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贵耀
最近拜读了肖川老师主编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感觉又一次受到了刺激。
受刺激的原因很多,也很杂。如吴非的《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没有了庄严》,你读一下这段文字:“和同行在一起交谈,我们最大的遗憾不是收入低,也不是工作累,而是发现我们从事的工作没有多少庄严感,这已经不是我们当年步入社会时选择的那个职业了。”不管你是否有同感,我相信你读了之后定有话想说。第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是两年前,在“吴非的博客”。那时,我就在想教师这份职业难道真的不再神圣了吗?如果真是这样,我又该怎样直面我的职业?如果真是这样,问题的根源是教师的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抑或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但无论答案怎样,我想一个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是在当下的教育背景下,我们怎样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以缓和现在看似平淡不惊、实是暗流重重的师生关系?我个人觉得师生关系是衡量教育成败的第一杆标尺。所以,对于“新师生关系”,笔者认为的确需要多一些认识。
一、“新师生关系”的由来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解读《规定》时指出“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力。”对于这样的规定我觉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教师批评学生竟然需要被教育部特别授权,这听起来的确匪夷所思,再者,何为“适当方式”?这是教育悲哀,还是教育的荣幸?我只知道它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当下要对学生进行批评多么不容易!
于是我们不得不问——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我们的师生关系到底怎么了?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师生关系在不断地发生着非常微妙的变化。其内核由原本的清纯慢慢转化成模糊,似乎是吹一口气就会散的烟云。当“学生中心论”“以赏为本”“高考升学率”等充斥耳畔的时候,师生关系只剩下一张“求分”的死皮。只有学生没有老师、只有欣赏没有批评、只有分数没有情感的师生关系怎能健康发展呢?疏远,漠然,对立,那是必然趋势。
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场上拼搏。最近,我在学校六年级学生中作了一个关于小学生作文态度的调查,有几位同学喜欢写作文的理由是:写作文能够练文采,也是初中占分高的题目。好一个“占分高”!直白得让人担心,这种被功利扭曲的“喜欢”,在他们未来的人生路上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呈现出来?
大家都知道“为学”和“做人”一样重要,有的时候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可时下,我们的教师往往太重视学业这一面了,自然便忽略了那一面。这样的教育就成跛的教育了,跛的教育是不能远行的,正如跛的人一样。“学生们既要学做人,你却单单以知识,变成了‘教而不‘育,这自然觉得偏枯了。机械的得着知识,又机械的运用知识的人,人格上没有深厚的根基。”(朱自清《教育的信仰》)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又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力呢?这样的师生关系能维系多久呢?难怪现在的老师常常抱怨——出了师门,就没有老师了。
在一些人看来,少了暖暖的师生情谊,多了契约的性质;少了相互欣赏和尊重,多了轻视和批判;少了相互信任,多了相互制约。这就是现在的师生关系。其实无论是当老师的,还是做学生的,心中都有更多的渴求,渴求一种平等的、温馨的、和谐的新师生关系。
二、“新师生关系”的特征
新师生关系特征应表现为彼此和宜的温度、尺度、韧度、风度。“温度”指的是师生之间的冷热程度,如果温度过低,则彼此之间缺乏生命运动基本量,也就无法推动教育活动的发展,就像煮饭,温度一直上不去,这饭就容易僵掉。相反,温度过高,饭就焦掉了。
“尺度”指的是师生之间对彼此的认同感,即看待、衡量对方的标准。在新师生关系里,师生之间应该是角色有差异——生就是生,师就是师:人格须平等——生也可以成为师,师也可以成为生。
“韧度”考量的是师生关系的牢固度,以前我们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种师生关系靠的是道德约束。在新师生关系里,显然是行不通的。现在我们需要教师的人格魅力,建立起柔软而结实的师生关系。
我们常用“风度”来形容极具个人特色的言谈、举止、仪容、姿态……在新师生关系里,“风度”是指师生间因相互影响而共同形成的极具师生特色的言谈、举止、仪容、姿态……我们平时常说这个班的学生写的字如此清秀,跟他们老师的字一样好看,即是教师“风度”在学生身上的体现。风度是新师生关系的精神核心,这就叫“强将手下无弱兵”。
这四个“度”该怎样把握,才能真正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共同发展的新师生关系呢?
三、“新师生关系”的营造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共同发展的新师生关系无法回避一个字,那就是——爱。首先老师爱学生,要真爱学生,千万不要只爱学生的分数,也不要只爱学生的优点。“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苏霍姆林斯基《我把心给了孩子们》)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人格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需求。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当然,是教育就少不了批评。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不是使被批评者无地自容,而是培养他们的尊严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促使他们道德上的自勉。批评是一种艺术,当教师将批评教育作为一门管理艺术,而不当成一种手段,那么师生矛盾就会化解。
其次,还要诱发学生爱老师。以前我们说为了学生教师可以甘愿默默奉献,不求回报。但是在这个转型的社会里,如果你的“默默奉献”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那只能说明你的付出学生不能理解,或者是不能承受,甚至于是一种负担。如果是这样,我希望我们教师真要自省了,不要到头来都是“师爱”惹的祸!那就“罪过、罪过”了。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信其道”的前提是学生“亲其师”,学生能信任、尊敬、热爱自己的老师,他的成长路上不就会多一点阳光,多一点幸福了吗?那么该怎样诱发学生爱老师呢?有人说教师要抱有谦虚态度,有人说教师要规范教学语言,有人说教师要提高文化修养,也有人说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还有人说教师要紧跟时尚潮流,教师要……教师要做的真的很多很多,幸好早在1000多年前韩愈就说过:“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我想说,只要你能捧着一颗真心来分担风雨、分享阳光,学生也一定会献出一颗颗最最真诚的、最最珍贵的童心。
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艾米莉·迪金森的那首诗《假如我能使一颗心》,愿与大家分享:
假如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忧伤
我就没有虚度此生
假如我能使痛苦的生命有所慰藉
在酸辛中获得温情
或是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
重新回到窗中
我就没有虚度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