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琳
“重庆”为城来由
重庆的古代史简洁明了。战国末期,秦国灭巴国,设巴郡,秦丞相张仪首次在江州筑城,是重庆为城之始;1189年,宋孝宗之子先封恭王后即帝位(宋光宗),因这里曾是当朝天子宋光宗的遣藩之地,遂以“重庆”为名,取“双重喜庆”之义。
近当代史上的重庆在中国行政版图上的地位变换了几轮。有人说,l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其实是一种“回归”,因为历史上重庆曾两次直辖:国民政府时期,重庆为陪都,也是特别市(后改为行政院院辖市),同时也称为直辖市;新中国成立后直到l954年,先为中央直辖市、后改为西南行政大区直辖市。
这些说法,或许缺乏严密的论证。但11年前的6月18日,重庆的确定格在“直辖市”的牌照上了。
“只做不说”
1994年秋天,当时分管民政工作的国务委员李贵鲜对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说:“我向你借调l人到我处帮助工作,怎么样?”
于是,38岁的孙秀东到李贵鲜处报到,那时他的职务是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审核处副处长。据孙秀东回忆,当时李贵鲜需要的人,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熟悉行政区划业务,二要忠诚可靠。后一个条件是为了保密的需要,因为行政区划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三峡省”事件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影响不好。
很快,孙秀东和李贵鲜的两位秘书,一起被李召集开了一次会。会上,李贵鲜说,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交给我们一项任务,论证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可能性。他强调,要大家只做不说,必须严守国家机密,避免再发生“三峡省”的事情。
设直辖市的原因
1995年,李贵鲜帶着孙秀东等一行四人开始去重庆调研。第一站,他们选择了成都,毕竟当时重庆还属于四川管,得先了解总的情况。接下来,他们在重庆听取当地人介绍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开始了细致但低调的调研工作。
孙秀东介绍,其实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原因,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判断:一是四川省人口过多,面积大,管辖23个地级政区、221个县级政区,是中国管辖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单位最多的省;其次,是为了便于三峡工程建设的统筹管理;再者,重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城市,成立直辖市可以充分发挥其中心城市辐射作用。
在后来给中央提交的调研报告中,调研组成员基本上也给出了同样的论证。
四套方案
历时两年多的调研,他们先后提出了四个方案。一个方案是以三峡库区为中心建立一级政区,成立省或者直辖市,包括湖北宜昌,也就是和之前的“三峡省”模式差不多,但后来觉得牵涉地方太多,不能精简效能,中间管理成本过高,放弃了。
第二个方案,把万县、涪陵和黔江等划过来外,还包括广安、达川等也拿过来。但后来想这么多贫困地区拿过来,重庆负担过重。
第三个方案是直接把老重庆地区升格为直辖市,这个办法简单,不过无法解决三峡库区移民的问题,只能放弃。
于是便有了第四个方案,即现行的重庆市区划。但由于黔江是少数民族地区,有民族自治县,把它划归到一个直辖市管理,有没有违反相关法律呢?李贵鲜对孙秀东提出了他的疑问。查找了众多资料后,孙秀东发现,l959年二届全国人大第九次常委会上,通过了一个决议:直辖市可以管自治县。因此,黔江被划归重庆。
泄密事件未曾影响重庆直辖的进程
调研准备方案期间,虽然保密工作做得不错,但l996年的春天,香港的报纸还是发布了一个消息——内地准备设立重庆直辖市,甚至连区划示意图也刊登出来。这让调研小组的工作显得很被动。很快,事情水落石出,原来是当地一家地方报纸的负责人走漏了消息。
幸运的是,泄密事件基本上没有影响到重庆直辖的进程,调研论证工作基本完成。而且中央也感到设市条件基本成熟,可以按照法律程序交有关职能部门加快具体运作了。
1996年6月,民政部重庆直辖市议案研究小组正式成立。5个月后,民政部代国务院起草的设立重庆直辖市议案及其说明正式上报国务院,并经总理办公会议讨论后由国务院正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1997年3月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投票表决通过了《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
同时,重庆成立直辖市的遗留问题也得到逐步解决。2006年10月22日,国务院同意重庆撤销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和南川市,分别设立重庆市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和南川区,自此,整个重庆直辖市区划调整工作全部调整完毕。撤市改区对于重庆的整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