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有效指导幼儿解决同伴冲突

2009-01-18 06:01董瑞敏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小团体同伴冲突

董瑞敏

同伴冲突伴随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幼儿受到自身年龄特点、认知水平、自我中心思维和社会交往技能的限制,他们很难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有效解决冲突。因此,教师应适时、适当地有效介入,成为指导幼儿解决同伴冲突的关键。

一、教师有效指导幼儿解决同伴冲突,首先应了解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一)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特点:混沌期幼儿间同伴交往刚刚开始,以平行和联合游戏为主,大多数幼儿处于独立游戏状态中,因此同伴冲突较少,冲突原因也很简单:争抢玩具或空间等,其认知的自我中心性决定了直接动手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二)中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分化期或冲突期

中班幼儿随着交往的增多,对同伴的关注范围增大,同伴间的交往在对象上有了明确的指向性,并开始稳定。兴趣相似的幼儿常常在一起玩,但在游戏的过程中,由于以自我为中心,还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情绪而发生冲突和摩擦,这导致幼儿对同伴的偏爱分化明显。中班幼儿对消极社会行为的知觉更加敏感,如攻击同伴这样的行为,会让该幼儿成为被同伴拒绝的人。

(三)大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稳定期

大班幼儿的同伴交往已经完全分化,幼儿在班级中的同伴地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兴趣相似的幼儿共同游戏的频率更高,同伴交往进一步深化,两两交往更多且更稳定,核心人物引导的小团体出现,小团体的决定对于个体的影响越来越大,消极的社会行为将直接决定该幼儿不受欢迎。

二、关注同伴冲突的每个细节,有效指导幼儿解决同伴冲突

(一)不仅关注幼儿同伴冲突的结果,更要关注冲突过程

尽管幼儿自行解决同伴冲突对他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不必一有冲突就急于介入,但这不等于放任不管,教师的适时、适当关注还是十分必要也是必须的。这样,一方面可避免冲突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教师的关注能有效地把握每个阶段冲突发生的不同情境和原因,使教师的指导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而非表面上的看谁哭就安抚谁,这样也能避免幼儿产生怨恨和抵触情绪。

(二)不仅关注幼儿同伴冲突中的肢体冲突,更要关注语言冲突

一般来说,肢体冲突由于强烈外显,易引人关注,而语言冲突相对隐蔽,又由于时空上稍纵即逝的特点,如果没有幼儿的表述,很容易被教师忽视,因此教师介入的时机很难把握。但这不等于语言冲突不必干预,相反,更要给予高度重视,及时介入。只要用心观察,往往从幼儿的表情、动作、语言、情绪上会有所发现。这个阶段的幼儿知道,用攻击行为解决同伴冲突会遭到同伴拒绝,于是幼儿试探用语言沟通自我解决矛盾。当然有的沟通成功了,而有的沟通不成则发展成为语言冲突。如有的幼儿说服不了对方,就抛出:“我不跟你玩了”、“我让警察把你抓走”、“我不让你妈接你来了”等成人听着毫不起眼、类似玩笑的话,但对另一方幼儿来说,无异于威胁、恐吓,他会深信不疑、不知所措,即使不信,情绪上也会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对其心理造成极大伤害。教师一方面要通过故事、游戏等活动培养幼儿对自我和他人情绪的认知,另一方面,要通过过程分析法、移情法使幼儿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使冲突双方认识到各自的问题,使同伴冲突有效化解。

(三)不仅关注同伴冲突的现象,更要关注冲突本质。

一个问题的出现往往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幼儿间同伴冲突也是如此。当第一次同伴冲突出现时,教师不但不能回避,还要以此作为教育契机,“抛砖引玉”——找到冲突的根本原因,指导幼儿有效解决同伴冲突,学习交往技能。如使用礼貌用语、谦让、轮流等待、互助、分享、协商等。避免幼儿之间类似原因冲突的发生,也使幼儿在同伴交往中遇到类似问题,能试着用同样的方法自行解决。这是由于当幼儿之间发生分歧时,教师的情绪状态,是他们判断正误、体验奖惩、确定行止的主要榜样。他们亦步亦趋,逐步学习解决同伴冲突,这在大班的小团体中作用尤为明显。小团体对幼儿的行为具有压力指向,教师应帮助、引导小组或团体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良好的同伴关系和有效的社会交往技能。

(四)教师还要特别关注受拒绝和受忽视的幼儿。

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交往机会和个别指导,并及时在集体面前表扬他们的进步,避免由于同伴冲突持续影响幼儿,使其处于不利地位。

综上所述,同伴冲突是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教师在了解幼儿不同年龄阶段同伴关系的特点基础上,从细节入手,关注幼儿,及时有效地介入,化解冲突,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交往技能,使幼儿在和谐的集体环境中,愉快地生活,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小团体同伴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引领班级小团体健康发展的策略研究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浅谈对班内特殊小团体的认识和管理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