好执行,高等教育今天发展的现状与当时他的提议有距离的”。因为当初汤敏教授建议三年扩一倍,同时要求教育也要改革;但结果是:六年内我们扩招超过5倍,教育改革却并没有跟上。换句话说,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合理的扩招是需要的,关键是要有相关政策来支持。作为高等教育,一种准公共产品,其公平性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入学公平问题,受教育者有无能力支付起学费直接决定着他能否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因此,要维护高等教育的这种先期的公平性,我们就需要建立起相关的学费保障体制。缺乏保障,就算机会再多,同样的条件下,最贫困的人群还是不能享受到最公平的待遇,相反是由他们来承担教育改革的成本。因此,扩招的前提应该需要有同步的配套措施,如何来构建,美国的机制或许就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 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性与机会均等的借鉴:美国高等教育奖贷体制
在美国,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都有一个信念:不会让优秀的学生因为付不起学费而上不起大学。所以在美国,虽然学费也在每年都在上涨,但政府和高校都会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有能力的适龄青年都能够上得起大学,政府方面非常重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而高校则重视联合政府设立多项助学贷款计划,实施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措施,资助那些学习优秀、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上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使美国社会普遍认为,国家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当时,除了在学费有优惠外,政府还向学生直接提供多项“助学金”;到了20世纪80年代,D.布鲁斯.约翰斯通又提出“成本分担”理论,该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成本应该由四方来承担,即:政府、纳税人、家长和学生以及个人或机构捐助者。于是,为体现公平性,学生和家长作为“成本分担”的一部分开始以缴纳学费的方式分担高等教育的成本,但是由于“成本分担”贫困生入学困难,美国联邦政府便设立多项“助学贷款”,以助学贷款政策保障入学机会的平等;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更加市场化,学校竞争更加激烈,所有的大学都是收取学费的,学费也在逐年上涨,为了使得大多数穷人也能得到公平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美国建立起了最完备的奖、贷体制,政府每年也会为学费困难的学生提供大量的无息和免息贷款,将近一大半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到各种形式的无息、免息的贷款,贷款的数额不一而足,平均每个学生每年可以得到国家资助的金额大约为8000美元;另外,相关机构还同时建立起了完善的信贷和个人信誉等法律保障体系;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制度上的保障,纵然全美高等教育学费都有大幅增长,但多数美国人还是能通过这一国家政策,平等的享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正因为如此,这种以法律体系框架下奖贷体制作为实现学生入学公平的一项保障措施被延用至今。
4 对如何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反思
美国的自由经济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其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之所以美国现在能发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其完备的奖贷制度自然功不可没。也许,国家奖贷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但是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它是可以使高等教育变得趋于公平的。
我国的高校也对贫困生的资助也采取了许多相关政策, 如提供助学贷款和奖学金等等,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做法对于我国众多的贫困学生来说,还是显得有些杯水车薪;而相关法律、信誉等保障机制的缺失,多数的诸如助学贷款等资助政策的实施更没有达到如期设想的那样,往往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如同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美国早期实施这一计划所注意到的那样:原本一些用以资助贫困学生的那笔资金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都并没有如期望的那样提供给这些家庭收入低的学生,而是给了那些有能力支付的家庭中的学生,这样一来,本来想使在机会面前变得更公平的资助政策不但没有起到该起的作用,反而加剧了由高学费引发的不公平。对于这样一种情况,应该认识到,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我们需要的不应仅仅是奖贷政策及资金上的支持,还应该要有制度上的保障,特别是要引入信贷和个人信誉等法律保障机制。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得不够充分,所以一旦离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很多低收人家庭的子女是很难依托其它渠道得到资助的。因此,要求国家要先担负起资助他们的义务。首先,国家应该建立起实施国家助学贷款以及奖学金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国家助学贷款的实施;其次,国家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要求学生所在社区、学校为学生建立起完备且真实的个人家庭信息档案,为资助前后提供相关的信誉保障;最后,才应该是设立多样化的国家助学贷款和奖学金计划。只有这些相关措施都能够真正实施到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费低收入家庭学费来源问题,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实现高等教育的建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和概念分析[J].教育研究,2004.
[2] 纪宝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
[3] 徐通模.中国大学的未来发展走向——对21世纪中国大学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3.
[4] 潘懋元.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高等教育研究[J].2001.
[5]曾晓东.大学收费标准的确定:是成本计量问题还是价格管理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