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贞
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运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而学生只是机械地摹仿绘画。整个教学过程静谧有余而活泼气氛欠佳,孩子们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教学效果也常常差强人意。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那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针对孩子们活泼好动、爱唱爱跳的特点,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引进音乐的元素,通过情景交融的音乐来引导同学们进行绘画创作,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全面发展呢?
美国音乐教育家乔治罗曼诺夫先生早在1970年就开始提倡一种音乐背景记忆法,即在乐声中进行学习、创作或记忆。经过大量的实践,他发现教师在优美的古典音乐旋律中朗诵英语课文,能使学生的记忆力提高10倍,可以在72小时之内掌握2000多个单词。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乔治罗曼诺夫得出一个结论:不管在任何时候,音乐都能直接刺激大脑神经,引起兴奋,并由此产生创造灵感。
日本的幼儿教育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幼儿在学画乌龟之前,教师先引导他们听一段表现乌龟律动的音乐,并要求他们按音乐节奏模仿乌龟爬行的动作,然后再让他们进行绘画创作。这种教法,旨在通过音乐刺激,使幼儿更好地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由此可见,音乐以其明快的旋律,能够改变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沉闷气氛,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因此,运用音乐手段来弥补美术教学的不足,即在美术教学中注入音乐内容,使之做到“声中有画,画中有声”,两者和谐统一,从而既有利于创设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又有利于学生愉悦身心、激发灵感、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
在运用音乐元素进行美术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要抓住“视、听、唱、奏、动、写、记、创”这八个要素,启发学生“画歌意、唱画境”,即用画笔把歌曲的意境描画出来,再用歌曲把图画的意境唱出来,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激发起孩子们绘画的兴趣。
例如执教二年级以《一群小鸭子》为课题的美术课,开始,教者把走的、跑的、站的、飞的等各具形态的小鸭子画像贴在黑板上,先给学生以美的视觉享受,接着,教者又播放小鸭子叫声各异的录音,并加一段“小鸭子戏水”的录音故事。主讲人活灵活现的讲演,使同学们浮想联翩,小鸭子戏水的图画在他们的脑子里已具雏形。继而,教师再播放录音,一曲《小鸭子》的欢快旋律划破了教室的宁静氛围,学生活跃起来了,情不自禁地和着歌曲,踏着节奏,挥动双手,模仿着小鸭子的动作,教师又引导学生安定下来,再观察小鸭子画像的头形、身形、眼睛及颜色,然后再播放歌曲《小鸭子》,随着快乐的乐曲,同学们尽情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池塘、浮莲、远山、追逐嬉戏着的鸭子……至此,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已是水到渠成了。但是在运用音乐教学手段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才能让这种教学方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选择的音乐内容必须与美术教学的内容相统一。只有内容相关的音乐才能激发孩子们的想象空间与创造灵感。一段毫无关系的音乐只能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而与教学无补。上例所选《小鸭子》乐曲就是根据教学需要精心挑选的,因此产生了很好的反应。其次应该选择适合孩子们年龄的健康、活泼、欢快的音乐。过于高深的古典音乐超出了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样,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再次,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老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想象,必要时也可以穿插着讲解,由此也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综上所述,根据小学生好动、爱唱、爱画的特点,利用艺术相通的原理,把音乐元素适当地引入美术教学之中,让美术与音乐和谐地融为一体,可以达到活跃气氛、愉悦身心、陶冶情感、诱发灵感、开发智力的教学目的,也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的特点,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积极调动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从而使他们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