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慧超 盛建新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已开始逐步显现,而同时将促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也进一步促使产业转移向我国内陆扩散。2008年12月上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梯度转移”,中西部地区迎来了承接全球和东南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而湖北面临的机遇更大,有可能成为最佳产业转移承接地。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挑战
全球金融危机对湖北宏观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有所显现,最近2个月来,部分经济指标的增速开始或连续放缓,特别是10月份,主导行业和重点企业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主要表现为工业增幅较大回落,1~10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242.74亿元,增幅比1~9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前10个月的运行情况显示,全省工业仍在快速增长区间运行,但下行压力增大;大中型工业企业掉产限产停产现象增多,与9月份相比,10月份产值下降14.2%,降幅快于全省工业3.2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的贡献率仅为29.5%,比9月份下降17.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持续下滑,10月份,全省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08亿元,增长14.4%,增幅比9月份下滑7.3个百分点。
在以上经济背景下,湖北承接产业转移显现出减速的苗头。数据显示外商投资开始回落,1~10月份,全省城镇投资中外商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3.49亿元,同比增长17.4%,但增幅比1~9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外商投资呈现出放缓的趋势。表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由于经济的不景气,导致产业转移呈现减速的态势,对湖北承接产业转移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
湖北是一个内生性经济很强的省份,金融机构、企业融资结构相对单一,全省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不到12%,此次金融危机虽然对湖北出口企业和部分产品造成严重影响,但1~10月份,湖北工业、投资仍在快速增长区间运行,市场销售增速继续加快,城乡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短期内湖北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和重新“洗牌”有利于中国,中国经济形势变化和重新“洗牌”有利于湖北。此次金融危机背后对于湖北承接产业转移存在四大机遇。
1.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遇。金融危机促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正加速进入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科技产业转型的历史时期。对于湖北来说,是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全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大好时机;是促使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知识含量的服务业有一个突破性发展和三次产业结构更为优化、更加合理的重大机遇。
2.开拓新兴市场的机遇。利用产业转移之势,是着力实施民生科技工程,充分发挥科技新成果、新设计、新技术、新产品在拉动内需、创造需求、引领发展、培育和形成新兴产业上的大好机会;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低收入人群消费能力的机遇。
3.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机遇。金融危机导致沿海地区许多中小企业倒闭,对于湖北来说,却是发挥全省科技和劳动力素质较高的优势,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大力发展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特别是民营高技术企业的有利契机;是湖北依靠新技术、新产品重新占领省内广大市场,进而进军沿海和国外市场的有利契机。
4.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的机遇。据有关媒体报道,目前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增幅远超过出国留学人员,金融危机更加速了海归回流进程。抓住当前美欧经济衰退引起“海归潮”的机遇,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加强湖北高层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为高效地承接产业转移做足人才储备。
三、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研究表明,世界上每20年就有一次“产业转移”,而每次转移,都会造就新的经济增长点。前三次产业转移,分别造就了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沿海的崛起。当前,湖北进入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国家支持中部崛起的政策已在湖北形成叠加效应,特别是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两型社会”综合试点,以及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继续实施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梯度转移”,从而使得湖北承接产业转移必须采取适当应对措施。
1.积极创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提高产业的配套能力。利用湖北工农业基础条件比较好、具有较强的产业吸纳和融合能力的优势,重点培育现有的优势骨干企业,完善其产业链,带动上游和下游产业的发展,进而实现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产业集群技术信息化建设,大力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其在制造业聚集中的作用;培育支柱型的制造业,重点发展汽车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信息化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等具有比较优势和规模的制造业;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一批高、新、尖的相关配套生产企业,引导和支持其进入主导企业的供应网络,努力提高龙头制造企业的省内配套能力,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配套支撑。
2.鼓励自主创新和实施技术转移,探索湖北特色的發展之路和承接产业转移之路。发挥湖北的科教优势和人才优势,鼓励创新,既鼓励企业在产品、技术、经营上创新,个人在就业和创业上创新;在全省范围内分区域布局三到四家专业的技术转移的机构,整合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科技成果资源,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全省各地方和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转移、技术咨询、企业成长顾问等各项服务,促进湖北各行业技术升级,使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谋求新一轮的发展。
3.发展循环经济拉动绿色GDP增长,有选择地进行招商引资。年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坚决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它与湖北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扩大开放、承接转移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地位,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拉动绿色GDP增长;全面汇集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信息资讯,通过分析比较,找准目标,有的放矢进行招商,高效务实开展工作,坚持“绿色招商” 发展理念,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一方净土。
4.鼓励民间投资,支持全民创业。湖北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本转型之前,投资仍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凡是没有明文禁止民营资本进入的领域,都应降低门槛,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放手让民营资本经营。同时,利用大量农民工返乡择业的机会,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自谋职业,包括个体生产、个体经营等自雇形式的灵活就业。还要出台积极的金融、税收等措施,鼓励和支持有资金积累、技术积累的农民工以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全民创业。
5.大力引进国外高端人才,加快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高新技术研发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为载体,以湖北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和全省1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基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海归人员中引进全省急需的创新型、创业型、创意型高端人才,特别是金融、高科技、工业设计创新等领域的全球“领军人物”。使湖北在承接国际和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学习和引进海外先进的技术的同时,培养出本省自己的高端实战型人才,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继续保持湖北的科技和人才优势,牢牢掌握科技创新和发展的主动权。